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湯屬于少陽病的范疇,理應應放在少陽病篇來討論,但是仲景卻把它放在了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篇里面,為什么行文會如此安排呢?實際上,太陽病篇里散布了各經(jīng)的病證,而這些病證都是由于太陽病誤治所導致的傳經(jīng)所致,少陽病當然不例外,所以太陽病篇其實都有講到小柴胡湯證,包括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干姜湯等,那為什么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干姜湯又被安排放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篇的結胸證后面呢?其實這是承接上文的作用,因為這篇開頭就提到結胸證,論結胸是主調(diào),結胸是由于太陽病誤下,導致邪氣內(nèi)陷,邪熱與水互結于心下而成的病證,它的主證是“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注意它的病位是在心下,心下在《傷寒論》代表的是胃脘部,也稱膈下,為什么呢?我們看134條:“太陽病,脈浮而動數(shù)……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shù)變遲,膈內(nèi)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陽氣內(nèi)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誤下導致胃脘空虛,因此邪熱陷入膈下,此時人體由于自身保護反應,尚且調(diào)動津液上行以對抗邪氣,但因脾胃虛弱,津液升提不足,驅(qū)邪無力,于是邪熱便與津液互結,成一種僵持的狀態(tài),互結于心下即胃脘部即形成結胸。我們再看134條余下的條文:“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fā)黃”,這條說明什么,它不是說水熱不互結,而是說水熱互結的位置不是在心下,所以說不結胸,但它結于其他部位,結于哪里呢?劉希彥的《大醫(yī)至簡》說結在周身而成濕熱黃疸,胡希恕在他的傷寒論講解里說這是濕和熱郁于里,濕熱郁里其實也是一種水熱互結于里的意思,語不同但義同。但這個“里”是什么位置?尚未解說透徹。其實,筆者認為這是為下面講述柴胡桂枝干姜湯埋下了伏筆,這也是為什么接下來的條文會提到柴胡桂枝干姜湯,因為這就是講的水熱互結的問題,水熱互結不一定會結于胸及膈下或胃脘部,它也能結于其他部位。
我們來看看147條柴胡桂枝干姜湯的條文:“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134條也提到“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所以147條實際上就是134條最后內(nèi)容的補充,因此理論上柴桂湯應有“身必發(fā)黃”的表現(xiàn)。所以傷寒論前后文聯(lián)系是非常緊密的,不是散亂的,而是非常有規(guī)律整體性的,而仲景的行文往往也是惜字如金,每一個字都有它的意義。我們知道,小柴胡湯證是“胸脅苦滿”,但是大家注意到?jīng)]有,柴桂姜湯提到的卻是胸脅滿微結,不只是“胸脅滿”,尚有“微結”,而147條前一條所說的柴胡桂枝湯也說“心下支結”,說明了邪氣內(nèi)陷也有水熱互結的情況,而結胸有按之痛的表現(xiàn),因此柴桂姜湯的微結也有輕微痛的表現(xiàn),而不只是小柴胡湯證的痞悶的感覺。而柴桂姜湯的水熱互結是結在哪里呢?因為說的是胸脅滿微結嘛,所以當然是結在胸脅部了,胸脅部在哪里呢?是在少陽的半表半里了。所以筆者前面說了,邪氣內(nèi)陷,水熱互結,不只是結在心下形成所謂的結胸證,還可以結在其他部位,柴桂姜湯就是水熱結在胸脅,結在半表半里,而劉希彥、胡希恕等所說的“濕熱郁里”說得不夠具體明確,筆者則給出了準確的位置。
為什么柴胡桂枝湯會出現(xiàn)嘔吐,而柴桂姜湯卻不嘔?因為柴胡桂枝湯是水熱結在心下,心下即胃脘部,但結得不嚴重,大部分邪氣主要還是在太陽表面和半表半里的層面,所以為什么會說是“微嘔”,嘔得不厲害嘛。柴桂湯它是水熱互結在半表半里了,邪氣不能傳入胃脘了,所以不會影響胃脘的運化功能,因而不嘔。
同樣是邪傳胸脅部即半表半里,那為什么會有小柴胡湯證和柴桂姜湯證之分,即為什么會有的沒有水熱相結,有的會出現(xiàn)水熱相結?小柴胡湯就是沒有水熱相結,脾胃津液代表正氣,正氣與邪氣相搏,正勝邪退,則表現(xiàn)為發(fā)熱,邪氣出表,則蒸蒸汗出而解,正虛邪進,則表現(xiàn)為畏寒,則陷入太陰,影響脾胃功能,則表現(xiàn)為“喜嘔、默默不欲飲食”,這種正邪相互進退的表現(xiàn)則表現(xiàn)為寒熱往來,為什么會這樣,這是正氣時強時弱,又或者是邪氣時強時弱,因此就會產(chǎn)生這種進進退退的表現(xiàn),因而就不會形成“結證了”。而柴桂姜湯則是因為正邪力量均等,或者說正氣的力量剛好能夠抗衡邪氣于半表半里的位置,在這個位置時正氣的力量與邪氣的力量是相等的,于是就產(chǎn)生敵我相僵持的狀態(tài),所以就形成了水熱互結的現(xiàn)象,因而就產(chǎn)生了柴桂姜湯的證候。柴桂姜湯的“寒熱往來”與小柴胡湯的“寒熱往來”表現(xiàn)可能不一樣,柴桂姜湯的熱是什么引起?它不是機體正氣驅(qū)邪外出的發(fā)熱,它是由于水熱互結所致的郁熱,它的寒是什么原因?它不是邪氣陷入胃脘所致的寒戰(zhàn),而是脾胃津液不斷消耗去抗邪,脾胃逐漸陽虛所致的畏寒表現(xiàn)。那柴桂姜湯為什么又會“小便不利、渴、但頭汗出”呢?前面說了,它是水熱郁結在胸脅即半表半里,而半表半里剛好也是少陽三焦的位置,三焦是主通調(diào)水道的,可以排水的,若水熱互結在三焦,則會影響三焦的通調(diào)功能,因而小便不利,同時因為水熱郁結,正邪交爭,不斷消耗人體津液,再加上本來已存在的“已發(fā)汗而復下之”的津液損耗,因而津液更加虛損,所以出現(xiàn)口渴和小便不利就不足為奇了。熱邪被牽制在水中不能從表解及小便解,則循三焦蒸于頭上,故出現(xiàn)“但頭汗出”的表現(xiàn)。郁熱擾心則出現(xiàn)“心煩”的表現(xiàn)。
因此,明白了柴桂姜湯的病機,也就明白了仲景的組方用藥了。其實,針對水熱結在半表半里的情況,仲景采取的還是“辛開苦降”的方法,重點在散結,如何散結?不能單純用辛散的藥物去散結和用苦寒的藥物去降火,因為已經(jīng)存在脾胃虛弱、津液不足的情況,所以還要溫補脾胃和補充津液,所以柴胡在這里就是疏散半表半里之邪,桂枝在這里可以氣化津液,幫助提氣而驅(qū)邪,干姜易生姜溫補脾胃,天花粉、炙甘草結合干姜可以補充脾胃津液,同時牡蠣可生津也可散結,而黃芩則清少陽三焦郁熱。
事實上,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也曾提到柴桂姜湯類似證,如98條:“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y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這里說明用小柴胡湯不合適,它是由于水熱結在胸脅了,所以需要用到柴桂姜湯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