5歲的女兒喜歡玩老公的舊手機,約定好15分鐘時間,玩游戲放松一下。
有天,老公出門應酬不在家,女兒玩手機過了時間,我忘了,等想起來時,女兒還在玩。
我朝她說:“你怎么一點自律性都沒有,手機就這么好玩?”
她說:“再玩5分鐘?!?/p>
我大叫:“再5分鐘?我一忘記,你就5分鐘變成1小時!手機拿來。”
女兒將手機“啪”一聲摔桌上,站起身進自己臥室狠狠把門關上,她在里面邊哭邊叫:“在媽媽眼里,我什么都不好,我也討厭我自己……”
女兒這么不自信,我開始反思:我的孩子什么都不好嗎?我自己難道沒為刷手機忘記過時間?
老公回來,女兒打開房門,房間里到處是她扔的書本和東西!他跟孩子談過話后,一臉凝重地對我說:“幼兒園老師跟我反應好幾次,說咱寶寶不愛說話,脾氣差,有點木納,說不中聽,就是笨,唉!這不太可能,我覺得咱妞聰明著呢,不過,老婆你說話方式是不是得改改?我聽了都受打擊,何況小妞?!?/p>
聽了老公這番話,我很吃驚,我一向以能夠控制自己脾氣為榮,從不打罵孩子,以為這樣就是一個合格、睿智的媽媽。我開始看一些書,取育兒經。
許多父母在盛怒之下,是不會意識到哪些話會傷害孩子的。在平時的親子關系中,有沒有父母像我一樣,說過這些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的話呢?
(1)“你怎么.....就……”
比如“你怎么這么慢,你就這么喜歡磨蹭?”
還有“你怎么老是在找東西,你就這么愛亂七八糟?”
我對女兒說“你怎么一點自律性都沒有……”原本是擔心手機讓孩子沉迷,卻給女兒扣了一個“無自律性”的帽子。這是對孩子的否定,長此以往,不僅無法修正孩子錯誤行為,還會令孩子內心產生自卑感,同時,還會產生溝通障礙,導致親子關系漸行漸遠。
(2)“為什么別人都能……就你不能?!”
比如孩子丟三落四、回家遲到、考試差時,你會說什么?
父母會說:“為什么別人都能按時回家(準備好、考好),就你不能?!”
在說這些話時,是不是還會加上一些輕視對方的動作?!比如雙手交疊抱在胸前、叉腰冷笑、斜眼看孩子等等。
這種被藐視的感覺令人很受傷,俗語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边@樣一來,孩子會產生強烈抵觸情緒的,好嗎?
(3)“看你干的好事!”
我經常看到樓上的孩子把早餐從窗口往下倒。開始想不明白為何,后來發(fā)現女兒把自己不愛吃的東西偷偷藏在床底下,細問才知是孩子害怕受責罰采取的防范措施。
生活中孩子總要犯錯,但父母卻不喜歡麻煩,討厭孩子犯錯。
你會不會沖口而出:“看你干的好事!”
其結果是——為免受責罰,孩子們便掩藏事實,而繼續(xù)做那些自己喜歡但父母認為錯的事,只是不當父母面做罷了。
人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不喜歡聽傷人的話,6歲以內的孩子更是如此。
建議父母在對孩子說話之前,請盡量避開以上3種情緒化說話模式。
好的言語是親子潤滑劑,有時候,只是換個說法。你的孩子會更開朗、自信,有出息。
(1)學會傾聽,感同身受
4歲的嗯哼已參加3擋綜藝節(jié)目,被網友調侃:“嗯哼才是家里最掙錢的”!霍思燕對嗯哼的引導值得我們學習。
在《媽媽是超人》中有一期嗯哼被扎了腳,大哭,霍思燕聽到去檢查兒子腳,無大礙,嗯哼抓起釘子扔向別處。
霍思燕抱著他說:“我給你吹吹。”
嗯哼止不住悲傷?;羲佳嗖榍迨峭婢呱系尼斪樱嬖V兒子:“扔掉了,可能不小心又會被踩到,或者媽媽被到,或者別人被踩到?!?/p>
并說下次再有這樣的危險物,要交給媽媽或者老師,扔進垃圾桶或放高處,霍思燕還用釘子放到自己腳底,嗯哼立馬讓拿開,不哭了。
霍思燕夸他棒,還表示理解,告訴他擱誰都會心情不好。
最后,聽到媽媽心疼自己,嗯哼反倒安慰媽媽說:“沒關系,過幾天就好了”。
這很神奇,只要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接納、關心和理解,孩子就會自愈,而且知道下一步該怎么做。
(2)控制脾氣,陳述事實
有時候,父母朝孩子發(fā)脾氣并非本意。比如小孩因為瑣碎的小事,大哭一場,甚至大鬧脾氣,表現為賭氣噘嘴、不說話、摔東西、不吃飯……
趕上父母忙,不是罵一句:“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呀!”就是不分青紅皂白,一巴掌上去了。
結果,小孩鬧得更兇、哭的更兇。
為緩解緊急狀況,
可以對孩子坦白自己的處境,諸如:"我現在的耐心就像一顆米粒那么小,有事我們等一會兒再說好嗎?”、“我剛才發(fā)脾氣了,不是你的錯”。
(3)學會贊美,鼓勵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有優(yōu)點和長處,父母適當贊美孩子,孩子得到肯定會更愿意表現。
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就經常問女兒:“今天我有沒有贊美過你?”
來自父母的由衷欣賞、贊美和鼓勵,能使孩子擁有力量和快樂。
如果孩子分擔了家務,父母可以這么夸獎孩子“你幫我洗干凈碗了,你幫了我一個大忙!”
如果孩子畫了一幅圖,父母可以這么鼓勵孩子:“哦,不錯嘛,你看這是花瓣,這是葉子……”
吸取教訓,我改換了說話方式,發(fā)現女兒變得開朗活潑了,展現出一個孩子該有的天真、快樂和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