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法國一家氣象站記錄的氣溫達到了45.9°C,比2003年歐洲熱浪期間該國的氣溫記錄還高出約2°C。不久前,包括美國醫(yī)學協(xié)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美國醫(yī)師協(xié)會等在內(nèi)的70多家醫(yī)學和公共衛(wèi)生組織也在呼吁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預估,2030年-2050年間,氣候變化將造成每年約25萬人死于營養(yǎng)不良、瘧疾、腹瀉和熱應激。而根據(jù)今年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一篇論文,這還只是一個“保守估計”,還沒有考慮糧食產(chǎn)量下降,或極端天氣造成衛(wèi)生服務中斷等方面的影響。
▲1850年-2017年期間全球平均地表溫度的變化幅度(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全球升溫,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強降雨增多……氣候變化正在真實發(fā)生,會對健康產(chǎn)生哪些影響,我們又能如何應對?
1. 呼吸系統(tǒng)疾病風險增加,如過敏,哮喘,慢性肺病和肺癌
二氧化碳濃度、氣溫和降水的變化可導致花粉、霉菌孢子、以及空氣中的其他顆粒物增多,這些都會刺激、損害肺部和呼吸道。
應對:應注意空氣質(zhì)量監(jiān)測,在空氣不佳的日子里盡量待在室內(nèi)。呼吸科患者建議及時和醫(yī)生溝通任何新的呼吸道或過敏癥狀,以及可能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以便進行相應檢查。
圖片來源:pixabay
2. 患皮膚癌和白內(nèi)障的風險增加
臭氧層破壞將帶來更多的紫外線輻射,從而導致皮膚癌和白內(nèi)障。
應對:做好充分的防曬措施,如涂防曬霜、戴墨鏡、遮擋裸露皮膚。定期進行皮膚科檢查。
3. 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增加
更極端的氣溫、較差的空氣質(zhì)量可能會對心血管系統(tǒng)造成負擔。此外,氣候變化可能會增加某些攜帶疾病的昆蟲傳播,如萊姆病和南美錐蟲病,而這些疾病也可能影響心臟健康。
應對:炎熱天氣盡量待在蔭涼處。定期檢查心血管功能,不要忽視胸部或手臂的疼痛,或移動、說話或思考困難等癥狀。保護自己免受昆蟲叮咬。
圖片來源:pixabay
4. 昆蟲相關疾病
降雨量增加、濕度升高都會促進蚊子、蜱蟲和其他昆蟲的傳播和叮咬,而這些昆蟲可能攜帶如瘧疾、登革熱、寨卡、萊姆病等病原體。
應對:避開昆蟲多的地方;如有必要,使用驅(qū)蟲劑;排干積水等,減少可能讓昆蟲繁殖的環(huán)境。
5. 食源性疾病
氣溫升高、降水增加等其后變化將為致病微生物(如弧菌)的傳播創(chuàng)造條件,導致食物污染。
應對:關注食源性疾病警報。注意飲食衛(wèi)生,如勤洗手、清潔餐具,正確并且徹底地烹飪食物。
6. 營養(yǎng)問題,如營養(yǎng)不良或肥胖
氣候變化可能影響糧食生產(chǎn),導致水果、蔬菜等天然健康食品的供應減少。由于昆蟲數(shù)量增加,更多殺蟲劑的使用也會影響食品安全。極端天氣事件還可能導致食物供應受到鉛、汞和砷等毒素的污染。此外,有毒藻類的大量繁殖,可能影響魚類種群,最終影響人類。所有這些都可能導致人們對高度加工、不健康食品的依賴性增加。
應對:關注食物成分,控制高度加工食品攝入,食補優(yōu)于補充劑。
圖片來源:pixabay
7. 中暑
應對:注意避暑。
8. 與天氣有關的極端事件和災害,如野火,泥石流,颶風或洪水等會造成疾病和傷亡。
應對:防患于未然。常備應急物資,并知道如何處理不同類型的災害,如受傷需及時就醫(yī),病情可能比想象地更為嚴重。
9. 心理健康和壓力相關問題
極端天氣事件,如洪水、野外火災和龍卷風,以及嚴重污染都會影響人們的感受。
應對:如果面臨心理健康挑戰(zhàn),及時尋求醫(yī)生或心理健康專業(yè)人士的幫助。
10. 代謝、內(nèi)分泌、微生物組和生育問題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會影響生育率,而這可能還只是氣候變化的潛在人體影響的冰山一角。
應對:盡你所能減少污染和碳排放。
▲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多種健康風險(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氣候變化不僅僅是環(huán)境問題,更是人類健康問題。在NEJM論文中,作者呼吁,除了政策方面的努力和衛(wèi)生系統(tǒng)的應對,通過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也有助于改善這一潛在危機。
例如,減少動物性食物,增加植物性食物,不但有助健康——多吃蔬果與減少心血管疾病、癌癥風險有關,也能改善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性,減少對土地和水資源的消耗,減少多達30%的溫室氣體排放。多走路、多騎自行車、多利用公共交通也能夠在減少空氣污染的同時增加身體活動,這都有助于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也正如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公共衛(wèi)生學院院長Boris Lushniak博士所言:“幾乎對地球有益的事都對人類有益?!?/span>
題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