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濕體質(zhì)的人很常見,基本特征就是舌苔厚膩、形狀胖大;喜歡吃肥甘厚味,胖子比較多,尤其是肚子很大的人。另外,痰濕體質(zhì)的人,總是容易困倦;再就是身上感覺油膩的,頭皮冒油。痰濕重的人,大便也是常常粘膩的,粘馬桶,也有個別的人會便秘,總之大便不正常。
為什么會有痰濕體質(zhì)呢?
有的是攝入與消耗不成比例,吃的很多,脾胃正氣不足,不能夠及時的把食物運化成精微物質(zhì),就變成了這種病理性的產(chǎn)物,痰濕。有的是膽氣不升,脾胃之氣不足無力運化,歸根結(jié)底還是脾胃不能運化。
知道了痰濕的危害,我們就要理氣化痰了,大家會想到一個藥,就是陳皮。化痰方里都有陳皮,今天這個方子也不例外,那就是溫膽湯。
溫膽湯用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姜五片,棗一枚,水煎服。
功效是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虛煩不眠,或者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等癥。
溫膽湯這個方子很有意思,我們知道的化痰方二陳湯就是從溫膽湯中來的,而不是溫膽湯由二陳湯加味而成的。溫膽湯見于《備急千金要方》,與現(xiàn)在講的溫膽湯不同,這個溫膽湯多了一味茯苓,姜棗是藥引,五片姜,一個棗,而《備急千金要方》中的沒有茯苓,生姜作為主藥,而且用量特別大。
中醫(yī)認(rèn)為膽是奇恒之府,清凈之府,中藏津汁,區(qū)別于其他的腑,其他的腑都是傳化物而不藏,唯獨膽與臟一樣藏精,因此膽的特點是既不能熱,也不能寒,只有保持常溫,少陽之氣才能正常升發(fā),才能幫助脾胃消化。
溫膽湯就是通過治療使膽的功能恢復(fù)到正常,這樣少陽之氣得舒,自然運化,痰也就去了。從《備急千金要方》上來看,是治療:“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實際上是膽虛,膽虛少陽之氣就虛、就寒,膽氣就不得升,相火郁在里面,消化也就不好了,胃功能也就差了。
膽郁與肝郁相近,郁而不舒產(chǎn)生虛熱,又是寒,又產(chǎn)生虛熱,就因為郁而不升。相火郁而變成熱,它必然也及肝,影響胃,影響到肝則會魂不守舍,影響胃則會胃不和則臥不安,所以虛煩不得眠。在這樣的情況下,更主要的是因為膽氣不升,脾胃的消化功能不行,產(chǎn)生了痰飲,采用溫膽湯治。
兩個溫膽湯,主要的藥是橘紅、半夏、枳實、生姜、甘草,一個有茯苓,一個沒有茯苓。另外就是竹茹,是治療虛煩不得眠很好的藥,它的特點是清而不寒,除虛煩、止嘔逆;加入枳實這個藥主要就是通過它下氣寬中,合起來就能更好地除痰,除痰以后膽氣就升了。這個方子的特點就是在于枳實和竹茹這兩個藥。生姜量的大小,由胃偏寒或胃不寒來決定,但它能止嘔,這是必用的。
半夏的作用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竹茹是清熱化痰,除煩止嘔;枳實是破氣,散痞,瀉痰,消積;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甘草祛痰止咳,調(diào)和諸藥;茯苓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生姜大棗為藥引子,共奏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