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把錢存銀行,不如買銀行股」。
買銀行股 VS 存銀行
因為購入銀行股能夠獲得分紅,年化分紅得利5%,因此被稱為最笨的投資銀行方法,但收益卻媲美巴菲特。
或許在很多投資者的眼里,銀行股都是漲得很慢的,尤其是五大行,很多股民都看不上買入持有銀行股的收益,也忽視了銀行股每年4%以上的股息率。
以中國銀行舉例,2018年年度股息率是4.9%,如果去年買入10萬塊,一年后將得到4900塊。
而如果將10萬塊錢存入中國銀行活期年利率0.3%,一年后則得到300塊。就算是一年定期利率也只有1.75%,一年后收益1750塊。
感覺確實將錢投資銀行比存入銀行劃算啊,仿佛打開了新世界。
如果真想持有銀行股賺取分紅,那么最重要的就是需要知道每年分紅是否穩(wěn)定。
分析每年分紅是否穩(wěn)定,關鍵是看:每股分紅。
很多分紅型股票都有這一專屬名詞,意思是每持有1股股票的分紅金額。比如2018年中國銀行每股分紅0.176元,如果持有1萬股中國銀行,分紅股息為10000股×0.176元/股=1760元。
而從歷年來看各銀行每股分紅金額都較為穩(wěn)定,并且有緩慢上漲的趨勢。
光顧著看分紅,那本金會不會虧掉?
雖然都知道了分紅的好處了,但又沒有可能賺了分紅,卻虧了本金?
這還真的有可能,已截止到現(xiàn)在中國銀行股價為例,如果在4月買入中國銀行的最高股價3.629元,相比現(xiàn)在的3.32元確實有很大可能虧了本金。
即是每年有每股分紅0.18元,也需要好幾年才能填補虧損。因此如果忽視了其內在風險,也很容易踩進坑。
也有人想了一些辦法,比如在分紅前買入,分紅后就賣出。
理論上可行,但是如果持股時間在1年以內,分紅是要收稅的。根據(jù)規(guī)定,持有一個月以內所得稅20%,1個月到1年所得稅10%,持有一年以上免所得稅。
雖然在分紅時并沒有扣分紅稅,但如果在仍需扣稅的時間內賣出,券商系統(tǒng)會自動根據(jù)持有時間進行扣款繳稅。
再者,如果這種方法真的行得通,想必投資者和機構都會蜂擁而至。
實際上股票分紅后會進行除權。假設原本股價5元,分紅0.2元,除權之后股價就變?yōu)?.8元,短期看確實分到了現(xiàn)金,但是股價除權后就會抵消現(xiàn)金的收益。
假設某個上市公司去年分紅每10股派10元,公司的股價也恰好是10元。而老王持有這家公司1000股,持股成本1萬元。
分紅前持股市值:1000股×10元=10000元市值
分紅后賬戶市值:1000股×9元(分紅后每股9元)=9000元市值
分紅后老王的賬戶多了1000元現(xiàn)金(已納稅)
假如老王持股不超過一個月,則需要繳納20%紅利稅,最終實際分紅:
1000元×(1-20%)=800元
9000元+800元=9800元<10000元
分紅后虧損200元。
假如老王持股超過一個月,不足一年,需繳納10%紅利稅,最終實際分紅:
1000元×(1-10%)=900元
9000元+900元=9900元<10000元
分紅后虧損100元。
綜合分析來看,如果中小股東持股時間不超過一年,分紅后是虧損的,因為不但需要納稅,市值還減少了。
持股超過一年中小股東,分紅前與分紅后的股票市值加現(xiàn)金不變,那股東賬戶才是賺的。
想賺銀行分紅,你要更有耐心
如果可以長期持有幾年,不在意短期股價波動,買入銀行股,坐等每年的分紅確實不錯。
目前5大行的分紅收益率都在4%以上,接近5%,比銀行的理財產(chǎn)品還要高,分紅收益率確實很高。
和以靠買賣賺錢的炒股不同,長期看銀行股的分紅收益是高于股價上漲的收益的,所以買銀行股更多的是賺分紅的心態(tài)。
而且除了股價正常波動外,分紅時股價除權,使得分紅前買入,分紅后賣出沒有意義。短期買賣銀行股賺分紅風險大,沒有什么意義。
持有銀行股很多投資者看重的是產(chǎn)期持有它不但有分紅,而且價格波動也不大,用來作為打新門檻很適合。
打新門檻石這樣的:
滬市每1萬元市值對應可申購1000股,配一個號。深市市值1萬元對應可以申購1000股,即每5000元市值折算為500股可申購額度配二個號。市值越高配的號就多,相應就可以獲得連續(xù)號和頂格申購,中簽機會也就也多。
對于偏保守型的投資者來說,我還是建議持有基金定投為好,畢竟股市風險較大,難以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