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整天叨叨叨?!?/span>
“你煩不煩啊!”
“出去,你出去!”
這是熱播劇《陪你一起長大》里,胡可的女兒紫寧最常說的話。
這些話,每次都能把胡可氣到抓狂,卻又無可奈何。
劇中,胡可飾演的是一個二婚又二胎的媽媽,她們家也是劇中最雞飛狗跳的一家。
本來胡可的小兒子,在姥姥姥爺?shù)哪鐞巯拢呀?jīng)非常讓人頭疼了。結果處于青春期的紫寧,更不讓人省心。
整天梳著臟辮,穿著超短裙,一臉不耐煩,脾氣暴躁,逮誰咬誰。
她就像家里的一顆地雷,隨時都有被引爆的危險。
比如有一次,胡可想讓紫寧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就多嘮叨了兩句。
結果紫寧突然失控,怒氣沖沖的把胡可趕出了房間。
胡可直到被推出去了,都還不理解:為什么她已經(jīng)很盡力了,女兒還是這么不知好歹?
其實,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會有這種感覺: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很多東西就變了。
從前那個窩心的小棉襖,變成了脾氣古怪的小惡魔。
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句話,哪一件事,會突然惹毛他。
也不知道下一刻,他又會給你帶來什么驚嚇,比如逃課了、玩游戲了、早戀了……
更讓人郁悶的是,你管,就是針尖對麥芒,得斗智斗勇,而且他能比你更狠;你不管,看他一天天“不務正業(yè)”,內心又焦慮無比。
總之就是一句話,青春期的孩子能氣死人!
其實,這是對青春期孩子最大的誤解。
所謂的“沖動”“難管”“問題”和“叛逆”,不過是我們單方面給孩子貼的標簽。孩子的這些行為,都不是無理由、無意義的無理取鬧,而是有原因的。
一旦我們了解了這些原因,就能更好的與青春期孩子相處,最大程度的減少親子沖突和悲劇。
· 02 ·
沒有哪個孩子,會毫無理由變得叛逆。
我們總說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卻沒想過,也許有問題的人是我們。
就像《陪你一起長大》里,紫寧為什么會這么叛逆?
如果不深入了解,就不會發(fā)現(xiàn)真相。
原來,紫寧的媽媽,從小就不怎么管她,她是姥姥拉扯大的。所以她和媽媽,其實沒有太深的感情濃度。
后來,弟弟的出生,奪走了全家人的目光,連姥姥對她都不上心了。身處這種偏愛之中,她對家人的依戀更少了,內心認定“自己是不被愛”的那個人。
所以當她進入青春期,有力量之后,就開始了反抗:
你想讓我考大學?
對不起,我沒必要按照你規(guī)劃的路走。
你嘮叨我?
對不起,我不想聽你假惺惺的廢話。
你管我?
對不起,那我就離家出走。
種種叛逆,皆是對“得不到愛”的反抗。
我們在指責孩子的問題時,也正好暴露了我們管教的弊端。
所以,我們也應反?。?strong>以往,我們是否太控制/太縱容/太忽視孩子了,才讓他這么想反抗我們,引起我們的注意。
如果孩子變了,我們仍停在原地,不肯去調整,那親子間的矛盾沖突,只會日益加深。
孩子也會因為被錯誤的對待,傷痕累累。
有研究證明,青春期被家庭迫害的孩子,犯罪率和自殺率相當高。此外,他們還會發(fā)展出自虐、自殘、自貶、自卑等特質。甚至,成人的抑郁,70%都源自青春期。
除了過往教養(yǎng)方式埋的雷,青春期孩子的叛逆,還與孩子本身的心理和生理發(fā)展有關。
從生理層面上講,孩子步入青春期后,開始作為生命的主體蘇醒。
心理學上,把這個階段稱為“心理斷乳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漸漸增強,不再全然信任父母,對周圍的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開始有頂嘴、質疑、對抗等“違背”成人要求的叛逆行為。
看似叛逆,實則是為了在心理上進行“斷乳”,實現(xiàn)和父母真正意義上的分離。
從生理層面上講,青春期的孩子,大腦會發(fā)生很大變化。
大腦內控制情緒反應的邊緣系統(tǒng),在12歲左右會發(fā)育成熟。而負責理性部分的額葉,卻發(fā)育緩慢,從而造成孩子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愛走極端火氣大。
此外,他們體內的壓力激素水平不穩(wěn)定,也會導致他們喜怒無常,一會兒充滿干勁,一會兒跌落低谷。
所以,他們變得不可理喻,不一定是故意的,他們也可能很混亂迷茫,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如果不了解這些,我們就容易誤把孩子的一些行為,當成叛逆去壓制,結果反讓沖突升級。
· 03 ·
有人說,青春期是孩子留給父母最后調整、教育的機會。
青春期作為從兒童過渡到成人的特殊時期,但并非注定是一個困難、不可控的時期。
只要我們愿意去改變,去學習和成長,青春期也能變成“黃金期”。
「1」接納孩子的變化,保持盡量高的涵容度。
青春期的孩子,處于幼稚與成熟之間,依賴與獨立之間,難免會做出一些荒唐、無用、特立獨行的事情來。
這些行為,我們雖然不能認同,卻需要去接納。
因為孩子和我們不一樣,我們規(guī)劃好的路線,只是臆想,不是孩子真實的人生。
只有擁抱變化,允許孩子去探索、去試錯,孩子才能在客觀真實中,構建完整獨立的自我。
比如孩子變沉默了,常常把自己關在房間,不愿與父母共處一室。那我們就尊重他的意愿,盡量少的去打擾他。等他想通了,明白了,自然會出來。
又比如孩子愛打扮了,涂個指甲油,買支口紅,不要急著去阻止,覺得孩子墮落了。試著去欣賞孩子的美,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真正的美。當我們和她站在同一戰(zhàn)線時,她才可能愿意聽取我們的建議,不走歪路。
所以,孩子的行為只要不出格,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不鎮(zhèn)壓,不逃避,接納孩子的變化,不把青春期的特點,當缺點去糾偏。
當我們保持了盡量高的涵容度時, 孩子更容易看見我們的愛,也更愿意遵守我們給的底線。
「2」兩少兩多,遵循“孩子不求助,家長不施助”的原則。
教育專家贠勁松曾講過一個案例。高考報志愿時,有一對夫妻因為心疼兒子學習壓力大,且家里電腦又壞了。于是折騰了好久,問了很多人,跑了很多地方,悄悄幫孩子把前期工作都做了。
本以為兒子會很感動,結果兒子卻很不屑地說:“綁APP,弄電腦這些,你們能有我擅長?”
言下之意,兒子怪他們瞎折騰。
父母滿腔的愛意,在他那里就是多此一舉。
心理學家吉諾特說:“十幾歲的孩子,對不請自來的關注和建議感到憤怒?!?/span>
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像幼年那樣,樂于接受父母的建議和幫助。
他們成人感很強,父母話多了,干涉多了,哪怕全是好心,都會被視為冒犯,會傷害到他們敏感脆弱的自尊心。
尤其是前期錯過了孩子成長,或者用錯了教育方式的父母,此時的“保命法則”,就是:少說少做,多關注多耐心,孩子不求助,絕不輕舉妄動。
「3」堅定陪伴,給孩子時間去成長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自尊心強,常常寧可自己陷在泥沼里,也不向父母示弱。
而陪伴,不僅是愛的情感傳遞媒介,也是一切教育得以發(fā)生和進行的前提。
叛逆的孩子,表面看著想和父母拉開距離,內心卻非常需要父母的愛和幫助。
所以,即使孩子看起來再討厭我們,再嫌棄我們,我們都不能不管孩子,更不能對他說“你愛咋咋地,我不管你了”這種氣話。
當父母能像一個巨大的容器,穩(wěn)穩(wěn)地接住孩子,陪伴著孩子時,孩子內心的愛和安全感就會很足,就不容易到外面去尋求這些東西。
但接納、少管,不等于縱容,必要的底線還是要守的。
當孩子叛逆時間過長,或叛逆程度太深,踩到了底線時,比如厭學、打架斗毆、自虐等,我們最好還是請求專業(yè)的幫助,積極進行干預。
· 04 ·
青春期,是父母和孩子都要經(jīng)歷的一場陣痛。
有研究表明:11歲到18歲,孩子的不良行為呈拋物線分布。15歲達到峰值,18歲又回落到青春期之前的樣子,而且比11歲時狀態(tài)更佳。
再擰巴,再叛逆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都會回歸正常。
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將決定他們今后的人生質量。
好的應對方式,是學會相時而動,保持一顆強大的內心,用包容和接納,耐心和陪伴,去幫助孩子走向獨立。
青春期不是問題期,它就像毛毛蟲必須作繭自縛,再破繭而出,最終化身美麗的蝴蝶一樣,是個必經(jīng)的過程。
理解孩子的掙扎,期待他的新生,給他足夠的愛和合理的要求。
等孩子破繭而出時,他定然會感激今天理解陪伴的我們。
今日話題
遇到孩子青春期,每個家長都頭疼不已,
不能管、不能罵,還得小心翼翼地陪著,
你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嗎?
今天評論區(qū)我們來聊一聊
青春期孩子的那些事~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過程,迷茫、糾結、沖動、易怒,就像一個行走的炸彈,不知道哪一句話就被點燃了。
身為家長我們都知道,教育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絕非易事,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孩子的強烈反彈。
那么,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教育就成了重中之重。
作者:初寂,聯(lián)盟簽約作者,執(zhí)筆寫心,靜守流年,愿在時光的長河里,與孩子一起慢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