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卷七
仲景瀉心湯
大黃酒 (炒二錢) 、黃連 (三錢) 、黃芩 (四錢)
心為君火, 化生血液, 是血即火之 魄, 火即血之魄, 火升故血升, 火降即 血降也, 知血生于火, 火主于心, 則知 瀉心即是瀉火, 瀉火即是止血, 得力大 黃一味, 逆折而十, 兼能破瘀逐陳, 使 不為患, 此味今人多不敢用, 不知氣逆 血升, 得此猛降之藥, 以損陽和陰, 真 圣藥也, 且非徒下胃中之氣而已, 即外 而經(jīng)脈肌膚, 凡屬氣逆于血分之中者, 大黃之性, 亦無不達, 蓋其氣最盛, 凡 人身氣血凝聚, 彼皆能以其藥氣克而 治之, 使氣之逆者, 不敢不順, 今人不 敢用, 往往留邪為患, 惜哉, 方名瀉心, 乃仲景探源之治, 能從此悟得血生于 心, 心即是火之義, 于血證思過半矣。
十灰散
大薊、小薊、茅根、?皮、側柏 、大黃、丹皮、荷葉、茜草、 梔子 ( 各等分)
上藥燒存性為末, 鋪地出火氣, 童 便酒水隨引, 黑為水之色, 紅見黑即止, 水勝火之義也, 故燒灰取黑, 得力全在 山梔之清, 大黃之降, 火清氣降, 而血 自寧, 余藥皆行血之品, 祗借以響導耳, 吹鼻止?, 刃傷止血, 皆可用之。
獨參湯
人參 (二兩)
濃煎細咽熟睡, 取養(yǎng)胃之陰, 安護 其氣, 氣不脫則血不奔矣, 世以人參補 氣, 便認為陽藥, 不知人參柔潤甘寒, 乃滋養(yǎng)中宮津液之藥, 人之真氣, 生于 腎中, 全賴水陰含之, 出納于肺, 又賴 水津以濡之, 故腎中水陰足則氣足而 呼吸細, 肺中之水津足則氣足而喘息 平, 人參滋補中宮之津液, 上布于肺, 下輸于腎, 故肺腎之氣, 得所補益, 世 人不知氣為水之所化, 而以屬陽, 妄指 參為陽藥, 幸陳修園力辨其誣, 然修園 謂壯火食氣, 參瀉壯火故補氣, 其說猶 有隔膜, 尚未識氣即是水之理, 吾于總 論, 言之甚詳, 須如氣即是水, 而人參 之真面乃見。
甘草干姜湯
甘草 (三錢炙) 、干姜 (二錢炮) 、五味子 (一錢)
甘草炙過, 純于補中, 干姜變黑, 兼能止血, 二藥辛甘合化, 扶陽氣以四 達, 血自運行而不滯矣, 惟五味收斂肺 氣, 使不上逆, 以止氣者止血, 凡陽虛 脾不攝血者, 應手取效, 但血系陰汁, 血虧即是陰虧, 剛燥之劑, 往往忌用, 必審其脈證, 困系虛寒者, 始可投此方 。
四物湯
當歸 (四錢) 、生地 (四錢) 、川 芎 (二錢) 、白芍 (三錢)
柯韻伯日, 心生血, 肝藏血, 故凡 生血者, 則究之于心, 調(diào)血者, 當求之 于肝也, 是方乃肝經(jīng)調(diào)血之專劑, 非心 經(jīng)生血之主方也, 當歸和血, 川芎活血, 芍藥斂血, 地黃補血, 四物, 具生長收 藏之用, 故能使榮氣安行經(jīng)邃, 若血虛, 加參?, 血結, 加桃仁紅花, 血閉, 加大 黃芒硝, 血寒, 加桂附, 血熱加芩連, 欲 行血去芍, 欲止血去芎, 隨宜加減, 則 不拘于四物矣, 如過血崩血暈等證, 四 物不能驟補, 而反助其淜脫, 又當補氣 生血, 助陽生陰長之理, 蓋此方能補有 形之血于平時, 不能生無形之血于倉 卒, 能調(diào)陰中之血, 而不能培真陰之本, 韻伯此論, 雖有不足于四物, 然謂四物 為肝經(jīng)調(diào)血之專劑, 則深知四物之長 者矣, 蓋肝主藏血, 沖任血海, 均屬于 肝, 故調(diào)血者, 舍四物不能為功。
白虎湯
石膏 (一兩) 、知母 (五錢) 、甘 草 (二錢) 、粳米 (一撮)
四藥甘寒, 生胃陰, 清胃火, 陽明 燥熱得此, 如金?夕起, 暑酷全消, 故以 秋金白虎名湯, 乃仲景傷寒陽明之正 方, 借治血癥, 脈洪大發(fā)熱口渴者, 尤 有捷效。
佛手散 (即歸芎湯)
當歸 (五錢) 、川芎 (三錢)
酒水各半煎服, 辛以行氣, 溫以行 血, 有汁能生血, 二味為活血行血之要 藥。
失笑散
蒲黃 (三錢) 、五靈脂 (五錢)
蒲生水中, 花香行水, 水即氣也, 水行則氣行, 氣止則血止, 故蒲黃能止 刀傷之血, 靈脂氣味溫行以行血, 二者 合用, 大能行血也。
大柴胡湯
柴胡 (三錢) 、半夏 (三錢) 、白 芍 (三錢) 、黃芩 (三錢) 、枳殼 (二錢 ) 、 大黃 (錢半) 、生姜 (三錢) 、大棗 (三枚)
黃芩一味, 清表里之火, 姜棗柴胡, 使邪從表解, 半夏白芍枳殼大黃, 使邪 從里解, 乃表里兩解之劑, 而用里藥較 多, 后之雙解散, 通圣散, 皆從此套出, 借治血癥, 或加表藥, 或加血藥, 可以 隨宜致用。
逍遙散 (加丹梔名丹梔逍遙散)
柴胡 (三錢) 、當歸 (四錢) 、白 芍 (三錢) 、白朮 (三錢) 、云苓 (三錢 ) 、 甘草 (錢半) 、薄荷 (一錢) 、煨姜 (三錢) 、丹皮 (三錢) 、 梔子 (二錢)
此治肝經(jīng)血虛, 火旺郁郁不樂, 方 用白朮茯苓, 助土德以升木, 當歸白芍, 益榮血以養(yǎng)肝, 薄荷解熱, 甘草緩中, 柴姜升發(fā), 木郁則達之, 遂其曲直之性, 故名之曰逍遙, 如火甚血不和者, 加丹 皮山梔, 清理心包, 心包主火, 與血為 肝之子, 為火之母, 治心包之血, 即是 治肝之血, 瀉心包之火, 即是瀉肝之火, 以子母同氣故也。
當歸蘆薈湯
當歸 (一兩) 、膽草 (一兩) 、蘆 薈 (五錢) 、青黛 (五錢) 、梔子 (一兩 ) 、 黃連 (一兩) 、黃柏 (一兩) 、黃苓 (一兩) 、大黃 (五錢) 、木香 (二錢半) 、 麝香 (五分)
舊用神曲糊丸, 姜湯送下, 借治血 病, 用酒丸, 童便下, 尤佳, 人身惟肝火 最橫, 每挾諸經(jīng)之火, 相持為害, 方用 青黛蘆薈膽草, 直折本經(jīng)之火, 芩連梔 柏大黃, 分瀉各經(jīng)之火, 火盛則氣實, 故以二香以行氣, 火盛則血虛, 故君當 歸以補血, 治肝火決裂者, 惟此方最有 力量, 莫嫌其多瀉少補也。
地黃湯
熟地 (一兩)、山藥 (五錢)、山萸 肉 (五錢)、茯苓 (三錢)、丹皮 (三錢) 、澤瀉 (三錢)
陳修園謂, 人之既生, 以后天生先 天, 余賴中宮輸精及腎, 而后腎得補益, 謂此方非補腎正藥, 然腎經(jīng)水虛火旺 者, 實不可離, 方取熟地以滋腎水, 而 又恐肝木盜水之氣, 故用山萸以養(yǎng)肝 之陰, 補子正以實母也, 再用山藥補脾 土, 啟水津以給腎, 用丹皮, 清心胞, 瀉 火邪, 以安腎, 庶幾腎中之水, 得以充 足, 特慮有形之水質(zhì)不化, 則無形之水 津亦不能生, 尤妙茯苓澤瀉, 化氣利水, 以瀉為補, 雖非生水之正藥, 而實滋水 之要藥。
花蕊石散
花蕊石 (煅為末每服三錢)
男用酒調(diào)服, 女用醋水服, 瘀血化 水而下, 按此藥獨得一氣之偏, 神于化 血, 他藥行血, 皆能傷氣, 此獨能使血 自化, 而氣不傷, 真去瘀妙品。
側柏葉湯
側柏葉 (三錢) 、炮姜 (錢半) 、 艾葉 (三錢) 、馬通 (二兩)
熱氣藏伏于陰分, 逼血妄行不止, 用姜艾宣發(fā)其熱, 使行陽分, 則陰分之 血, 無所逼而守其經(jīng)矣, 柏葉屬金, 抑 之使降, 馬為火畜, 同氣相求, 導之使 下, 則余燼之瘀, 一慨蠲去, 此為伏陰 分, 從治之法, 乃久吐不止, 一切寒溫 補瀉, 藥幾用盡, 因變一法, 以從治之, 凡遇熱癥, 用之須慎, 若系寒凝血滯者, 則無不宜, 馬通汁, 即馬糞, 泡水無馬 通, 以童便代之。
人參瀉肺湯
人參 (三錢) 、黃芩 (三錢) 、梔 子 (三錢) 、枳殼 (二錢) 、甘草 (一錢 ) 、 連翹 (一癌) 、杏仁 (三錢) 、桔梗 (三錢) 、桑皮 (三錢) 、大黃 (一錢酒 炒) 、 薄荷 (一錢)
葶藶大棗瀉肺湯, 是瀉肺中之水, 此方是瀉肺中之火, 肺體屬金, 不自生 火, 皆由心火克之, 胃火熏之也, 故用 梔子連翹, 瀉以心火, 黃芩大黃, 以瀉 冒火, 肺為火郁, 則皮毛灑淅, 用薄荷 以發(fā)之, 肺金不清, 則水道不調(diào), 用桑 皮以泄之, 火盛即是氣盛, 用枳桔杏仁 以利之, 而人參甘草, 又補土生金以主 持之, 補瀉兼行, 調(diào)停盡善, 實從葶藶 大棗湯套出, 變?yōu)a水為瀉火之法, 凡上 焦血滯痰凝, 因火所致者, 均可隨證加 減。
甲己化土湯
白芍 (五錢) 、甘草 (三錢)
楊西山失血大法, 以此為主方, 而 極贊其妙, 其實芍藥入肝, 歸芎桃仁, 善去舊血以生新血, 佐黑姜炙草, 引三 味入于肺肝, 生血利氣, 為產(chǎn)后之圣藥, 各書多改炙草為益母草, 不知益母乃 涼血利水之藥, 此方取其化血, 即能生 血, 如益母草, 焉有生血之功, 與方名 相左, 吾以為治紅痢尿血, 或可用之, 若此方斷不可用。
牛膝散
牛膝 (三錢) 、川芎 (錢半) 、蒲 黃 (三錢) 、丹皮 (三錢) 、桂心 (三錢 ) 、 當歸 (四錢)
當歸川芎蒲黃丹皮, 四藥和血, 桂 枝辛溫以行之, 牛膝下走以引之, 用治 下焦瘀血, 溫通經(jīng)脈, 無不應驗, 方義 亦淺而易見。
桃仁承氣湯
桃仁 (五錢) 、大黃 (二錢) 、芒 硝 (三錢) 、桂枝 (二錢)
桂枝稟肝經(jīng)木火之氣, 肝氣亢者, 見之即熾, 肝氣結者, 遇之即行, 故血 證有宜有忌, 此方取其辛散, 合硝黃桃 仁, 直入下焦, 破利結血瘀血去路, 不 外二便, 硝黃引從大便出, 而桂枝兼化 小水, 此又是一層意義。
小調(diào)經(jīng)湯
當歸 (三錢) 、赤芍 (三錢) 、沒 藥 (二錢) 、琥珀 (二錢) 、桂枝 (二錢 ) 、 細辛 (五分) 、麝香 (少許)
當歸補血, 赤芍行血, 樹脂似人之 血, 沒藥為樹脂所結, 故能治結血, 琥 珀乃樹脂所化, 故能化死血, 四藥專治 瘀血, 亦云備矣, 而又恐不能內(nèi)行外達 也, 故領以辛桂麝香, 使藥性無所不到, 而內(nèi)外上下, 自無伏留之瘀血, 所以不 循經(jīng)常者, 多是瘀血阻滯, 去瘀即是調(diào) 經(jīng)。
小柴胡湯
柴胡 (八錢川產(chǎn)為真) 、黃芩 (三 錢) 、半夏 (三錢) 、大棗 (三枚) 、 人 參 (二錢) 、甘草 (一錢) 、生姜 (二錢 )
此方乃達表和里, 升清降濁之活 劑, 人身之表, 腠理實營衛(wèi)之樞機, 人 身之里, 三焦實臟腑之總管, 惟少陽, 內(nèi)主三焦, 外主腠理, 論少陽之體, 則 為相火之氣, 根于膽腑, 論少陽之用, 則為清陽之氣, 寄在胃中, 方取參棗甘 草, 以培養(yǎng)其胃, 而用黃芩半夏, 降其 濁火, 柴胡生姜, 升其清陽, 是以其氣 和暢, 而腠理三焦, 罔不調(diào)治, 其有太 陽之氣, 陷于胸前而不出者, 亦用此方, 以能清里和中, 升達其氣, 則氣不結而 外解矣, 有肺經(jīng)郁火, 大小便不利, 亦 用此者, 以其宣通上焦, 則津液不結, 自能下行, 肝經(jīng)郁火, 而亦用此, 以能 引肝氣使之上達, 則木不郁, 且其中, 兼有清降之品, 故余火自除矣, 其治熱 入血室諸病, 則尤有深義, 人身之血, 乃中焦受氣, 取汁變化而赤, 即隨陽明 所屬沖任兩脈, 以下藏于肝, 此方非肝 膽臟腑中之藥, 乃從胃中清達肝膽之 氣者也, 胃為生血之主, 治胃中, 是治 血海之上源, 血為肝之所司, 肝氣既得 清達, 則血分之郁自解, 是正治法, 即 是隔治法, 其靈妙有如此者。
犀角地黃湯
犀角 (錢半) 、生地 (五錢) 、白 芍(三錢)、丹皮(三錢)
犀牛屬土, 而秉水精, 地黃土色, 而含水質(zhì), 二物皆得水土之氣, 能滋胃 陰, 清胃火, 乃治胃經(jīng)血熱之正藥, 然 君火之主在心, 故用丹皮以清心, 相火 所寄在肝, 故用白芍以平肝, 使君相二 火, 不湊集于胃, 則胃自清而血安。
甘露飲
天門冬 (三錢) 、麥門冬 (三錢) 、生地黃 (三錢) 、熟地黃 (三錢) 、 黃芩 (三錢) 、枳殼 (一錢) 、石斛 (三 錢) 、茵陳 (三錢) 、甘草 (一錢) 、 批 把葉 (二片去毛)
陳修園曰, 胃為燥土, 喜潤而惡燥, 喜降而惡升, 故用二地二冬石斛甘草, 潤以補之, 批杷枳殼, 降以順之, 若用 連蘗之苦, 則增其燥, 若用?朮之補, 則 慮其升, 即有濕熱, 用一味黃芩以折之, 一味茵陳以滲之足矣,蓋以陽明之治, 重在養(yǎng)津液, 方中地冬等藥, 即豬苓湯, 用阿膠以育陰意也,茵陳芩枳, 即豬芩 湯, 用滑澤以除垢意也。
清燥救肺湯
人參 (一錢) 、甘草 (一錢) 、芝 麻 (一錢) 、黑石膏 (二錢) 、煅阿膠 ( 一錢) 、 杏仁 (一錢去皮尖) 、麥冬 ( 二錢) 、枇杷 (葉炙一片) 、 桑葉 (三 錢冬)
喻喜言曰, 諸氣膹郁之屬于肺者, 屬于肺之燥也, 而古今治氣郁之方, 用 辛香行氣, 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 諸嘔 喘痿之屬于上, 亦屬于肺之燥也, 而古 今治法, 以痿嘔屬胃經(jīng), 以喘屬肺, 是 則嘔與痿屬之中下, 而惟喘屬上矣, 所 以亦無一方, 及于肺之燥也, 即喘之屬 于肺者, 非行氣, 即泄氣, 間有一二用 潤劑, 又不得肯綮, 今擬此方, 名清燥 救肺, 大約以胃為主, 胃土為肺金之母 也, 其天冬知母, 能清金滋水, 以苦寒 而不用, 至苦寒降火之藥, 尤在所忌, 蓋肺金自至于燥, 所存陰氣不過一線, 倘更以苦寒下其氣, 傷其胃, 尚有生理 乎, 誠仿此增損, 以救肺燥, 變生諸證, 庶克有濟。
保和湯
甘草 (二錢)、阿膠(三錢)、百合( 三錢)、知母(三錢)、貝母(三錢)、五 味子(一錢)、天冬 (三錢)、麥冬(三錢 )、桔梗(三錢)、薄荷(一錢)、 飴糖( 三錢)、薏苡仁(三錢)、馬兜鈴(二錢)
肺經(jīng)之津足, 則痰火不生, 而氣沖 和, 若津不足, 則痰凝火郁, 痿欬交作, 而氣失其和矣, 方用飴糖甘草阿膠, 補 胃以滋肺津, 復加清火袪痰斂浮解郁 之品, 凡以保護肺金, 使不失其和而已, 葛可久此方, 雖不及救肺湯之清純, 然 彼以滋干為主, 此以清火降痰為主, 各 之用意不同, 無相詆訾。
麥門冬湯
麥冬(二兩) 半夏(六錢)、人參(四 錢)、甘草 (四錢)、粳米(一盞)、大棗 (十二枚)
參米甘棗四味, 大建中氣, 大生津 液, 胃津上輸于肺, 肺清而火自平, 肺 調(diào)而氣自順, 然未逆未上之火氣, 此固 足以安之, 而已逆已上之火氣, 又不可 任其遲留也, 故君麥冬以清火, 佐半夏 以利氣, 火氣降, 則津液生, 津液生而 火氣自降, 又并行而不悖也, 用治燥痰 欬嗽, 最為對癥, 以其潤利肺胃, 故亦 治隔食, 又有沖氣上逆, 挾痰血而干肺 者, 皆能治之, 蓋沖脈起于胞中, 下通 肝腎, 實則麗于陽明, 以輸陽明之血, 下入胞中, 陽明之氣順, 則沖氣亦順, 胞中之血與水, 皆返其宅, 而不上逆矣, 此方與小柴胡合看更明, 小柴胡, 是從 胃中引沖氣上行, 使火不下郁之法, 此 方是從胃中降沖氣下行, 使火不上干 之法, 或去粳米, 加蜜, 更滋潤。
四磨湯
人參、烏藥、檳榔、沉香 (各等 分)
上藥磨水煎服, 治上氣喘急, 取人 參滋肺, 以補母之氣, 取沉香入腎, 以 納氣之根, 而后以檳榔烏藥, 從而治之, 瀉實補虛, 洵為調(diào)納逆氣之妙法, 蓋肺 為陽, 而所以納氣下行者, 全賴陰津, 故用人參以生津, 腎為陰。 而所以化 氣上行者, 全賴真陽, 故用沉香以固陽, 為沉其水, 故能宜納水中之陽也。
桂苓五味甘草湯
桂枝尖 (三錢)、云茯苓 (四錢)、 炙甘草 (二錢)、五味子 (一錢) 此治腎 中水氣騰溢, 陰火上沖, 面赤咽痛, 欬 逆諸病, 桂苓抑水下行, 水行即是氣行, 然逆氣非斂不降, 故以五味之酸斂其 氣, 土厚則陰火自伏, 故以甘草之甘, 補其中也。
蘇子降氣湯
蘇子 (三錢)、半夏 (二錢)、當歸 (三錢)、陳皮 (二錢)、前胡 (二錢)、 厚樸 (一錢)、沉香 (一錢)、甘草 (一 錢)、生姜 (三片)
氣即水也, 水凝則為痰, 水泛則為 飲, 痰飲留滯, 則氣阻, 而為喘欬, 蘇子 生姜半夏前胡陳皮, 宣除痰飲, 痰飲去 而氣自順矣, 然氣以血為家, 喘則流蕩 而忘返, 故用當歸以補血, 喘則氣急, 故用甘草以緩其急, 出氣者肺也, 納氣 者腎也, 故用沉香之納氣入腎, 或肉桂 之引火歸元為引導。
腎氣丸
熟地黃 (八錢)、山萸肉 (四錢)、 山藥 (四錢)、云茯苓 (四錢)、澤瀉 ( 四錢)、牡丹皮 (五錢)、川附片 (三錢) 、肉桂 (二錢)
腎為水藏, 而其中一點真陽, 便是 呼吸之母, 水足陽秘, 則呼吸細而津液 調(diào), 如真陽不秘, 水泛火逆, 則用苓澤 以行水飲, 用地萸以滋水陰, 用淮藥入 脾, 以輸水于腎, 用丹皮入心, 以清火 安腎, 得六味以滋腎, 而腎水足矣, 然 水中一點真陽, 又恐其不能生化也, 故 用附子肉桂以補之, 若加牛膝, 便具引 火歸元之功, 若加知柏, 又治上熱下寒 之法, 如去桂附, 加麥冬五味, 則純于 滋陰, 兼治肺金。
辛字潤肺膏
羊肺 (一具洗)、杏仁 (四錢)、柿 霜 (五錢)、真酥 (五錢)、真粉 (三錢) 、白蜜 (五錢)
為末, 攪勻入肺中, 燉塾食, 真粉 即上白花粉, 真酥即上色羊乳, 如無以 黑芝麻搗爛代之, 方取肺與肺同氣, 而 用諸潤藥, 以滋補之, 義最淺而易兒, 然方極有力可用。
瓊玉膏
生地 (一觔汁)、白蜜(一觔)、人 參 (八兩)、云苓 (十二兩)
生地汁合白蜜入磁瓶內(nèi), 云苓人 參為末, 和勻放水中, 煮三晝夜, 懸井 中晝夜, 取起, 仍煮半日, 白湯化服, 為 潤利肺經(jīng)之妙劑。
生脈散
人參(三錢)、麥門冬(三錢)、五 味子(七粒)
人參生肺津, 麥冬清肺火, 五味斂 肺氣, 合之酸甘化陰, 以清潤肺金, 是 清燥救肺湯之先聲。
保元湯
人參 (三錢)、黃耆 (三錢)、黑棗 (三錢) 、炙甘草 (二錢) 、 煨姜 (三片 )
草與黑棗, 大補中土, 再加煨姜以 溫之, 黃?以鼓之, 人參以滋之, 總使土 氣沖和, 上生肺金, 肺陽布護, 陰翳自 消, 一切寒怯虛悸之癥自除, 此為溫補 肺陽法, 與上滋肺陰法, 為一寒一熱之 對子。
六君子湯
人參 (三錢)、白朮 (三錢)、云苓 (三錢)、甘草 (二錢)、陳皮 (三錢)、 半夏(三錢)
四君子, 補胃和中, 加陳皮半夏以 除痰氣, 肺之所以有痰飲者, 皆胃中之 水不行, 故爾沖逆, 治胃中即是治肺。
天王補心丹
當歸 (三錢)、熟地黃 (五錢)、生 地黃 (三錢)、遠志 (一錢)、人參 (三 錢)、丹參 (三錢)、天門冬 (三錢)、麥 門冬 (三錢) 、元參 (三錢)、桔梗 (錢 半)、酸棗仁 (三錢)、柏子仁 (三錢)、 云茯苓 (三錢)、五味子 (一錢)
陳修園曰, 心字篆文, 只是一倒火 耳, 火不欲炎上, 故以生熟地補水, 使 水上交于心, 以元參丹參二冬, 使火下 交于腎, 又佐參苓以和心氣, 當歸以生 心血, 棗仁以安心神, 遠志以宣其滯, 五味以收其散, 更假桔梗之浮為向?qū)? 心得所養(yǎng), 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 舌瘡秘結之苦哉。
朱砂安神丸
朱砂 (一錢) 、黃連 (三錢) 、牛 地 (三錢) 、當歸 (三錢) 、 甘草 (二錢 )
朱砂之重以鎮(zhèn)怯, 黃連之苦以清 熱, 當歸之辛以噓血, 更取甘草之甘, 以制黃連之太過, 地黃之潤, 以助當歸 所不及, 合之養(yǎng)血清火, 安鎮(zhèn)心神, 怔 忡昏煩不寐之癥, 可以治之。
人參養(yǎng)榮湯
人參 (三錢)、黃耆 (三錢)、灸白 朮 (三錢)、甘草 (錢半)、當歸 (三錢) 、熟地 (四錢) 、大棗 (三錢)、生姜 ( 三片)、遠志 (一錢)、桂心 (一錢)、陳 皮 (二錢)、白芍 (三錢)、云苓 (三錢) 、五味子 (一錢)
此方即中焦取汁, 奉心化赤以為 血之義, 參?朮草大棗, 大補中焦, 中焦 谷化則汁益生, 故加陳皮以化谷, 中焦 水停則谷不化, 故加姜苓以別水, 水谷 既化, 中焦之汁自生矣, 再用歸地多汁 以引其汁, 凡系婦人催乳, 用此足矣, 若必令其奉心化血, 則宜芍味以斂之, 使榮行脈中, 而不外散, 加桂心遠志, 啟導心火, 以助其化赤之令, 補中者, 開血之源也, 導心者, 化血之功也, 斂 脈者, 成血之用也, 此心火不足之治法, 與炙甘草湯建中湯相近。
歸脾湯
白朮 (三錢) 、黃岐 (三錢) 、茯 神 (三錢) 、人參 (三錢) 、遠志 (錢半 ) 、 木香 (一錢) 、甘草 (二錢) 、灸棗 仁 (三錢) 、當歸 (三錢) 、 桂圓 (五枚 去殼)
心主生血, 脾主統(tǒng)血, 養(yǎng)榮湯, 以 治心為主, 歸脾湯, 以治脾為主, 心血 生于脾, 故養(yǎng)榮湯補脾以益心, 脾土生 于火, 故歸脾湯導心火以生脾, 總使脾 氣充足, 能攝血而不滲也。
養(yǎng)真湯
人參 (三錢) 、白朮 (三錢) 、云 苓 (三錢) 、甘草 (錢半) 、山藥 (三錢 ) 、 蓮米 (三錢) 、麥冬 (三錢) 、五味 (八分) 、黃? (三錢) 、 白芍 (三錢)
煎去頭煎, 只服二三煎, 取燥氣盡 去, 遂成甘淡之味, 蓋土本無味, 無味 即為淡, 淡即土之止味也, 此方取棪以 養(yǎng)脾, 深得其旨。
小建中湯
桂枝 (二錢) 、白芍 (四錢) 、甘 草 (二錢) 、紅棗 (三枚) 、生姜 (三片 ) 、 飴糖 (一兩)
虛勞里急諸不足者, 五臟陰精陽 氣俱不足也, 故用姜桂辛溫以生陽, 用 芍飴酸甘以生陰, 大棗甘草純甘以補 中, 使中宮建立, 則陽氣化而上行, 陰 氣化而下降, 細按此方, 乃建胃滋脾, 以陽生陰之法, 歸脾湯, 從此方重濁處 套出, 補中湯, 從此方輕清處套出。
正元湯
人參 (附子汁煮)、黃耆 (川芎酒 煮)、山藥 (干姜煮)、白朮 (陳皮煎)、 云苓 (肉桂煮)、甘草 (烏藥煮各等分)
六藥為末, 鹽湯下, 取火烈之品, 法平和之藥, 雄烈之味既去, 誠為溫補 少火之馴劑。
白鳳膏
平胃散 (四兩)、人參 (一兩)、茯 苓 (兩)
右三味為末, 納棗內(nèi), 入鴨腹中, 陳酒煮爛, 食鴨肉, 將棗陰干, 隨用參 湯白湯化服, 鴨乃血肉之品, 其性滋陰, 酒為五谷之精, 其性和陽, 合諸藥養(yǎng)脾 胃, 大收純和之效。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 (三錢) 、甘草 (二錢) 、龍 骨 (三錢) 、 牡蠣 (三錢)
肝寒魂怯, 用辛溫鎮(zhèn)補之品, 以扶 肝而斂魂, 心陽上越, 腎陽下泄, 此方 皆可用之。
滑氏補肝散
棗仁(三錢)、熟地(四錢)、白朮( 三錢)、當歸 (三錢)、山茱萸(三錢) 、 山藥(三錢)、川芎(一錢)、木瓜 (一錢 )、獨活 (一錢)、五味子 (五分)
肝體陰而用陽, 此以酸甘補肝體, 以辛甘補肝用, 加獨活者, 假風藥以張 其氣也, 欲其氣之鼓蕩者, 則用獨活, 欲其氣之溫斂者, 則用巴戟, 欲其風氣 清平者, 則用桑寄生, 欲其氣之疏達者, 則用紫胡白頭翁, 諸藥皆治之品, 輕重 不同, 在人用之得宜。
炙甘草湯 (一名復脈湯)
人參 (二錢)、地黃 (二兩六錢)、 麥冬 (八錢)、阿膠 (二錢)、芝麻 (五 錢)、 炙草 (四錢)、大棗 (三枚)、桂 枝 (三錢)、生姜 (三錢)、清酒 (一兩)
此方為補血之大劑, 鄉(xiāng)先輩楊西 山, 此方亟戒加減, 惜未能言明其義, 余按此方, 即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 是為血之義, 姜棗參草, 中焦取汁, 桂 枝入心化氣, 變化而赤, 然桂性辛烈能 傷血, 故重使生地麥冬芝麻, 以清潤之, 使桂枝雄烈之氣, 變?yōu)槿岷? 生血而不 傷血, 又得阿膠潛伏血脈, 使輸于血海, 下藏于肝, 合觀此方, 生血之源, 導血 之流, 真補血之第一方, 未可輕議加減 也, 時方養(yǎng)榮湯, 亦從此套出, 第養(yǎng)榮 湯較溫, 此方多用生地麥冬, 則變?yōu)槠?劑, 專滋生血脈, 若催乳則無須桂枝, 若去桂加棗仁遠志, 則更不辛烈, 若加 丹皮桃仁, 則能清心化血, 加山梔, 又 是清心涼血之劑, 加五味, 則兼斂肺金, 此雖加減, 而仍不失仲景遺意, 又何不 可。
大補陰丸
熟地 (八錢)、知母 (三錢)、黃柏 (三錢)、龜版 (四錢)
苦寒之品, 能大伐生氣, 亦能大培 生氣, 蓋陰虛火旺者, 非此不足以瀉火 滋陰, 夫人之生氣, 根于腎中, 此氣全 賴水陰含之, 若水陰不足, 則陽氣亢烈, 煩逆痿熱, 方用知柏折其亢, 龜版潛其 陽, 熟地滋其陰, 陰足陽秘, 而生氣不 泄矣。
四物湯為生血和血之通劑
生地 (四錢) 、白芍 (三錢) 、川 芎 (二錢) 、當歸 (三錢)
四君子湯
人參 (三錢) 、白芍 (四錢) 、云 苓 (四錢) 、甘草 (二錢)
異功散
即四君湯, 加陳皮二錢。
八珍湯
即上二方合用也, 氣血雙補之平 劑。
十全大補湯
即入珍湯, 加黃耆 肉桂, 為溫補氣 血之大劑。
當歸補血湯
黃耆 (一兩) 、當歸 (五錢) 此方 以氣統(tǒng)血, 氣行則血行, 外充皮膚, 則 盜汗身熱自除, 內(nèi)攝脾元, 則下血崩漏 能止。
柴胡清骨散
柴胡 (三錢) 、青蒿 (三錢) 、秦 艽 (三錢) 、白芍 (三錢) 、丹皮 (三錢 ) 、 地骨皮 (三錢) 、鱉甲 (三錢) 、知 母 (三錢) 、黃芩 (二錢) 、甘草 (一錢 ) 、 童便 (少許) 、胡黃連 (一錢)
肝為藏血之臟, 又司相火, 血足則 火溫而不烈, 游行三焦, 達于腠理, 莫 不得其溫養(yǎng)之功, 若血虛火旺, 內(nèi)則煩 渴淋閉, 外則骨蒸汗出, 皆肝經(jīng)相火之 為病也, 方用丹皮知母枯芩黃連童便, 大清相火, 而又恐外有所郁, 則火不能 清也, 故用柴胡青蒿秦艽, 以達其郁, 又恐內(nèi)有所結, 則火不能清也, 故用白 芍丹皮?甲, 以破其結, 佐甘草一味以 和諸藥, 務便肝經(jīng)之郁結解, 而相火清, 較逍遙散更優(yōu)。
保命生地散
生地 (五錢)、熟地 (三錢)、枸杞 (三錢)、地骨皮 (三錢)、黃耆 (四錢) 、白芍 (三錢)、甘草 (二錢)、黃芩 ( 二錢)、天門冬 (三錢)
方取黃耆甘草, 入脾統(tǒng)血, 余藥清 潤肺腎, 以治血之源流, 或血止后, 用 此調(diào)養(yǎng)亦宜。
豬苓湯
豬苓 (三錢) 、澤瀉 (三錢) 、云 苓 (三錢)、滑石 (三錢)、阿膠 (三錢) 此方專主滋陰利水, 凡腎經(jīng)陰虛, 水泛 為痰者, 用之立效, 取阿膠潤燥, 滑石 清熱, 合諸藥皆滋降之品, 以成其袪痰 之功, 痰之根原于腎, 制肺者治其標, 治腎者治其本。
導赤散
生地黃 (四錢) 、木通 (二錢)、甘 草稍 (三錢) 、竹葉心 (三錢) 季楚重 曰, 瀉心湯用黃連, 所以治實邪, 責木 之有余, 瀉子以清毋也, 導赤散用地黃, 所以治虛邪, 責水之不足, 壯水以治火 也。
麻黃人參芍藥湯
麻黃 (一錢) 、桂枝 (三錢)、黃耆 (三錢) 、人參 (三錢) 、炙草 (一錢)、 當歸 (三錢)、白芍 (三錢) 、麥冬 (三 錢) 、五味子 (一錢) 麻黃桂枝, 從外發(fā) 表, 黃耆草參, 從內(nèi)托里, 使內(nèi)犯之邪, 皆從外出, 自不至乘陰而吐衄矣, 然既 亂之血, 又不可以治也, 故用當歸白芍 以和之, 麥冬五味以清之, 又按麻桂力 能發(fā)表, 表解而血自止, 是善用麻桂之 功, 非麻桂自能止血也, 況仲景于吐血 ?血, 皆忌發(fā)汗, 用此方者, 須審其的由 外感, 非此不解, 然后一投即應, 設忌 發(fā)汗而反汗之, 又誤用麻桂之過, 麻桂 亦不任咎也。
止嗽散
桔梗 (三錢) 、荊芥 (三錢) 、紫 苑廣 (三錢) 、百部廣 (三錢) 、白前 ( 三錢) 、 陳皮 (三錢) 、甘草 (一錢)
普明子制此方, 并論注其妙, 而未 明指藥之治法, 余因即其注而增損之 曰, 肺體屬金, 畏火者也, 遇熱則欬, 用 紫苑百部以清熱, 金性剛燥, 惡冷者也, 遇寒則欬, 用白前陳皮以治寒, 且肺為 嬌臟, 外主皮毛, 最易受邪, 不行表散, 則邪氣流連而不解, 故用荊芥以散表, 肺有二竅, 一在鼻, 一在喉, 鼻竅貴開 而不貴閉, 喉竅貴閉, 不貴開, 今鼻竅 不通, 則喉竅啟而為欬, 故用桔梗以開 鼻竅, 此方溫潤和平, 不寒不熱, 肺氣 安寧。
千金麥門冬湯
麥冬 (三錢)、桔梗 (二錢)、桑皮 (三錢)、半夏 (二錢)、生地 (三錢)、 紫苑 (三錢)、竹茹 (三錢)、麻黃 (一 錢)、五味 (一錢) 、生姜 (三片)、甘 草 (一錢)
風寒客于肺中, 引痰生火, 故用桔 梗桑皮半夏生姜, 以利除痰飲, 用生地 紫苑竹茹麥冬五味, 以清斂火氣, 然陳 寒不除, 則痰火旋去而旋生, 故以麻黃 一味, 搜剔陳寒, 惟甘草則取調(diào)諸藥而 已, 凡寒中包火, 火中伏寒, 皆能治之 。
柴胡梅連散
柴胡 (三錢)、人參 (三錢)、黃芩 (三錢)、甘草 (一錢)、黃連 (一錢)、 白芍 (三錢)、當歸 (三錢)
柴胡湯, 逍遙散, 各半成方, 而重 在黃連一味, 較二方尤擅清火之功, 心 者肝之子, 黃連瀉心, 實則瀉其子。
甘桔湯
甘草 (三錢)、桔梗 (三錢)
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 (炒香搗三錢)、大棗 (擘破 五枚)
先圣用藥, 瀉必兼補, 故無弊, 即 如此兩方, 桔梗以開達肺氣, 凡咽痛肺 癰排膿, 皆生用之, 而必君以甘草, 以 土生金, 助其開達之勢, 葶藶苦寒, 力 能降泄肺中之氣, 火熱壅肺, 水飲沖肺, 皆能隨其實而瀉之, 而必君以大棗, 使 邪去而正不傷, 得此意者, 可知配合之 義。
保和丸
知母 (三錢)、貝母 (三錢)、天門 冬 (三錢)、款冬花 (三錢)、天花粉 ( 三錢)、薏苡仁 (三錢)、五味子 (一錢) 、甘草 (一錢) 、 馬兜鈴 (三錢)、生 地黃 (三錢)、紫苑 (三錢)、百合 (三 錢)、阿膠 (三錢)、當歸 (三錢)、紫蘇 (三錢)、薄荷 (一錢)、百部 (三錢)、 飴糖 (二兩)、 生姜 (三錢)
此方藥味雖多, 而實以潤肺清火 為主, 凡是虛勞欬血, 皆肺中陰津不足, 火熱乘之使然, 火壅于內(nèi), 則皮毛固閉, 灑浙而惡寒, 易招外感, 火盛則水津凝 滯, 膠結為痰, 而氣愈不得息, 痿欬所 以不愈也, 方用飴膠地歸百合百部甘 草紫苑花粉款冬, 大生津液以潤肺, 五 味天冬知母, 以清肺火, 猶恐外寒閉之, 則火郁而不清, 故佐以姜蘇薄渮, 以疏 解其郁, 痰飲滯之, 則火阻而不降, 故 用貝母苡仁, 以導利其滯, 郁解滯行, 火清肺潤, 欬嗽愈而痿燥除, 無論寒久 變火, 火郁似寒, 諸癥皆能治之, 十藥 神書, 載此方加減甚詳, 余謂此方藥味 已多, 如再加減, 便雜而無功, 對證之 方甚伙, 何須執(zhí)此一方, 苦苦加減, 便 欲醫(yī)盡諸病耶, 為末, 飴糖丸服。
瀉肺丸
瓜蔞霜 (三錢)、貝母 (三錢)、半 夏 (三錢)、郁金 (二錢)、葶藶 (三錢 炒)、杏仁 (三錢)、黃連 (二錢)、黃芩 (三錢) 、大黃 (錢半)、半甘草 (一錢)
肺部痰火血氣, 壅滯不降, 用此方 解泄破下, 力量最大, 是從人參瀉肺湯, 葶藶大棗半夏瀉心小結胸等湯, 割取 而成, 又加郁金大破血分, 藥雖猛峻, 然果遇實證, 非此不克。
消化丸
礞石 (三錢)、煅明礬 (二錢)、牙 皂 (一錢)、云苓 (三錢) 、陳皮 (一錢) 、 枳殼 (一錢)、枳實 (一錢)、南星 ( 一錢) 、生沉香 (一錢)、半夏 (一錢生 )、 薄荷 (一錢)、黃芩 (二錢)、神曲 ( 二錢)、姜汁 (一錢)、飴糖 (三錢)
為末, 神?姜汁為丸, 臥時飴糖拌 吞, 仰臥則藥流入肺, 去痰除根, 痰即 水也, 寒郁之, 氣阻之, 火凝之, 是以膠 粘潮溢, 而不能去也, 此方以燥降墜利 去水為主, 而用薄荷以散寒, 用黃苓以 清火, 尤妙明礬入濁水而能清, 牙皂入 污垢而能去, 二物合用, 為滌除痰涎之 妙品, 諸藥猛峻, 故用飴糖以緩之, 葛 可久法, 服后即服太平丸以補之, 可知 瀉實, 亦宜補虛, 然遇實證, 慎毋畏而 不用也。
太平丸
天門冬 (二錢)、麥門冬 (二錢)、 款冬花 (二錢)、知母 (二錢)、杏仁 ( 二錢)、熟地黃 (三錢)、生地黃 (三錢) 、川黃連 (一錢)、當歸 (三錢)、阿膠 (二錢蛤粉炒)、蒲黃 (二錢)、京墨 (五 分)、桔梗 (二錢)、薄荷(一錢)、麝香 (少許)
煉蜜為丸彈子大, 食后, 薄荷湯化 下一丸, 義取潤肺清金, 豁痰止血, 諸 藥顯而易見, 惟黃連一味, 是瀉心之藥, 心者肺之賊, 瀉心即是清肺, 乃隔治之 法, 麝香一味, 是透竅之藥, 肺者氣之 竅, 通竅即所以安肺, 是從治法, 仲景 金匱, 亦有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之語, 蓋上焦通, 則津液不凝為痰, 下降而火 亦隨降, 葛可久制方, 原未證諸仲景, 而其義有可通, 故引證之第此方治肺, 取滋利宣通, 上焦虛枯滯澀者皆宜, 若 下焦陰虛, 則大不宜, 蓋下焦之病宜斂 藏, 用宣通法, 又其所忌。
二陳湯
半夏 (三錢)、陳皮 (三錢)、茯苓 (三錢)、 甘草 (二錢)
此方為去除痰飲之通劑, 痰之本, 水也, 茯苓治水, 以治其本, 痰之動, 濕 也, 茯苓滲濕以鎮(zhèn)其動, 其余半夏降逆, 陳皮順氣, 甘草調(diào)中, 皆取之以為茯苓 之佐使耳, 故仲景書, 凡痰多者, 俱加 茯苓, 嘔者俱加半夏, 今人不窮古訓, 以半夏為去痰專品, 不知半夏, 非不去 痰, 而辛降之氣最甚, 究屬降氣之主, 故凡用藥, 不可失其真面也。
紫苑散
紫苑 (三錢) 、人參 (二錢) 、知 母 (二錢) 、貝母 (二錢) 、桔梗 (二錢 ) 、 茯苓 (三錢) 、阿膠 (二錢) 、五味 (一錢) 、甘草 (一錢)
肺痿欬痰, 取參草膠苑, 以滋補肺 陰, 又用知母以清其火, 五味以斂其氣, 桔梗貝母茯苓, 以利其痰, 火氣痰三者 俱順, 則肺愈受其益, 此較保和湯, 救 肺湯, 又在不清不濁之間, 用方者隨宜 擇取。
礞石滾痰丸
礞石 (三錢) 、黃芩 (三錢) 、大 黃 (三錢) 、沉香 (三錢)
痰者, 水之所結也, 肺胃火盛, 煎 灼其水, 則凝而為痰, 與飲同主于水, 而飲則動于寒, 故清而不稠, 痰則熬以 火, 故粘而難下, 王隱君制此方, 用黃 芩清肺中無形之火, 用大黃瀉胃中實 積之火, 此治痰先清火, 所以治其原也, 然痰本水濕所成, 故佐以礞石之悍燥 以除水, 痰之所留, 氣即阻而不利, 故 用沉香以速降之, 二黃得礞石沉香, 則 能迅掃直攻老痰巢穴, 濁垢之處, 而不 少留, 此瀼痰之所由名也, 為末, 水丸, 姜湯下, 仰臥, 忌飲食半日, 若喉間粘 壅, 乃病藥相拒, 少頃藥力到自愈, 方 雖猛峻, 然頑痰變見諸怪證, 非此不治 。
旋覆代赭石湯
人參 (三錢) 、甘草 (二錢) 、半 夏 (三錢) 、生姜 (三錢) 、大棗 (五枚 ) 、 赭石 (三錢) 、煅旋覆花 (三錢炙)
此方治噦呃, 人皆知之, 而不知呃 有數(shù)端, 胃絕而呃不與焉, 一火呃, 宜 用承氣湯, 一寒呃, 宜理中湯, 加丁香 柿蒂, 一瘀血滯呃, 宜大柴胡, 加桃仁 丹皮, 此方乃治痰飲作呃之劑, 與諸呃 有異, 不得見呃, 即用此湯也, 方取參 草大棗以補中, 而用生姜旋覆以去痰 飲, 用半夏赭石以鎮(zhèn)逆氣, 中氣旺, 則 痰飲自消, 痰飲清, 則氣順, 氣順則呃 止, 治病者, 貴求其本, 斯方有效, 不為 古人所瞞, 兼火者, 可加麥冬枯芩, 兼 寒者, 可加丁香柿蒂, 痰多者, 加茯苓, 蓋既得其真面, 然后可議加減,
溫膽湯
半夏 (三錢) 、云苓 (三錢) 、陳 皮 (二錢) 、甘草錢) 、半竹茹 (三錢) 、 枳殼 (錢半) 二陳湯為安胃袪痰之 劑, 竹茹以清膈上之火, 加枳殼以利膈 上之氣, 總求痰氣順利, 而膽自寧, 溫 之實清之也, 用治痰氣嘔逆為宜。
真武湯
白朮 (三錢) 、茯苓 (三錢) 、白 芍 (三錢) 、生姜 (三錢) 、 附子炮 (三 錢)
水飲者, 腎之所主也, 腎陽化水, 則水下行而不泛上, 故用附子, 入腎補 陽, 以為鎮(zhèn)管水氣之主, 制水者土也, 用苓朮以防之, 白芍苦降, 從其類以瀉 之, 生姜辛散, 循其未而宣之, 合之宣 瀉防制, 水有所宰, 而自不動矣, 故取 此方, 真武水神以名湯。
苓桂朮甘湯
茯苓 (五錢) 、桂枝 (三錢) 、白 朮五錢) 、甘草 (三錢灸)
甘草白朮, 填中宮以寒水, 茯苓以 利之, 桂枝以化之, 水不停而飲自除, 治水氣陵心大效, 蓋桂枝補心火, 使下 交于腎, 茯苓利腎水, 使不上陵心, 其 實茯苓是脾藥, 土能治水, 則水不克火 也, 桂枝是肝藥, 化水者肝, 為腎之子, 實則瀉其子, 而肝又主疏泄, 故有化水 氣之功, 補心火者, 虛則補其母, 肝為 心火之母, 而桂又色赤入心也, 發(fā)汗亦 用桂枝, 借木氣之溫, 以散布外達也, 其降沖逆, 亦可用桂枝者, 以沖脈下屬 于肝, 內(nèi)通于腎, 桂枝溫肝氣以引之, 化腎水以泄之, 凡下焦寒水, 攻發(fā)沖陽 上浮者, 往往佐苓夏以收功, 須知桂枝 其色赤, 其氣溫, 純得水火之氣, 助火 化木, 是其所長, 如無寒水, 而用之發(fā) 熱動血, 陽盛則斃, 仲景已有明戒,
不可不凜, 失血之家, 尤宜慎用, 或曰, 仲景炙甘草湯, 是補血藥, 而亦 未嘗忌用桂枝, 何也, 曰, 此正仲景慎 于用桂枝處, 方義以中焦取汁, 變赤為 血, 不得不用桂枝, 助心火以化赤, 然 即恐桂枝傷血, 故用桂極少, 而用麥冬 地黃極多, 以柔濟剛, 用桂而能制桂, 仲景如此之慎, 可知失血家, 不可輕用 桂也。
二加龍骨湯
龍骨 (三錢煅) 、牡蠣 (三錢) 、 煅白薇 (三錢) 、附子錢) 、半炮白芍 (三錢) 、 甘草 (一錢) 、大棗 (三錢) 、生姜 (三片)
此方乃清散上焦, 溫補下焦之藥, 方用甘棗, 從中宮以運上下, 姜薇清散, 使上焦之火不郁, 附芍龍牡溫斂, 使下 焦之火歸根, 合觀其方, 以溫為正治, 以清為反佐, 真寒假熱, 虛陽上浮, 為 對證, 陳修園極贊其妙, 今人不察, 往 往誤用, 惜哉。
團魚丸
川貝母、知母、前胡、柴胡 (各 五錢) 、團魚 (重一二兩)
同煮, 先取肉汁食之, 次將藥渣焙 干為末, 魚骨煮汁, 丸梧子大, 麥冬湯 下, 團魚乃甲蟲之長, 能破肝之癥結, 肉亦帶酸, 入肝養(yǎng)陰, 合清利痰火, 疏 理凝滯之品, 凡肝經(jīng)血郁氣郁, 火郁痰 郁, 以致骨蒸欬嗽者, 此丸力能治之, 蓋此丸以調(diào)肝者利肺, 金木交和, 則血 氣清寧, 癆瘵不作。
月華丸
天門冬 (三錢)、麥門冬 (三錢)、 生地黃 (三錢)、山藥 (二錢)、 百部 ( 三錢)、川貝母 (三錢)、云茯苓 (五錢) 、白菊花 (三錢) 、 沙參 (三錢)、阿 膠 (三錢)、三七 (二錢)、桑葉 (三錢) 、獺肝 (一具)
獺肝隨月變形, 每月生一葉, 正月 則合為一葉, 以其變化不測, 而性又能 殺蟲, 凡癆蟲隱伏幻怪者, 亦以此幻怪 之物治之, 乃自古相傳之靈藥, 方名月 華, 實以此藥命名, 而蟲所由生, 則由 于瘀血所變, 故用三七以化瘀, 血之所 以化蟲者, 又由于痰熱所蒸, 故用余藥 潤利, 以清痰火, 但取殺蟲, 則獺肝一 味已足, 但取消瘀, 則三七一味已足, 而必多其品物者, 攻補兼行, 標本兼治, 乃為全勝之師也。
生化湯
當歸 (三錢) 、川芎 (二錢) 、黑 姜 (一錢) 、桃仁 (三錢) 、甘草 (一錢 ) 、 益母草 (三錢) 血瘀能化之, 則所 以生之也, 產(chǎn)后多用。
止?散
生地 (五錢) 、白芍 (三錢) 、黃 岐 (三錢) 、灸赤苓 (三錢) 、當歸 (三 錢) 、 阿膠 (二錢)
生地涼血、當歸和血, 白芍降血, 阿膠秉阿水潛行地中之性, 能潛伏血 脈, 此最易見者也, 妙在黃?運氣攝血, 則血不外泄, 赤苓滲水利氣, 則引血下 行, 但黃?一味, 氣虛者得之, 則鼓動充 滿, 而血得所統(tǒng)矣, 設氣實者得之, 以 水濟水, 以涂附涂, 益氣橫決, 愈逼血 妄行矣, 此用方者, 所以貴有加減。
生地黃散
生地 (五錢) 、川芎 (錢半)、黃芩 (三錢)、側柏葉 (三錢)、桔梗 (二錢) 、梔子 (二錢)、蒲黃 (三錢)、阿膠 ( 二錢)、白茅根 (三錢)、丹皮 (三錢)、 白芍三錢)、甘草 (錢半)、童便 (一杯) 、萊菔汁 (一杯)
此方以治肝為主, 以肝主血故也, 而亦兼用心肺之藥者, 以心主火, 治火 必先治心, 肺主氣, 降氣必先清肺, 為 涼血止血之通劑, 方義雖淺而易效。
地骨皮散
生地黃 (三錢)、當歸 (三錢)、川 芎 (一錢)、白芍 (三錢)、牡丹皮 (三 錢)、地骨皮 (三錢)
柯韻伯曰, 陰虛者陽湊之, 故熱, 仲景言, 陰弱則發(fā)熱, 陽氣陷入陰中, 必發(fā)熱, 然當分三陰而治之, 陽邪陷入 太陰脾部, 當補中益氣湯, 以升舉之, 清陽復位, 而火自熄也, 若陷入少陰腎 部, 當六味地黃丸, 以對待之, 壯水之 主, 而火自平也, 陷入厥陰肝部, 當?shù)?骨皮飲以涼補之, 血有所藏, 而火自安 也, 四物湯, 為肝家滋陰調(diào)血之劑, 加 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腎, 補其母也, 加牡丹皮, 清神中之火以涼心, 瀉其子 也, 二皮涼而不潤, 但清肝火, 不傷脾 胃, 與四物加知柏之苦寒者不同, 故逍 遙散, 治肝火之郁于本臟者也, 木郁達 之, 順其性也, 地骨皮飲, 治陽邪之陷 于肝臟者也, 客者除之, 勿縱寇以遺患 也, 二者皆肝家得力之劑。
歸脾湯
白朮(三錢) 、黃耆(三錢)、茯神 ( 三錢)、人參(三錢)、遠志 (一錢)、木 香(一錢)、棘仁(二錢)、龍眼(三枚去 殼)、當歸 (四錢)、炙草 (二錢)、姜棗
回龍湯
每自己小便, 每去頭尾接, 用一碗 乘服, 化血清火, 自還神化, 為血證妙 藥, 與秋石不同, 萬勿服秋石。
血證論卷七終
更多內(nèi)容
醫(yī)藥巨頭們的并購潮——生物谷盤點2009
CFDA準備出臺生物類似藥指南
深圳國際生物谷總體發(fā)展規(guī)劃通過 生物制 藥概念股快速拉升
治理藍藻 我們準備好了嗎?
趙斌:創(chuàng)業(yè)型生物技術企業(yè)面臨的困境及 競爭策略 生物谷
電腦版 回頂部
轉(zhuǎn)碼聲明 用戶反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