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他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和侯君集等人入朝,并于玄武門處埋下伏兵。由于李世民辦事十分謹慎,因此并未被李建成和李元吉察覺,他們二人還像往常一樣一同入朝。雖然李建成兩人沒有察覺,但唐高祖李淵卻是感覺到了異樣,他當即安排裴寂、蕭瑀和陳叔達等人前去查驗這件事。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到了臨湖殿之后,才感覺到情況不妙,所以他們兩人立即向東返回各自府上。李世民看見他們二人逃走,趕緊追在他們身后呼喊他們,但李元吉因心中慌張,彎弓射向李世民,而李世民不愧是戰(zhàn)場上搏殺出來的人,他接連避開李元吉射來的箭,并用他自己的弓箭射殺了李建成,隨后,尉遲恭身邊的將士將李元吉射殺。
雖說太子李建成當場死亡,但他部下馮立等人不愿逃走,因此,等馮立與薛萬徹、謝叔方等人趕到玄武門時,他們卻被張公瑾等人擋在門外。當時掌管宿衛(wèi)軍的敬君弘,卻被身邊的親信勸諫他不要貿(mào)然行動,而是應該結(jié)成陣列之后再迎戰(zhàn)薛萬徹等人,然而敬君弘不聽勸告,他帶著呂世衡等人沖入薛萬徹的軍中,結(jié)果所帶領的軍隊全部戰(zhàn)死。由于玄武門久攻不下,薛萬徹等東宮與齊王府的人馬本來打算圍攻秦王府,但他們在看到李建成與李元吉的首級后,最終也放棄抵抗,李世民得以政變成功。
看起來,這一次政變似乎兇險萬分,畢竟李世民雖然在玄武門附近設下了埋伏,但如果當時李建成和李元吉得知了李世民的動向,只怕不會落入李世民設下的埋伏之中,如此一來,李世民沒辦法誅殺太子李建成,自然就沒辦法直接逼迫李淵禪讓帝位。而在李世民射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過程中,一旦被李建成和李元吉僥幸逃脫,薛萬徹等東宮勢力定然不會這么快就喪失斗志,李世民要占據(jù)玄武門只怕會十分困難。而如果當時李元吉的箭射得更準一些,將李世民射傷,那李世民的政變就只能宣布告終。如果云麾將軍敬君弘沒有暫時抵擋薛萬徹的人馬,如果尉遲恭他們沒控制好李淵,如果張公瑾沒能帶領將士守住玄武門,只要上面任何一點出現(xiàn)變數(shù),李世民的政變就將以失敗告終。如此看來,李世民的這場政變難道不是兇險萬分?
要知道上面這些因素對于別人來說或許是難以應對,但對于李世民而言卻并不困難。李世民有怎樣的性格呢?他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反殺王,曾在淺水原一戰(zhàn)鏟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也曾在虎牢之戰(zhàn)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jù)勢力,為了獲得勝利,他可以八日不解甲,為了看清敵軍陣型,他可以親率騎兵沖至敵陣再折回。如此人物連百萬大軍都不怕,如何會擔心李元吉會射傷他,如何會懷疑他手下的虎狼之師不能守住玄武門?
更何況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先殺李建成與李元吉,隨后擋住太子府人馬,最后眾人進宮逼迫李淵立下他當太子的圣旨,一切都如李世民預想的一般。三天后,李世民成為太子監(jiān)國,八天后,屈突通鎮(zhèn)守洛陽以防關(guān)東,十二天后,李淵確認有傳帝位的想法,再過了一個月,李世民的手下完全控制了大唐的軍政大權(quán)。要在這短短的三十日中做完這么多事情,可見李世民在很早就已經(jīng)謀劃好了。
筆者認為,對于李世民來說,這一次玄武門之變不過是萬事俱備,水到渠成的事情,他只不過是走了一個流程罷了,正因如此,玄武門之變對他來說不過是勝券在握之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