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模仿西方人。
但是我希望
趕上他們的物質(zhì)和科學成就,
也希望
吸取和學習他們組織社會的方法。
不過我不能接受
他們的文化或生活方式比我們優(yōu)越的說法。
——李光耀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政治生涯波瀾壯闊。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李光耀回憶說:“那是他的痛苦時刻!”
從那之后,李光耀就必須克服很多困難,比如說新加坡自然資源的匱乏,含有敵意的國際環(huán)境,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形成的不穩(wěn)定種族組合等等。
李光耀1923年出生在新加坡,祖籍廣東梅州,是個客家人。
因為爺爺非常崇尚西方文化,因此李光耀自幼就受到家庭英語教育的熏陶。
(李光耀在新加坡開辦律師事務所)
二戰(zhàn)后,李光耀遠赴英國留學,就讀于倫敦經(jīng)濟學院,后又轉(zhuǎn)到劍橋大學攻讀法律,并在1949年,以雙重一等榮譽學位名列榜首畢業(yè);隨后取得律師資格。
從英國留學歸來之后,李光耀不滿種族歧視,以律師的身份為工會伸張正義。越來越高的聲望,為他的執(zhí)政之路打下了基礎。
1959年,新加坡脫離了殖民狀態(tài),成為自治邦;人民行動黨也成為立法議院第一大黨,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總理,達到從政的第一個高峰。
(李光耀政治宣講)
1965年,新加坡遭到馬來西亞驅(qū)逐,對雄心壯志的李光耀而言,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
脫離了馬來西亞的新加坡失去依靠,兩百萬人的生計朝不保夕,而這一切都壓在了42歲的李光耀身上。他不得不收回他曾經(jīng)說過的離開馬來西亞,新加坡就無法生存的話,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就這樣,從獨立到壯大,李光耀帶領新加坡夾縫里求生存。
在李光耀出任總理的31個年頭,他大力發(fā)展教育,制定實施雙語政策,實行全民醫(yī)保公共住房,經(jīng)濟上致力于打造國有企業(yè),吸引外資和人才,主導新加坡轉(zhuǎn)型。
從政府機構(gòu)到經(jīng)濟民生,從福利體系到激勵體制,李光耀一手打造了全球矚目的新加坡模式。
西方的政治圈和學術(shù)圈,稱李光耀為中國問題大師。自尼克松以來,美國的每一任總統(tǒng)都極其重視李光耀,將其視為首屈一指的中國觀察家。
有專家作為,李光耀能夠幫助中國領導人理解美國,也能幫助美國領導人理解中國。
然而當處理大國關系時,李光耀并不完全依附于某一方,而是著力確保不同大國之間展開競爭,而新加坡則在這種大國競爭的均勢中,追求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處于強敵環(huán)繞,以及大國利益的交匯之地,外交一直都關乎新加坡生存。李光耀的生存之道是遵循實用主義,平衡外交以小博大。
“別人會以什么樣的方式銘記我,我決定不了。生活中我只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崩罟庖缡钦f;
李光耀給新加坡留下了豐富的遺產(chǎn),而其小國生存之道中的一些道理,或許也值得大國思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