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丶铱纯?/p>
全世界趙氏大團結萬歲
肇開村屬太谷縣陽邑鄉(xiāng)轄,距縣城10余里,毗鄰省道太邢公路,占地面積近800畝,是一個僅有280余口人的小村莊。1993年版《太谷縣志》第二章《建置沿革》所附“鄉(xiāng)村主要地名由來”中記載:“據傳,列國時有一趙丞相在此建宅,名為趙開。后因罪株及滿門。官軍查尋‘趙開’所在,趙氏為避殺戮之災,將‘趙開’更名為‘肇開’?!睋甲C:趙丞相即為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趙盾。
趙氏立國前概況:據司馬遷《史記》、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及宋獻科主編《燕趙縱橫五千年》(新華出版社,1992年版)上冊記載:趙氏之先與秦人共祖,先人名造父,西周穆王時人,因善御和獻名馬,周穆王賜以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由封地而為趙姓。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名公仲,隨周宣王伐戎,千畝之戰(zhàn),助宣王脫險。其子叔帶,因上表諫周幽王勤政恤民,求賢輔政,詰問幽王“奈何不訪賢才,而訪美女乎?”幽王怒,將叔帶罷官,逐歸田野。叔帶嘆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吾不忍坐見西周有《麥秀》之歌?!庇谑菙y家竟往晉國,“始建趙氏于晉國”。身為庶人的趙叔帶來到晉國,最初便落戶于今太谷縣南桑梓村一帶。晉國始祖為周武王之子叔虞,被封于唐,稱唐叔虞。后唐叔虞之子因唐地傍晉水,改國號為晉。晉地居汾水、晉水上游,土壤肥沃,但當時晉國比較弱小,且被戎狄環(huán)圍。叔帶在南桑梓村躬耕田畝,課讀子嗣。至其五世趙夙,為晉獻公將,隨獻公伐戎狄、滅小國,開疆拓土,晉國從此崛起。
趙夙之孫趙衰助晉文公重耳成就霸業(yè),為文公重臣,其子即為趙盾。趙盾,晉襄公時正卿,歷襄、靈、成三世,執(zhí)晉國國政20年。晉景公時,趙氏家族罹難被殺,趙氏遺孤趙武長大,報了世仇,復得了失去的田邑和官職。晉平公時,趙武的兒子景叔為上將軍,趙氏家族成為晉國的權臣。到景叔之子趙鞅(趙簡子)時,奪取了晉國的大權。晉出公十七年(前458),晉國智、趙、韓、魏四卿共分范氏、中行氏之地,并驅逐晉出公,晉出公逃亡齊國,死于道途。智伯立晉哀公,控制朝政。周定王十六年(前453),智伯聯(lián)合韓魏圍攻趙鞅之子趙毋恤(趙襄子)于晉陽,并引水灌其城。趙毋恤密約韓魏反攻智伯,滅智氏,遂共分其地。此后,韓趙魏三家主持晉國政務,稱為三晉。不久,韓趙魏又分晉君土地,晉幽公被人刺殺,晉侯名存實亡。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烈王命趙籍、魏斯、韓虔為諸侯,韓趙魏三家分晉,歷史從此進入戰(zhàn)國時代。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
趙盾其人:趙盾,又稱趙宣子,亦稱趙孟。晉襄公七年(前621),本已任命趙盾為中軍佐,為狐射姑副手。值太傅陽處父使衛(wèi)歸來,處父直接面見晉襄公說:“狐偃姑剛愎自用,媚上欺下,這樣的人擔任此要職會貽誤國家的。趙盾雖然年輕,但禮賢下士,將士擁戴。任人唯賢才是國家的最高利益?。 苯Y果晉襄公采納了陽處父的意見,改命趙盾為中軍將,狐射姑為中軍佐。同年冬,晉襄公去世,狐射姑在立嗣混亂之機,殺陽處父。之后,趙盾殺士谷、梁益耳、箕鄭、先都四大夫,逼走狐射姑。晉襄公死后,托孤趙盾,以乳下小兒夷皋為嗣君。趙盾認為先君既歿,諸卿新進,宜立長君。于是決定迎立客居秦國的晉文公庶子公子雍,遭夷皋生母嬴斥責,趙盾只好立夷皋,是為晉靈公。晉靈公十四年(前607),靈公漸長,且昏,極欲去趙盾而奪回政權,便派力士鋤麂夜刺趙盾,鋤麂認為趙盾效忠靈公,不忍下手,又難以復命,即觸槐而死。靈公又召趙盾赴宮中飲酒,埋伏甲士欲宴前擒殺,被趙盾車右提彌明發(fā)現,急回身出宮,靈公放出猛犬撲逐,并令甲士追殺,結果一甲士倒戈殺猛犬,趙盾得以逃脫。隨后,趙盾得知族弟趙穿弒靈公于桃園,于是趙盾命趙穿迎回晉文公庶子公子黑臀即位,是為晉成公。趙盾確有將相之才,在其執(zhí)政期間,晉國國勢日盛,雖有殺靈公之嫌,但其在晉國歷史上仍是被肯定的人物,其輔佐靈、成二公,使得晉文公開創(chuàng)的霸業(yè)得以維持,奠定了晉景公與齊國爭霸并獲勝利的基礎。
趙鞅其人:趙鞅即趙簡子。晉頃公九年(前517),周王室子朝作亂,趙鞅領兵平息,定周敬王于成周(今河南洛陽),繼而又合諸侯之兵戌周十年。因勤王有功,周敬王封其為周室命卿。晉頃公十三年(前513),他又參與將范宣子制訂的刑書鑄于鐵鼎上,公布了晉國第一個成文法典。趙鞅前期的這些活動,使他成為晉人矚目的顯赫人物。晉定公十二年(前500),趙鞅伐衛(wèi),衛(wèi)獻給他500家奴隸,時稱“衛(wèi)貢五百家”。趙鞅把這些家奴暫時安置于邯鄲趙午(晉大夫,趙氏家族的另一支)那里。三年后,趙鞅命趙午將這些家奴遷至晉陽,趙午不從,趙鞅殺趙午。趙午之子趙稷在邯鄲起兵,同中行氏荀寅、范氏吉射聯(lián)合討伐趙鞅,趙鞅逃回晉陽。之后,韓不信與魏曼多聯(lián)兵逐范氏、中行氏,迎趙鞅回到絳都。于是,趙、韓、魏、智聯(lián)盟,由趙鞅主政。后范氏、中行氏結魯、衛(wèi)、齊、鮮虞等國多次伐晉,不勝,敗逃朝歌(今河南淇縣)。晉定公十八年(前494),趙鞅率晉師圍朝歌,魯、衛(wèi)、齊、鮮虞聯(lián)合攻晉救范氏,取棘蒲(今河北趙縣)。次年,齊運糧救朝歌,鄭出兵護送,范氏出城迎接,被趙鞅所敗。趙鞅臨戰(zhàn)命“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仕進),人臣隸圉免?!睍x定公二十年(前496),趙鞅破朝歌。次年,破邯鄲。趙氏擁有了今河北南部的土地。
趙氏家族與肇開村:春秋時期,太谷稱為“陽”,屬趙氏都城晉陽領地。當時的晉陽城位于今太原市西南,與今太谷縣所轄區(qū)域相鄰。自趙叔帶移居今太谷縣南桑梓村一帶,特別是歷趙盾、趙鞅及趙毋卹幾代的經營,晉陽,包括今太谷縣一帶便成為趙氏家族崛起的根據地。這里居汾水上游,有汾水支脈象峪河、烏馬河灌溉,土地肥沃,物產十分豐富,這些都為趙氏興起創(chuàng)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趙盾執(zhí)政晉國期間,因南桑梓村臨烏馬河,地勢低濕且有水患之虞,于是趙盾沿烏馬河支流四卦河溯源而上,選擇離四卦谷口不遠處的河岸臺地大興土木,起房蓋屋,供家眷及隨之而遷的一部分趙氏族人居住,因名“趙開”。晉景公即位后,他任用晉靈公寵幸的大夫屠岸賈為司寇,執(zhí)掌刑獄。屠岸賈大權在手,向趙氏家族大開殺戒,誅滅趙氏九族,為靈公報仇。僅趙盾子趙朔的遺腹子趙武在程嬰、公孫忤臼舍身保護下,幸免于難。后人取材于這段史實,改編為《趙氏孤兒》劇本搬上舞臺,成為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屠岸賈在誅殺朝中趙氏后,又從絳都派兵殺向趙氏老巢——陽邑,趙氏族人聞訊將“趙開”更名為“肇開”,騙過了官軍,避免了被殺的厄運。但仍有一部分趙氏族人逃到了今太谷大白村和其他村落,這就是這些村落的趙姓稱其祖在肇開村的緣由。如今,太谷縣南桑梓村人大部分為趙姓,而肇開村卻沒有姓趙的,這是因為趙氏立國后,趙開的趙氏族人隨即遷入趙國都城邯鄲的緣故。
在這次誅趙事件之后,還有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韓厥為趙氏的復起發(fā)揮了關鍵的作用。韓厥,又稱韓獻子,晉景公時任三軍司馬。當屠岸賈決定誅殺趙氏時,韓厥表示反對并稱疾不出。晉景公十七年(前583),韓厥上奏晉景公為趙氏平反,趙武續(xù)趙氏祀,復故趙邑,使趙氏得續(xù)煙火。晉厲公八年(前573),韓厥執(zhí)晉國政,任命趙武為新軍佐,趙氏再次進入晉卿之列。關于韓厥,有關太谷的碑刻、史志資料多有記載。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所立《鋪修陽邑鎮(zhèn)凈信寺補碑記》載:“于山門內東西創(chuàng)建殿宇各三楹,西則仍祀灰泉神,遒谷德將軍,晉大夫韓厥立趙后者也;東則祀鄉(xiāng)民所敬信白衣大士,子孫、風癥二母,為廣祀?!泵魈靻⑷辏?623)所立《陽邑寺新建膳亭樂亭并磚天王殿墻記》載:“予鄉(xiāng)東南山麓有泉,溉四卦、李滿莊并予鄉(xiāng)三村鎮(zhèn),世傳為谷德將軍韓厥出焉,名灰泉。將軍即春秋晉大夫立趙后孤武者也。”《永樂大典·太原府志》載:“灰泉山,在本縣東南二十里,上有谷德將軍廟。其泉貯為池,有亭在焉?!泵魅f歷版《太谷縣志》也記載太谷縣的四卦村曾建有韓厥廟??梢?,太谷的趙氏家族及民眾對韓厥不僅感恩戴德,而且將韓厥敬奉為灰泉神,世代立祀紀念。
如今,肇開村尚孑遺王良道、賽馬場(也稱“圍上”)、遛馬道(也稱“壓馬道”)、趙簡子溝以及趙簡子溝附近的大夫坡、早尖、望鄉(xiāng)臺、龍橋等地名和遺跡。自古以來,該村四周被溝壑環(huán)圍,東面稱“東溝”,西南即趙簡子溝,北稱“老圍溝”,易守難攻。趙簡子溝屬四卦河谷肇開村地段,形成該村西南天然屏障,而東溝和老圍溝乃人工開鑿的護城河。趙簡子溝直接用趙簡子名字命名,說明趙簡子當時在肇開村居住和活動是比較頻繁的。據該村楊生明(村委主任)、楊忠保和82歲的侯瑞喜講述:該村原來尚存后大門、前大門以及南大門等建筑,上建樓閣,村內多為樓房院,人稱“小里美莊”(里美莊即趙國大將李牧屯兵之地,原名李牧莊。后改稱里美莊,明清時期以晉商樓房院精美著稱)。當時該村人口達千余人,村落占地70余畝。村中老輩們講,村民在村中曾發(fā)現十余座古墓,砌墓磚特別厚大,可惜的是,這些磚石今已無法找到。
據史料記載,王良乃當時善于駕車的人,又名王子期、王于期,當時為趙簡子御車。《孟子·滕文公下》記載:趙簡子命王良駕車和他的寵臣嬖奚一起外出狩獵,不料勞累一天,一無所獲。嬖奚回來報告說:“王良是天下最低劣的車夫。” 有人將嬖奚的話告訴了王良,王良說:“請再去打一次獵”,嬖奚勉強同意了。結果馬到成功,一個早上就獵獲十只飛禽。嬖奚回來高興地報告說:“王良真是天下最優(yōu)秀的車夫?!壁w簡子聽了,對嬖奚說:“我讓他為你駕馭車馬吧?!壁w簡子對王良一講,王良卻執(zhí)意不肯,說:“第一次雖然一無所獲,但我是按御法駕馭;第二次,我只好違法遷就,一舉獵獲十只飛禽。《詩經》里說:不違反馳馭的方法,射出的箭才能命中目標。我從來不給小人駕車,您就替我謝絕了吧。”這是孟子記錄的一則有關王良和趙簡子的寵臣嬖奚之間發(fā)生的故事,雖是寓言故事,但從一個側面可以說明該村王良道的來歷。至于賽馬場、遛馬道以及大夫坡、早尖、望鄉(xiāng)臺、龍橋的來歷,也是趙簡子在肇開的演武活動和趙氏族人為紀念趙簡子而得名。
歷代《太谷縣志》皆記載太谷縣城建有趙襄子廟(亦稱趙襄子祠)。民國版《太谷縣志》載:“古借錢廟在縣治西,即趙襄子祠。相傳未有城先有廟,故曰。古初神甚靈異,嘗貸人以錢,有急需者,虔誠默禱,約期還,晚間向神座下索取,即如數以給。后多弗償,神亦弗應。”今太谷縣城的借錢廟巷,即得名于此的借錢廟。春秋時期,趙鞅在晉陽一帶的趙氏家族領地上實行了一系列的土地制度變革和寬緩于民的政策。他先后任其家臣董安于、尹鐸為晉陽宰邑,在包括今太谷縣在內的晉陽領地筑城垣、宮室和倉庫,董安于治晉陽,“民無二心”,無叛意。尹鐸繼任時,畝大稅輕,生產發(fā)展,釋放奴隸,使之轉化為小農,使晉陽再治。趙鞅和趙襄子兩代遇難時,皆奔晉陽一帶固守,就是依托這里堅固的城池和民心的擁戴,從而化險為夷,轉敗為勝。自處父分封陽邑,冒死舉薦趙盾,兩家不僅有地緣上的親密,更有國家利益上的相知相交。
因此,在趙氏家族的心目中,太谷陽邑一帶的是晉陽根據地的核心和宗族緣起的圣地,其地位絕不遜于晉陽都城。趙氏歷代雄主為了開疆拓土,活動足跡遍及燕趙大地,許多重大戰(zhàn)事并沒有發(fā)生在太谷,因此史書也沒有更多趙氏在陽邑活動的具體詳細記載,但我們依然可以從民間口碑和史料中發(fā)現并考證趙氏家族塵封的歷史,還歷史以本來的面目。在太谷一帶,一直有趙氏和智氏不聯(lián)姻的習俗,其緣由便來自趙毋恤殺智伯并將其頭顱制成器皿的世仇,還有陽邑杜姓源于屠岸等說法。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趙氏家族的祖籍地即為今太谷縣的陽邑鄉(xiāng)及所屬南桑梓村、肇開村。
世界趙氏宗親聯(lián)誼會官方QQ群:10656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