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朱棣當年是靠著“靖難之役”奪得明朝統(tǒng)治政權(quán)的。同時,很多人都會覺得朱棣的這番舉動得到皇位真的太過容易。畢竟,如果按照朱棣的想法,父親當年去世不應(yīng)該隔代傳位于朱允炆,朱元璋二十多個兒子里,不可能只有朱棣敢如此想法與作為。
朱元璋的很多兒子在朱允炆繼位時成為了藩王,朱棣名義上是不滿侄子削藩而發(fā)動的“靖難之役”,本質(zhì)上就是為了篡奪皇位,這一點其他藩王不可能看不出來。
朱允炆即便再過懦弱,也不可能一位藩王的支持都得不到,可為何在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之時,明明是皇權(quán)正統(tǒng)的朱允炆卻得不到任何藩王的出兵支援呢?
政治在任何時刻都是殘酷而現(xiàn)實的,正義往往會屈從與強權(quán)下的一己私利,這也就是政客們都會認定的潛規(guī)則:誰更有實力誰就更有話語權(quán)。所以,“靖難之役”發(fā)生之時,其他藩王不肯站出來支援朱允炆大多都是利益權(quán)衡下的結(jié)果,因為他們同樣認定朱允炆不是朱棣的對手。
很多歷史學家,根據(jù)當時的史實情況,也對此事有著很明晰的解釋。
1、朱棣的高貴血統(tǒng)無人撼動
這一點是所有人毋庸置疑的,同樣也是朱棣對于朱允炆繼位一直含恨在心的最大理由。朱元璋的正妻馬皇后一共育有五個兒子,朱棣排行老四,早在朱元璋在世之時,朱棣前面的三位哥哥都因為不同的原因相繼去世。
所以,當談到朱元璋的皇位到底該繼承給誰時,朱棣當年作為嫡長子的身份理應(yīng)成為皇位的最佳繼承人,而朱元璋卻將皇位隔代傳給朱允炆,這才讓當時對于皇位胸有成竹的朱棣一直含恨在心,終于在蓄謀已久的“靖難之役”中全部爆發(fā)。
而朱棣的高貴血統(tǒng)卻是與生俱來無人可以撼動的,加上朱允炆繼位就懲治了馬皇后的第五子朱橚,讓他終生再無翻身機會,這些事情加在一起,也就讓人們心中對于朱棣發(fā)難朱允炆奪取皇權(quán)的行為感到更加地名正言順。
所以,即便對于朱允炆心有同情的藩王又怎么敢輕易出兵與朱棣成為對立陣營呢?
2、
朱棣繼位也有著眾望所歸的意味
無論是朱元璋在位的晚期還是朱允炆繼位之時,功臣還是藩王們的日子都是十分的不好過,兩位皇帝對于他們勢力的日漸強大都有著不同角度的忌憚。
朱元璋擔心軍功卓著的功臣成為孫兒日后的威脅,而朱允炆則在繼位之時就開始對自己忌憚的藩王們進行了無所不用其極的打擊。
朱允炆最先是拿自己的叔叔朱橚開刀,后來又是朱榑等人,而且一經(jīng)打擊都是直接毀滅到底,能留條命茍延殘喘都算好的,很多藩王直接被迫害致死,最經(jīng)典的例子就是朱柏居然最后被嚇到自焚的地步。對于朱允炆如此舉動,各位藩王心中的忌憚與恐懼可想而知。而且,朱允炆很多時候的削藩的理由都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對于多數(shù)藩王來說無疑不是一把懸在頭上的利刃。
而此時,多數(shù)藩王都在人人自危的時候,朱棣敢于站出來與朱允炆公然對抗,對于多數(shù)藩王都是一種生的希望,雖然他們不知道朱棣繼位后會做出什么樣的舉動,可眼下最要緊擺平的朱允炆才是他們的心頭大患。
所以,朱棣的反抗也算的上是眾望所歸。
3、
朱棣掌握著最能與朝廷抗衡的兵權(quán)實力
無論朱棣有著多么高貴的皇族血統(tǒng)還是朱允炆多么殘暴對待各位藩王,真正能決定朱棣成敗的只有他自己的實力。
在“靖難之役”之時,藩王中實力最強的莫過朱棣與朱權(quán),而朱棣早已開始為自己的皇權(quán)之路掃清障礙,在朱棣發(fā)起對朱允炆的總攻之前就已經(jīng)將朱權(quán)的兵力強奪為己有。
如此一來,朱棣成為了唯一能與朱允炆抗衡的藩王。面對這樣的場面,就算是其他藩王想要幫助朱允炆捍衛(wèi)皇權(quán),面對朱棣勢如破竹的氣勢,任何反抗都只是螳臂當車一樣毫無意義罷了。
朱允炆的懦弱與治國無方加上眾藩王的權(quán)衡利弊,一切的壞事在朱棣這里都變成了好事。甚至說,朱允炆在位時削弱的所有的藩王對于朱棣都是登基前掃清障礙的有效助力,在朱棣的精心策劃中,朱允炆也就是自己繼位前的小插曲,而且朱允炆所有的舉動都給朱棣做了嫁衣裳。
也許,你會覺得藩王對于朱允炆都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可是,即便沒有出兵支持朱允炆,他們也同樣沒有出兵支持朱棣,這一點上可以看出,雖然朱棣實力顯赫,可藩王們還是給自己留足了后路。這也是弱者在強者爭奪時唯一可以給自己爭得的最大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