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劑
考點詳解
細目一 概述
要點一 祛濕劑的適用范圍
可分為外濕與內(nèi)濕兩類。
外濕者,乃外感濕邪侵襲人體肌肉、經(jīng)絡(luò)、筋骨、關(guān)節(jié)所致。
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重,肢節(jié)酸痛,或面目浮腫等;
內(nèi)濕者,由臟腑功能失調(diào),濕濁內(nèi)生而致,
癥見胸脘痞滿,嘔惡泄瀉,水腫黃疸,癃閉淋濁等。
要點二 祛濕劑的應(yīng)用注意事項
1.水濕之生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密切相關(guān),且濕邪重濁膩滯,易阻氣機,故應(yīng)用祛濕劑須酌情配伍宣降肺氣、健脾助運、溫腎化氣之藥以求其本,并注重調(diào)理氣機,使氣化則濕亦化。
2.祛濕劑多由芳香溫燥或甘淡滲利之藥組成,易傷陰津,有礙胎元,故素體陰虛津虧、病后體弱以及孕婦水腫等慎用。
考點詳解
細目二 燥濕和胃
要點一 平胃散《簡要濟眾方》
【組成】蒼術(shù)四兩 厚樸三兩 陳橘皮二兩 甘草(炙)一兩
【用法】為散。
【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暖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組方原理】本證由濕困中焦,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氣機不暢所致。
君——蒼術(shù)燥濕運脾。
臣——厚樸燥濕行氣。
二藥配伍,燥濕之功相得益彰,并使氣行則濕化。
佐——陳皮理氣和胃,燥濕醒脾。
佐使——甘草補中健脾,調(diào)和藥性。
煎煮時少加生姜、大棗以助調(diào)和脾胃。
【附方】
不換金正氣散——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故燥濕和胃、降逆止嘔之力益著,兼可解表。用于濕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證。
柴平湯——即小柴胡湯與平胃散合方,功在和解少陽,燥濕化痰,用于治療素多痰濕,復(fù)感外邪,寒多熱少之濕瘧。
要點二 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各一兩 半夏曲 白術(shù) 陳皮 厚樸(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兩 藿香三兩 甘草(炙)二兩半
【用法】為末。
【功用】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證?;魜y吐瀉,惡寒發(fā)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舌苔白膩,脈浮或濡緩。以及山嵐瘴瘧等。
【組方原理】本證由風(fēng)寒犯表,濕濁中阻,脾胃失和所致
君——藿香,外散風(fēng)寒,內(nèi)化濕滯,辟穢止嘔,為治霍亂吐瀉之要藥,故重用為君。
臣——白術(shù)、茯苓,健脾運濕以止瀉;
半夏曲、陳皮,理氣燥濕,和胃降逆以止嘔。
佐——紫蘇、白芷,辛溫發(fā)散,助藿香外散風(fēng)寒;紫蘇尚可醒脾寬中,行氣止嘔,白芷兼能燥濕化濁;
大腹皮、厚樸,行氣化濕,寓氣行濕化之義;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濕。
使——甘草,調(diào)和藥性。
煎加姜棗,內(nèi)調(diào)脾胃,外和營衛(wèi)。
【鑒別】香薷散與藿香正氣散均可治夏月感寒傷濕,脾胃失和之證。
香薷散——藥簡力薄,宜于外感于寒,內(nèi)傷暑濕之證;
藿香正氣散——解表散寒與化濕和中之力皆勝于香薷散,宜于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之重證。
香薷散——多治夏季之陰暑;
藿香正氣散——則四時感冒皆宜。
考點詳解
細目三 清熱祛濕
要點一 茵陳蒿湯《傷寒論》
【組成】茵陳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濕熱黃疸。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身熱,無汗或但頭汗出,口渴欲飲,惡心嘔吐,腹微滿,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結(jié),舌紅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滑數(shù)有力。
【組方原理】本證乃濕熱內(nèi)蘊,熏蒸肝膽,膽汁外溢,發(fā)為陽黃。
君——重用茵陳蒿,清利脾胃肝膽濕熱,為治黃疸要藥。
臣——梔子,瀉熱降火,清利三焦?jié)駸?,合茵陳蒿使?jié)駸釓男”愣ァ?/span>
佐——大黃,瀉熱逐瘀,通利大便,伍茵陳蒿令濕熱瘀滯由大便而去,為佐藥。
要點二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車前子 瞿麥 萹蓄 滑石 山梔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黃(面裹煨)各一斤
【用法】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溫服。
【功用】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主治】濕熱淋證。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瀝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干,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組方原理】本證由濕熱蘊于膀胱,水道不利所致。
君——滑石、木通,清熱利水通淋。
臣——萹蓄、瞿麥、車前子,助滑石、木通利水通淋。
佐——山梔子仁,清熱瀉火,除三焦?jié)駸?;大黃,蕩滌邪熱,通利腸腑,合諸藥令濕熱由二便分消。
佐使——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以緩急止莖中痛。
煎藥時加燈心以增利水通淋之效。
【鑒別】八正散與小薊飲子同具清熱通淋之功,均可治療淋證。
八正散——集大隊寒涼降泄、清利濕熱之品,故專于清熱利水通淋,主治熱淋;
小薊飲子——則以涼血止血藥與利水通淋之品為伍,故宜于膀胱有熱,灼傷血絡(luò)之血淋。
要點三 三仁湯《溫病條辨》
【組成】杏仁五錢 飛滑石六錢 白通草二錢 白蔻仁二錢 竹葉二錢 厚樸二錢 生薏苡仁六錢 半夏五錢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暢氣機,清利濕熱。
【主治】濕溫初起或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
【組方原理】本方是為濕溫初起,濕重于熱,濕熱內(nèi)蘊,氣機失暢之證而設(shè)。
君——滑石,長于清熱利濕。
臣——杏仁,宣利上焦肺氣以通利水道,
白蔻仁,暢達中焦氣機以助祛濕,
薏苡仁,滲利下焦?jié)駸嵋越∑ⅰ?/span>
三仁并用,宣上暢中滲下。
佐——通草、竹葉,滲利下焦?jié)駸幔?/span>
半夏、厚樸,理氣和胃化濕。
原方以甘瀾水煎服藥,意在取其益脾胃而不滯邪。
考點詳解
要點四 甘露消毒丹《醫(yī)效秘傳》
【組成】飛滑石十五兩 淡黃芩十兩 綿茵陳十一兩 石菖蒲六兩 川貝母 木通各五兩 藿香 連翹 白蔻仁 薄荷 射干各四兩
【用法】每服三錢,開水調(diào)下,或神曲糊丸,開水化服亦可。
【功用】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主治】濕溫時疫,濕熱并重證。發(fā)熱口渴,胸悶腹脹,肢酸倦怠,頤咽腫痛,或身目發(fā)黃,小便短赤,或泄瀉淋濁,舌苔白膩或黃膩或干黃,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組方原理】本證由濕熱疫毒充斥氣分,彌漫三焦,濕熱并重所致。
君——重用滑石、茵陳、黃芩,清熱祛濕,瀉火解毒。
臣——白豆蔻、石菖蒲、藿香,行氣化濕,悅脾和中,令氣行濕化,助君藥祛濕之力;
佐——連翹、薄荷、射干、貝母,清熱解毒,透邪散結(jié),消腫利咽;
木通,清熱通淋,助君藥導(dǎo)濕熱從小便而去。
【鑒別】甘露消毒丹與三仁湯均有清熱利濕之功,治療濕溫邪留氣分之證。
三仁湯——以滑石配伍三仁、通草、竹葉清利濕熱,重在化濕理氣,兼以清熱,宜于濕重?zé)彷p之濕溫初起或暑溫夾濕證;
甘露消毒丹——重用滑石、茵陳、黃芩為君,配伍連翹、射干、貝母散結(jié)消腫,利濕化濁與清熱解毒并舉,適宜于濕熱并重之疫毒充斥氣分證。
要點五 連樸飲《霍亂論》
【組成】制厚樸二錢 川連 石菖蒲 制半夏各一錢 香豉 焦梔各三錢 蘆根二兩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濕熱霍亂。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溺赤,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
【組方原理】本方原為濕熱內(nèi)蘊,脾胃升降失調(diào),清濁相干以致霍亂吐瀉而設(shè)。
君——蘆根,用量獨重,清熱止嘔除煩。
臣——黃連,清熱燥濕,姜制增和胃止嘔之功;
厚樸,宣暢氣機,化濕除滿。
佐——半夏,降逆和胃,梔子,清熱利濕,
石菖蒲,化濕醒脾,淡豆豉,合梔子清宣郁熱而除煩。
要點六 二妙散《丹溪心法》
【組成】黃柏(炒) 蒼術(shù)(炒)
【用法】上為末,沸湯入姜汁調(diào)服。
【功用】清熱燥濕。
【主治】濕熱下注證。筋骨疼痛,或兩足痿軟,或足膝紅腫疼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者。
【組方原理】本證由濕熱注于下焦所致。
君——黃柏,擅清下焦?jié)駸帷?/span>
臣——蒼術(shù),長于燥濕健脾助運。
佐——姜汁,少許調(diào)和藥性,藉其辛散以助祛濕,亦防黃柏苦寒傷中。
【附方】
三妙丸——即二妙散加牛膝以補肝腎,強筋骨,引藥下行,故專治下焦?jié)駸嶂畠赡_麻木,痿軟無力。
四妙丸——乃三妙丸再加薏苡仁以滲濕健脾,舒筋緩急,故適宜于濕熱下注之痿證。
考點詳解
細目四 利水滲濕
要點一 五苓散《傷寒論》
【組成】豬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shù)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
【用法】為散,以白飲和服,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1.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
2.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3.水濕內(nèi)停證。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吐瀉等。
【組方原理】本方原治外有表證,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
君——重用澤瀉,利水滲濕。
臣——茯苓、豬苓,助君藥滲利水濕。
佐——白術(shù),補氣健脾燥濕,合茯苓健脾制水之效益彰;
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兼以解表。
【附方】
四苓散——即五苓散減去桂枝,重在健脾滲濕,適宜于脾失健運,濕勝泄瀉;
春澤湯——五苓散減桂枝,加人參而成,故益氣補脾之功較勝,適宜于水濕停蓄而兼神疲乏力、口渴、泄瀉等脾虛征象者;
胃苓湯——系五苓散與平胃散合方,有燥濕和中、行氣利水之效,適宜于水濕內(nèi)盛,氣機阻滯之水腫、泄瀉、腹脹、舌苔厚膩者;
茵陳五苓散——為五苓散與倍量茵陳相合而成,具利濕清熱退黃之功,適宜于黃疸之濕重?zé)彷p證。
【鑒別】豬苓湯與五苓散均含澤瀉、豬苓、茯苓三藥,為利水滲濕的常用方劑,皆可用于小便不利、身熱口渴之證。
五苓散證——由水濕內(nèi)盛,膀胱氣化不利而致,故配伍桂枝溫陽化氣兼解太陽未盡之邪,白術(shù)健脾燥濕,共成溫陽化氣利水之劑;
豬苓湯治證——乃因邪氣入里化熱,水熱互結(jié),灼傷陰津而成里熱陰虛,水濕停蓄之證,故配伍滑石清熱利濕,阿膠滋陰潤燥,共成利水清熱養(yǎng)陰之方。
要點二 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組成】防己一兩 甘草(炒)半兩 白術(shù)七錢半 黃芪一兩一分
【用法】加姜棗,水煎服。
【功用】益氣祛風(fēng),健脾利水。
【主治】氣虛受風(fēng),水濕內(nèi)停證。汗出惡風(fēng),身重微腫,或肢節(jié)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亦治風(fēng)水表虛證。
【組方原理】本證由肺脾氣虛,風(fēng)濕外襲,或脾虛失運,水濕內(nèi)停,復(fù)感風(fēng)邪所致。
君——防己,祛風(fēng)利水以止痛,黃芪益氣補虛而固表。
二藥合用,祛風(fēng)除濕而不傷正,益氣固表而不戀邪,共為君藥。
臣——白術(shù),補氣健脾祛濕,助君藥祛濕行水,益氣固表。
佐——煎加生姜、大棗,以助祛風(fēng)濕,和營衛(wèi),調(diào)脾胃。
佐使——甘草,補氣和中,調(diào)和藥性。
【鑒別】防己黃芪湯與玉屏風(fēng)散均有益氣固表健脾之功,可治肺衛(wèi)氣虛,自汗惡風(fēng)之證。
防己黃芪湯——又配入祛風(fēng)利水的防己,宜用于風(fēng)濕表虛,身重浮腫者;
玉屏風(fēng)散——配防風(fēng),宜用于表虛易感風(fēng)邪或自汗之疾。
考點詳解
細目五 溫化寒濕
要點一 苓桂術(shù)甘湯《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shù)二兩 甘草(炙)二兩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陽化飲,健脾利水。
【主治】中陽不足,痰飲內(nèi)停證。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組方原理】本證由脾陽不足,健運失職,水津停滯,聚而成飲所致。“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
君——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滲濕化飲。
臣——桂枝,溫陽化氣。
佐——白術(shù),健脾燥濕。
佐使——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陽,以溫補中陽;
合白術(shù)益氣健脾,以崇土制水;兼調(diào)和諸藥。
要點二 真武湯《傷寒論》
【組成】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術(shù)二兩 生姜三兩 附子(炮)一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陽利水。
【主治】
1.陽虛水泛證。肢體浮腫或沉重,腰以下為甚,畏寒肢冷,腹痛泄瀉,小便不利,或心悸頭眩,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2.太陽病發(fā)汗太過,陽虛水泛證。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體動,振振欲擗地。
【組方原理】本證由脾腎陽虛,氣不化水,水濕泛溢所致。
君——附子,溫腎暖脾,化氣行水。
臣——茯苓、白術(shù),補氣健脾,利水滲濕。
佐——生姜,配附子溫陽散寒,伍苓、術(shù)辛散水氣,又能和胃止嘔;
白芍之用有三:柔肝緩急以止腹痛,斂陰舒筋以解筋肉動,利小便以行水氣。
【常用加減】
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細辛、五味子以溫肺化飲,斂肺止咳;
脾腎陽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藥,加干姜以溫中祛寒;
水寒犯胃而嘔者,加半夏、吳茱萸以溫胃降逆止嘔。
【附方】附子湯為真武湯中生姜易人參,均主治陽虛濕盛證。
附子湯——重用附、術(shù),配伍人參,重在溫補脾陽而祛寒濕,適宜于陽虛寒濕內(nèi)盛的身體骨節(jié)疼痛;
真武湯——附子與茯苓配伍,佐以白術(shù)、生姜,故重在溫陽而散水氣,適宜于陽虛水泛的水腫。
要點三 實脾散《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厚樸 白術(shù)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 白茯苓 干姜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用法】加生姜五片二大棗一枚,水煎服。
【功用】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陽虛水腫。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沉遲。
【組方原理】本證由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泛溢肌膚所致。
君——附子、干姜,溫腎暖脾,扶陽抑陰,共為君藥。
臣——茯苓、白術(shù),健脾滲濕,利水消腫。
佐——木瓜,除濕和中,厚樸、木香、大腹子行氣利水,草果溫中燥濕。
使——甘草,調(diào)和藥性。
煎時加生姜溫散水氣,大棗益脾和中。
【鑒別】真武湯與實脾散中均含附子、茯苓、白術(shù)等藥,具有溫補脾腎、利水滲濕之功,可治陽虛水腫。
真武湯——以附子為君,佐以芍藥、生姜,故偏于溫腎,并善散水消腫,兼可斂陰緩急,宜于陽虛水腫,伴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或身動者;
實脾散——以附子、干姜共為君藥,故溫脾之力勝于真武湯,且配入木香、厚樸、檳榔等行氣除滿之品,宜于陽虛水腫兼有胸腹脹滿者。
要點四 萆薢分清飲《楊氏家藏方》
【組成】益智 川萆薢 石菖蒲 烏藥各等分
【用法】為末。水一盞半,入鹽一捻同煎。
【功用】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主治】虛寒白濁。小便頻數(shù),渾濁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脈沉。
【組方原理】本證由下元虛冷,濕濁下注,清濁不分所致。
君——萆薢,利濕分清化濁,為治小便渾濁之要藥。
臣——益智仁,溫暖脾腎,固精縮尿。
佐——石菖蒲,芳香化濁,溫腸暖胃;烏藥溫暖下元,行氣散寒。
入鹽煎服,取其咸以入腎,引藥直達下焦,用以為使。
考點詳解
細目六 祛風(fēng)勝濕
要點一 羌活勝濕湯《脾胃論》
【組成】羌活 獨活各一錢 藁本 防風(fēng) 甘草(炙)各五分 蔓荊子三分 川芎二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風(fēng)勝濕止痛。
【主治】風(fēng)濕犯表。頭痛身重,肩背、腰脊疼痛,難以轉(zhuǎn)側(cè),苔白,脈浮。
【組方原理】本證由外感風(fēng)濕,邪客肌表經(jīng)絡(luò),太陽經(jīng)氣不暢所致。
君——羌活,善祛上部風(fēng)濕,獨活善祛下部風(fēng)濕,合用祛一身之風(fēng)濕,通利關(guān)節(jié)而止痹痛,共為君藥
臣——防風(fēng),祛風(fēng)勝濕,通痹止痛;川芎祛風(fēng)散邪,活血行氣。
佐——藁本、蔓荊子,善達頭面,疏風(fēng)勝濕。
佐使——甘草,緩諸藥之辛散,并調(diào)和藥性。
要點二 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獨活三兩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風(fēng) 川芎 人參甘草 當(dāng)歸 芍藥 干地黃各二兩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風(fēng)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痹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腰膝疼痛、痿軟,肢節(jié)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
【組方原理】本證由風(fēng)寒濕痹日久不愈,累及肝腎,耗傷氣血所致。
君——獨活,祛風(fēng)散寒勝濕,善治腰膝腿足之痛。
臣——細辛,祛風(fēng)散寒止痛,秦艽祛風(fēng)勝濕舒筋,
桂心,溫經(jīng)散寒通脈,防風(fēng)祛一身風(fēng)濕。
佐——桑寄生、杜仲、牛膝,益肝腎,祛風(fēng)濕,強筋骨;
地黃、當(dāng)歸、芍藥、川芎,養(yǎng)血和血;
人參、茯苓、甘草,益氣健脾。
芍藥與甘草相合,有緩急舒筋之功;
當(dāng)歸、川芎、牛膝、桂心,相伍,有活血通脈之效。
使——甘草,調(diào)和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