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貨船駛經(jīng)燈塔 十九世紀 ·
與陸上居民一樣,船上人會按宗教信仰供奉神像。漁船既是生財工具,也是他們的居所,神像便成為“家神”,被置在船尾神位供奉。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漁民會從岸上購買新神像、或修整破損的神像。當(dāng)時雕刻業(yè)蓬勃發(fā)展,神像店亦如雨后春筍般開業(yè)。
· 船上的順風(fēng)牌 ·
船上人信奉多神,會因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船上擺放不同神像,包括道教、佛教及民間信仰的神明。由于海上生活和作業(yè)風(fēng)險大,水上人希望放置神像以保佑出海平安,化險為夷,亦期望神明帶來漁利和財富。另外,水上人一般識字較少,故放置人偶或凸身牌代替神牌供奉祖先。
· 海神媽祖 清代道光年間 ·
· 天后像 ·
神像雕刻是中國傳統(tǒng)民間工藝之一,其制作過程繁復(fù),由設(shè)計、選材、雕刻、拼接,到打磨、上彩等等,每個工序都需要雕刻師傅的專業(yè)技藝。木雕神像會以樟木或檀香木制成,需先切割木材、鑿坯,雕刻師傅然后會按照水上人的祖先、信奉的神明或民間傳說人物的形象雕刻。每個神像的造型都是獨一無二。如祭祀用的神像,水上人按照先人的輩份決定人偶的大小,造型則透過問米儀式“詢問”先人意見而定,然后進行畫粉線、 雕花、開相等工序,然后再上彩、貼金箔,令雕像色彩更鮮明,突出其輪廓或重要特征。下面來欣賞部分神像——
觀音船首像 西方傳入的船首像代替了古時船頭的“魚眼”,后期也會以天主教的海星或圣母作像。此觀音船首像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匯聚。
海龍王 海龍王是統(tǒng)領(lǐng)海中水族的王,又有四海龍王之分。此海龍王像鑄造于崇禎十一年。
天后 天后原名林默娘,北宋年間生于中國福建省,傳說她多次幫助漁民在海上化險為夷,受到崇拜。天后像面部顏色亦有特色,白面或粉面是最為常見,是岸上人所崇拜的天后,黑面天后通常只見于水上人社群。天后亦別稱︰媽祖、媽祖婆、天妃、阿媽、阿婆。
朱大仙 水上人也會將一些他們獨有的神明放置在船上神壇與天后一并供奉,朱大仙便是其一。他是海神,也有傳說他是大禹的化身,水上人相信他可保佑航海安全。
譚公 譚公仙圣是另一位神靈,他主要守護內(nèi)河及沿岸一帶船民,并特別受香港駁船工人敬仰。源于客家,他是香港和澳門獨有的神靈,通常被塑造成孩童模樣。
陳王 手持及雙魚腳踏雙魚的陳王,相傳是珠江的守護神。
家仙 先娘身騎青腳白鶴的木雕,代表踏入青春期但去世的女性。據(jù)道家思想,先人過世后會騎鶴上天堂。家先雖不是神明,但都會被放在船上神臺供奉,他們是祖先的標(biāo)準模樣,男的官貌岸然、女的穿著華麗。另外亦有凸身牌,是雙雙對對的老翁老嫗、成年男女或童男童女,不同的形象特顯先人的個性。
浮雕男女牌 彩繪浮雕男女牌,牌上人像代表五十歲或以上、已去世的水上人祖先:這些人像經(jīng)常被雕繪成坐在寶座上、穿著長袍的富有人家。
注:本期圖文轉(zhuǎn)自香港海事博物館。
▽ ▽ ▽
《海神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