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世上有三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人的邏輯,一種是中國父母的邏輯。
中國父母最大的邏輯是:講得過你的時候講道理,講不過你的時候講倫理?!拔叶际菫槟愫谩本褪撬麄冏畲蟮奈淦鳌?/p>
——國館君按
在豆瓣上看到一個故事:
網(wǎng)友30歲了,家里養(yǎng)了一只貓。由于父母的緣故,她只能偷偷養(yǎng)。
結果那一天,她爸突然打來一通電話,劈頭劈腦就是一個問題:
“你是不是養(yǎng)貓了?”
網(wǎng)友無奈,只好回答是。父親二話不說讓她把貓給扔了。
“家里醫(yī)生都說了,貓狗身上很臟,有各種細菌、病毒,得了傳染病這輩子就沒治了,懷孕了會生畸形胎兒?!?/p>
網(wǎng)友無語,好在她之前就攢夠了足夠多了的科學知識,于是她耐心地跟爸爸解釋:
養(yǎng)寵物和懷孕并非不能共存,弓形蟲也并不是傳說中那么可怕。
她拋出了一大堆專業(yè)的養(yǎng)寵知識,試圖改變父親的看法。
沒想到父親聽完就來氣了:
“你都三十好幾了,怎么還這么不聽話呢?你的身體情況怎么樣,爸爸媽媽難道還不清楚?不管,這次先聽爸爸的,把貓給我扔了。我完全是為你好啊!這周末我過來檢查,如果你不扔我?guī)湍闳?!?/p>
說完就掛了電話。
網(wǎng)友評論說:
我都三十好幾了,爸爸媽媽還是不能好好講道理。哪怕剛開始講道理,講著講著,都會講到倫理去了。
最大的倫理,就是父母是對的,孩子是錯的。當他們祭出“我都是為你好”的時候,潛臺詞就是:
不要跟我爭了!
答主田可樂總結了幾個典型現(xiàn)象:
沉默就是沒認真聽長輩講話。
話少不發(fā)表觀點就是書讀傻了。
不同意長輩觀點就是不尊重長輩。
跟長輩提出不同意見就是翅膀硬了。
跟長輩爭辯就是狂妄自大且咄咄逼人。
跟長輩爭辯成功就是故意不給人臺階下。
建議長輩作出意見修改就是徹底的大不敬。
以后還這樣就是太強勢以后出社會鐵定吃虧。
這就是獨一無二的中國父母的邏輯。
圖片來源:《海街日記》
凡凡上了初中,開始寫日記。但他媽媽總是偷偷溜進她房間,偷看她的日記。
凡凡發(fā)現(xiàn)了以后,跟媽媽說:
媽,日記是我隱私,你怎么能看呢?以后你不準偷看。
媽媽不吭聲,凡凡為了防止媽媽再看,給抽屜上了鎖。
沒想到鎖被打開了,媽媽還是看了里面的日記。
她很生氣,跟媽媽吵了一架,結果媽媽說:
“看你日記怎么了?日記就是給人看的,我是你媽,我看你日記是我的權利?!?/p>
這就是家長的倫理觀念:只問親疏,不問道理。
既然是家長、是你在世界上最親的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你跟父母分個啥?現(xiàn)在流行的所謂界限感,那都是放屁。
虹是女孩子,考上了重點大學,但爸爸重男輕女,想把錢留給兒子,不想給虹交學費。
于是虹跟爸爸據(jù)理力爭,爸爸氣得不行,反手給了她一巴掌。
虹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媽媽找到虹,勸她說:
“回去給爸認個錯,道個歉?!?/p>
虹控訴說:
“我又沒錯,打人的是他,為什么要我道歉!”
媽媽反問她一句:
“難道你要你爸跟你道歉?!”
一句話說得虹無言以對,只好乖乖回去向爸爸道歉。
這就是家長的倫理觀念:只問動機,不問是非。
與家長講話也好、做事也好,怎么能夠讓父母低聲下氣、臉上掛不住呢?那是其心可誅,不是一個有孝心的人能夠干得出來的。
圖片來源:《海街日記》
阿舉喜歡打游戲,免不了給媽媽一番數(shù)落:
“你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電腦,你看看人家隔壁小松,他玩嗎?”
“玩啊?!?/p>
“那他成績好嗎?”
“不好啊?!?/p>
“你看,他就是因為玩電腦成績才不好的。”
要么是這樣的:
“你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電腦,你看看人家隔壁小松,他玩嗎?”
“不玩啊。”
“那他成績好嗎?”
“挺好啊?!?/p>
“你看,人家就是因為不玩電腦成績才這么好的?!?/p>
要么是這樣的:
“你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電腦,你看看人家隔壁小松,他玩嗎?”
“玩啊?!?/p>
“那他成績好嗎?”
“挺好啊。”
“你看,人家成績好才玩電腦的,你呢?”
……
最后逼得阿舉說出這一句:
“好了,媽我不玩了,再也不玩了。反正人家玩不玩電腦,成績好不好,最后的結論都是我不能玩電腦?!?/p>
媽媽這才心滿意足。
這就是家長的倫理觀念:只問態(tài)度,不問事實。
事實是怎樣,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想講的大道理,你全盤接受就是了,父母要的就是你這種態(tài)度。
圖片來源:《一一》
我們不擅長講道理,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咎于父母不喜歡給我們講道理。
出了事,典型的解決方法是“我爸是李剛”。
這就是威權之禍,源于小時候孩子不能解決的事,都可以靠父母的權威解決,也只能靠父母權威解決。
易中天說,中國人從來只講立場,不問對錯。
這就是親疏之禍,跟我關系好的我就站他隊,對我有利益的我就說好話,至于是非曲直,與我無關。
社會上熱點新聞爆出來了,主角從來都是非黑即白。
黑的,十惡不赦;白的,純?nèi)缡ツ浮?/p>
這就是道德審判之禍,而審判別人的時候,我們習慣站在道德高地,這樣才理直氣壯,才有安全感。
有一本書叫《中國人的思維危機》,里面提到提到國人思維的四個特點是:表面化,片面化,簡單化,情緒化。
這樣的特點,與父母從小對我們的教養(yǎng)有很大關系。
父母沒本事給我們講道理,我們又怎能學會講道理呢?
圖片來源:《奇跡》
父母不講道理,我們也跟著不講道理;
父母只講倫理,我們也只講倫理。
因此,中國家庭到最后只有倫理,而沒有愛。
倫理是“父父,子子”,是“天然的”,是單方面的,是居高臨下的,無可辯駁,只能接受;
愛是后天的,是雙向的,必須要父母和子女之間有感情交流,互相博弈,在相互遷就中感受對方的愛意。
中國的父母很少有能夠成為孩子的朋友的,因為太注重家長的身份,反而讓孩子只有敬只有親,但卻沒有愛。
父母老了,為什么希望孩子“?;丶铱纯础蹦敲措y,因為對于孩子來說,那個地方最多是自己的家鄉(xiāng),是一個卻不是自己心靈向往的地方。
如果這是一個充滿愛意的地方,真正是兒女感到溫暖舒適的地方,不需要節(jié)假日、不需要任何催促,自然會擠時間回去的。
圖片來源:《海街日記》
著名畫家劉墉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
劉墉經(jīng)常給孫子孫女拍照,然后秀給親朋好友看。太太抗議說:
“你不要總是秀他們了,我想他們會受不了的。孫子和孫女是別人的孩子,他們不是我們的孩子?!?/p>
劉墉不服氣了:
“要是沒有我們,哪有他們?”
“隔一層,就是隔一層。孫子和孫女,是你兒子的孩子。你不能夠搶你兒子對孩子的愛,更加不要奢望孫子愛你會超過愛他的父母?!?/p>
劉墉想了想,說:
“咦,你說得沒錯。”
劉墉的母親曾經(jīng)問過他:
“奶奶死的時候,你會不會哭?”
老一輩的想法,都希望自己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重要的地位,甚至是第一位。
劉墉現(xiàn)在不認同這種心態(tài):
“我們做老人的,難道希望自己離開的時候,孩子一直哭,永遠傷痛欲絕嗎?
老人和孩子可以親,但是不能膩!
如果孩子與我太黏、太親近,我就要想想,將來我死了,孩子要承受多么大的打擊和痛苦!哪怕為了孩子們好,成熟的祖父母或父母,都應該和孩子保持適度的距離,讓他們將來能夠接受自然的分離?!?/p>
所以劉墉和兒女分開?。核≡诿绹?,兒子在臺灣,女兒在北京。
實在忍不住要見他們,就到兒子和女兒家住幾天,但住久也不行。
這樣分開住,并沒有影響他們一家人的親密,反而讓他們更加珍惜住在一起的日子,情感更加濃烈了。
倫理關系并非是自然的,更多的是一種人為的聯(lián)系。你不要用倫理來壓人,更加不要用倫理關系讓孩子跟你捆綁在一起。
如果過于強調(diào)家人密不可分,勢必造成界限感模糊,損害了家人的感情。
圖片來源:《奇跡》
劉墉到臺北給兒子照顧孫女的時候,無論他要教孫女什么,總是要先征求兒子的意見。
孫女四歲的時候,兒媳婦堅持要讓孩子上貴族幼兒園。
他找來兒子談話,認為接觸不同階層的小朋友,對孩子同理心的培養(yǎng)很有幫助。
最后他說:
“作為爺爺,我只是提個建議。假如你們堅持讓孩子上貴族幼兒園,我也不會強迫。畢竟,這是你們的孩子?!?/p>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畢業(yè)的兒子非常了解兒童心理,他和妻子溝通了之后,很愉快地接受了父親的建議。
女兒劉倚帆大學畢業(yè)以后,跟父親劉墉說自己先不工作,要做一次環(huán)球旅行。
劉墉除了驚呆,無話可說。
跟一般的父母一樣,劉墉一開始也是反對的:
“天吶!你一個女孩子,多危險呀!”
就差沒有拿出做父母的威嚴,威脅斷糧斷水斷電,一定要逼女兒去工作了。
既然勸服不了女兒,劉墉能做的,就是確保女兒的一路安全:
他幾天幾夜不眠不休,寫了篇長達上萬字的“使用旅行寶典”——《出門有忌》。
這篇長文里面,分了“行前”“達到”“旅館”“街頭”幾部分,提出了數(shù)十條禁忌,例如:
忌游而無方、忌帶太多行李、忌坐野雞車、忌把相機交給陌生人……連上廁所時如何保管行李都寫道了,讓女兒哭笑不得。
最終,女兒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當然,這中間有父親萬字長文的加持庇佑,讓女兒的這次旅行變得有驚無險。
當跟兒女講道理的時候,不要輕易拿出父母的身份壓孩子,孩子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
當?shù)览碇v不過兒女時,做父母的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既然他們選擇了不同于我的道路,我怎么能讓他們在這條路上同樣可以少受挫折、早日抵達自己的目的?
這樣想,才是真正有道理的父母,也才是真有本事的父母。
圖片來源:《海街日記》
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身為父母首先要明白這幾件事:
第一,在你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你們是平等的
在任何討論的場合,爭的都只是是非真假,而不是道德高低。父母并不天然就是對的,孩子也并不天然就是幼稚。
有本事,就不要用家長的權威讓孩子屈服,而是以理服人。
第二,孩子能給你講道理,是一件幸福的事
家長認為孩子諸多辯駁是大逆不道,其實孩子能言善道是他在世上最重要的本領。
有句話說:你說不出,是因為你想不到。你想得到但說不出,證明你還沒想透。
自己的子女如果能夠?qū)σ粋€問題條分縷析地說清楚,能夠清醒地知道自己的選擇有哪些優(yōu)點、有哪些弊端,這是一件好事。
反過來,還能夠促使父母反省自己不知道的事,這不是一件幸福的事么?
圖片來源:《海街日記》
第三,在父母孩子之間,首先是愛、其次是道理,都比三綱五常要重要
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沒那么多道理可講,只要雙方能夠感受到愛意,就夠了。
退而求其次,父母和孩子之間能夠討論問題、理性分析,也是一種和睦的家庭關系。
最不濟的,就是尊卑分明、乾綱獨斷,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是家人,而是主人和奴隸,這樣的家庭,一定不會有快樂。
魯迅在《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這篇文章里面講:
“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
不易做但也要做。少跟孩子講“我都是為你好”,多跟他講“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家長的責任,就是要培養(yǎng)出超越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吵架輸給了孩子,你應該值得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