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這里,遇見生活,遇見太極……
恩師曾說他的內功主要得益于三位前輩,分別是朱懷元先生、孫德善先生、高占魁先生。這三位都是汪永泉大師的第一批弟子,跟隨在汪大師身邊學習多年,稱得上是汪大師的得意高足。
正是在三位前輩傳授的基礎上,恩師證悟了太極內功的真諦,并形成了系統(tǒng)的內功訓練“三乘功法”??梢哉f三位前輩的拳學是恩師拳學最重要的傳承淵源。
朱懷元先生是恩師的授業(yè)師父,孫德善先生與恩師是亦師亦友的關系,二人對恩師言傳身授非常多。唯有高占魁先生對恩師只是拳理指導——據(jù)恩師說,他認識高先生時,高先生已處于病恙之中,恩師鞍前馬后悉心照拂極為盡心,讓高先生非常感動,因而將其參悟的拳理拳訣悉數(shù)告知給了恩師。
恩師晚年總結自己拳學成就時,恰恰是高占魁先生所傳的神意練法(恩師后改為神經練法)上所獲最豐,感悟最深。
高占魁先生直系傳人不多,留傳的信息很少,所以很多師門的人對他缺少了解。在協(xié)助恩師編著《太極可道》時,我曾盡力查閱搜索到了一些高先生的史料,在這分享一下。
高占魁 先生(1909—1980)是汪永泉先生的第四位弟子。
早年從學于閻月川先生(楊澄甫宗師弟子),后經閻先生推薦到汪永泉先生門下學拳,得到了閻月川、汪永泉兩位名師的傳授。
據(jù)載:
高占魁先生酷愛拳藝,練功刻苦,老年更是勤研不已。他周身松得很好,內力也非常圓活,文化程度雖不高,但愛比劃。
他不教拳架,只講身形、手勢,講起拳來很直白,很通俗。他常說“關鍵在于松肩”;“肩不開,胯不開,從生到死都練不出來”。高先生認為,“胳膊使勁,東西都拘在自己身上。沉肩就是松肩、就是讓肩沒了。”他打過一個比喻說:“丹田好比是水,胳膊就是水上漂浮著的船。根本沒肩什么事?!?/span>以“撕肩”之法松肩、活肩,意想從大椎穴像撕布似的順兩肩往下撕;也可兩手交叉相握,擱在腹前,用身軀的前后晃動來帶動肩、肘、手。
太極拳是內家拳,肢體動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內功的要求。它由內達外、內外協(xié)調一致。而且是其根在腳,根起根落,有去有回。跟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習慣幾乎完全相反。為改變日常生活中的習慣,高先生讓學員周身放松,雙手放在齊胸高的柜子上,意想兩掌粘著柜子,不準用手推,而是“全憑心意用功夫”,蹬之于腳,用由腳到膝、到胯、到腰……節(jié)節(jié)貫串傳導到手上來的內勁,使柜子移動。這種方式重要的是仔細體會這個勁兒,不是用手頭上的拙力(也可以說不是局部力)推的,而是“意想”蹬之于腳,由腳節(jié)節(jié)貫串傳導到手上來的一種整勁。
《太極拳真義點滴》
一、拳架子
1、練架子,要把頭虛領起來。低頭貓腰技術不高。
2、胯以上要直,胳肢窩里夾著個雞蛋,不能夾破了,也不能掉了。肩膀關節(jié)要松開,主要是小臂動。
3、兩手抱球是雙護肘,要成球形,里邊是氣、是水。勁大了,氣和水就跑了,掤勁就沒了。另外,別把氣球掉了。
4、上下軸放正了,手腳動是軸先動。
5、內外合:內合是神意氣合,外合是手和腳合,肘和膝合,肩和胯合。
6、三尖要相照,手尖腳尖鼻子尖不能擰著,要方向一致。
7、別練半截拳,把氣松下去,下盤穩(wěn)才行。定式時把氣松出去,收回來。
8、肩、肘、腕、胯、腰、膝到腳都得松,不是耷拉胳膊,而是用神意氣走架子。松是沉的。沉也是一種勁,叫松沉勁。
9、盤架子得把手、拳伸出去(指的是內氣,不是杵人),越遠越好。覺得里面有什么東西出去了,再把出去的東西收回來。把關節(jié)抻長,總揪著筋不行。(不能用拙力,不能忘了松肩垂肘,是神意氣放遠)
10、 虛實要分清,左實右必虛,右實左必虛。實中也有虛,虛中也有實。以弓步為例,前腿膝蓋一虛提,就是實變虛,后腿則是虛變實。
11、 盤架子要把腰練活,練拳不活腰,終生藝難高。
12、 手是兩扇門,肩膀要松開,學螳螂。
13、 尾閭要松著下垂,不能撅著屁股。
14、 練拳是神意走,氣自然跟上,別走死拳,練死架子。練完拳感到全身舒服輕松。
15、 拳架子一招一式,變化很多,在哪兒停都能發(fā)人。用心體會,用心練,舉手投足都含著攻防之意。
16、 練拳似有人,要揣摩每個式子的用意,那兒是防?哪是攻?別瞎練,要想像著練拳。
17、 養(yǎng)生不要把手伸直,伸直了內氣就放出去了。含在手心里,手心里含著一小團氣兒。
18、 練技擊的,到姿勢結束也就是定式時,內氣一松散,馬上再把意氣收回來。
19、 雖是呼吸自然,長期松柔慢勻地盤架子,身上自會有氣動之感,不能用意去追,追嚴重了,氣滯在哪兒,哪兒就難受。
二、關于中
1、 周身合適,圓活自如,自自然然,中就算藏好了。
2、 與人一接手,我什么都沒了。
3、 我把中揣兜里了。
4、 內氣像血壓表的水銀柱,能上能下。
5、 用手勢變化,改換手形,對方摸不著中。腕子活點兒。
6、 松活才能藏好自己的中,全身松活。
7、 對方摸哪兒,哪兒就空。對方就是摸不著我的中。
8、 我和你接手,用手腕空,你扶我胳膊,我用肘空,用肩空,用豎軸空,別顯出形來,心里動一點點兒就行,做到無形無象。
9、 腰松是關鍵,所有關節(jié)都松開,學柳條兒。
10、 空和散是兩件事兒,要分得開,還得連得上。引和發(fā),合與開,要研究
三、關于接手
1、 從側面接,別接對方的勁頭兒,接他的邊兒。
2、 微微地滾著接,用圓弧接。(指的是接觸的一剎那,要緊湊,看不出來才妙。)
3、 用點接手,在點上用掤捋擠按等勁兒,大小有學問。
4、 接觸點上不叫勁,他要哪兒給他哪兒,虛處找他。
5、 手腕活,掤捋擠按隨對方變化而變化,要做到無過無不及。
6、 用神意接,不要給勁。
7、 接手不是亂動、妄動,而是自己得機得勢。
四、關于發(fā)勁
1、 像牛用意一伸脖子,(但別變成低頭貓腰),全身向前一松。
2、 左右弓步,虛前腿,勁就出去了。
3、 腰長一下,氣一后貼,再向前松,勁也出去了。(勁由脊發(fā))
4、 肩頭內扣,含胸也能發(fā)勁,肩胛骨是活的。
5、 肘勁,是八種勁中十分重要的勁,在肩腰胯做后援的情況下,可以以各種方向不同的勁。下邊這些勁都得松活放出。捅勁,斬勁,撩勁,撇勁,刀勁,挫勁,研磨勁,拽勁,迎門肘,側擊肘,后擊肘等。
6、 指哪兒打哪兒。活于腕,發(fā)于肘。手指方向,把肘放出去。一起指也行,單個指也行,五指能脂出五個方向。
7、 胯勁,胳膊引、眼神引都能發(fā)出勁。他手一按我肩,把被按的肩膀下面的胳膊一動,也可以指哪兒打哪兒。神意領比較好。如果他抓我大臂,小臂就指哪兒打哪兒。肩胯要用意合好,不能在接觸點上干活兒。
8、 氣要能上能下,平常氣就是在下邊,在丹田,還能下到腳心,向外一松散,就能把勁松散出去了。
9、 過去地主收租子的桿稱,中間有個細孔,里邊有水銀,放糧時,稱砣總是高高的,收租時稱砣老是低的。我給你講這個,是讓你知道,內氣就像那水銀,能動。
10、 哈拉巴(肩胛骨)是胳膊的根兒,它摧著手發(fā)勁。
11、 胯是腿的根,胯有勁兒。農民掃場,掃灰、掃麥膚子用胳膊掃行,要是掃厚厚的麥粒,就得用胯勁,腰勁。分腳、踢腿、蹬、踏等也是由胯發(fā)動。
12、 人身五張弓,弓中間就是中節(jié),一松一緊就是發(fā)勁。松不透,也不會有冷脆勁。
13、 沒有手,別想接點,往他身后看,把肘松出去。
14、 發(fā)勁先往他腳后跟后邊一點兒看,再平放。都是用意。畫一個對勾。上下左右都一樣。
15、 引一下,再發(fā)勁,引大了人家就跟進來了,引小了頂上了,引和發(fā)要拿捏火候。
16、 要點,刺點,不要直杵,是綿花勁兒。手要松軟,指頭能沾住他的皮,走他的皮,內勁才能滲得進去。
17、 接點就是稱桿上的“星兒”,又是稱砣的繩,只許輕輕地撥弄。不過是“星”里“星”外的事兒,這才是四兩撥千斤的妙手。
18、 人身子就是個球,這球可大可小。和別人搭手,根據(jù)對方來勢,決定自己這個球滾動的大小和方向。要想微妙,就得把自己的球變成小米粒。
19、 和對方接手,剛一挨就擰鉆把勁放出去,就是螺旋勁。
20、 和對方一接觸,就滾他的球,一停,立刻五弓齊發(fā),或只使肩肘勁,把對方發(fā)出。
21、 掤圓了,上下軸放正,重心維持好,別人一碰就炸。
22、 碰勁,下肢的關節(jié)像有潤滑油,中向前一動,用中碰對方的中,不是手、胳膊用勁,而是球的后邊兒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