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祖輩相傳,婦幼皆知。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聞名海內外的明代遷民遺址,是數以億計移民后裔尋根祭祖的圣地。600余年來,大槐樹遷民遺址早已在炎黃子孫心中深深扎下了認祖歸宗之根,被當作“家”,被稱為“祖”,被看作“根”。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位于洪洞縣城西北2公里處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廣濟寺旁邊,緊鄰霍侯一級公路,交通極為便利。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于激起連綿十余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zhèn)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zhàn)時有發(fā)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zhàn)亂的創(chuàng)傷未及醫(y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而山西因為受戰(zhàn)爭影響較少,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qū)。明朝滅亡元朝后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fā)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余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筑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移民遍布河南、山東、河北等18個省市500多個縣份,大大鞏固了明朝統(tǒng)治的經濟基礎,對恢復生產、增加人口、發(fā)展經濟、開發(fā)邊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關于“移民”還有很多傳說: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罢l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蹦闳粲信d趣,不妨自我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