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古典詩歌史,其實是一部五彩爛漫的花的歷史。陶淵明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xiàn)超凡脫俗、熱愛自然的情趣。周敦頤寫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表現(xiàn)潔身自好、不媚世俗的品格。龔自珍寫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表現(xiàn)以身獻(xiàn)國、癡心不改的精神。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花下醉》,便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筆下的一首愛花之作。它寫于李商隱因母喪而去官閑居永樂期間,是其中大量詠誦花木景觀詩作中較為出色的一首。尤其是詩的最后一句,可謂是化腐朽為神奇,所表現(xiàn)出來的李商隱對花癡迷的程度、愛花、惜花的感情讓人驚嘆。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李商隱的這首詩《花下醉》: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
詩的起首兩句“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李商隱先是描寫了自己尋芳而醉的過程。即在美好的春日里,詩人一路追尋著繁花的蹤影,不知不覺間就已經(jīng)喝得大醉,以至于在依著花樹沉沉地睡去,直到夕陽西下。這兩句詩中需要注意的是含意雙關(guān)手法的運用。即“流霞”二字,它既指神話傳說中的一種仙酒,也指花的絢爛、美艷。
如此一來,可見李商隱因為愛花,所以去尋花,等到他尋到花后,便在美酒和花之美艷的雙重醉中眠于花樹之下。雖然李商隱在這里沒有說明花是什么花,但是花的芳香和形態(tài),卻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我們的想象中了。李商隱借助含意雙關(guān)的“醉流霞”,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生理的醉與心理的醉相互融合的奇妙,很明顯就躍然紙上了。
后兩句“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則是李商隱對自己酒醒后賞花情形的描寫。它的意思是說,等到客散,酒醒以后,在深夜中舉著紅燭獨自欣賞殘花。一般來說,客散、酒醒、深夜所描繪出來的孤獨情景,是不會令人想到去賞花的。即使想到,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中,也會感到意興索然。但如果一個人趁著夜深人靜,舉著紅燭,去獨自欣賞殘花,那么他對花的癡迷可想而知。
另外,李商隱“更持紅燭賞殘花”這一幕,也有對美好事物的流連之意。畢竟說不準(zhǔn)到了明天,本是繁花似錦的景象,也許就成了落英繽紛、殘紅遍地。所以李商隱迫切需要留住花的美好,于是便有了這一幕。在夜色的籠罩下,在紅燭的照映下,凋謝的殘花仿佛在生命的最后,呈現(xiàn)出了最耀眼的光華。它流露了李商隱的愛花、惜花之情。
綜觀李商隱的這首詩,若單單是回答一個人可以對花癡迷到什么程度?“更持紅燭賞殘花”的李商隱,無疑讓人驚嘆。若從內(nèi)容和寫法上看,李商隱的這首詩,無疑前三句平淡無奇,最后一句卻化腐朽為神奇。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