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我們成為朋友
有點小感觸,跟朋友們聊點自己對職場的體會吧,或許有個人認知的局限性,大家多多指正,也歡迎留言區(qū)討論。
01
我們的能力到底能打幾分?
我們常常會對自己的能力判斷存在偏差。舉個真實的例子,我認識的一個年輕人在職場上過得很順遂,他對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認為職場上其他年輕人都不是自己的對手。但事實上,他是遇到一位能力很強的領導,那位領導喜歡帶年輕人做事,指導幫助他修改稿子完善活動策劃,最后也愿意在外人面前將事情的功勞記在這位年輕人身上。
日子久了,年輕人會產(chǎn)生一種錯覺,以為職場上那些攻堅克難的環(huán)節(jié)都是依靠自己能力完成的,漸漸變得自恃自大,自以為是??上В恢?,他的能力是被人為鍍金的,脫離了領導的潤色、指點,甚至領導的人脈圈幫忙,這些能力根本扛不起重擔。
此外,這里還會埋下一個隱患。自認為個人能力很強,喜歡單打獨斗,不接受團隊作戰(zhàn)。當領導出現(xiàn)職位變動后,他的職場未來的氣場會發(fā)生微妙的變化。
在我看來,高人的指點、廣闊的人脈圈,只是錦上添花,在能力具備的前提下,給自己更大的發(fā)揮空間。而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中,還是要看得清,低得下頭,沉得住氣,知道哪些榮耀是別人給的,哪些成績是自己做到的,也要時常問問自己,倘若現(xiàn)在靠自己單打獨斗,到底能干成幾成。
02
為什么有些人特別容易遇到貴人?
在職場上互相幫忙是一種共贏的模式,如果雙方都盡力做好,比如甲方付錢很痛快,乙方提供產(chǎn)品質量上乘,那么一來二往,合作就會有很多次。但如果一方的工作態(tài)度上出現(xiàn)點問題,耗光了人情面子后,合作也不會再有下一次了。
其實熟人之間是很容易找到好的發(fā)展渠道的,畢竟大多數(shù)人在需求幫助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請職場上熟悉的人幫忙。但我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合作是否OK,真的跟關系遠近沒有太多關系。
如果熟人本身是一個重質量的人,對所有人都會一視同仁,在合作中首先要確保產(chǎn)品過關。但如果熟人本身就先把利益最大化放在首要位置,那么更關心是錢,更有甚者會出現(xiàn)糟糕的局面,錢拿到手了,交貨的質量非常一般,他們會抱著一種神奇的心態(tài)——反正是熟人,他們也抹不開面子指責。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在職場上混如果這么干事情,往往得不償失,看起來自己占了便宜,其實很可能失去了很多長遠的機會。我記得幾年前,我爸爸拜托行業(yè)內的朋友做個業(yè)務,結果這個人認為熟人之間不會太計較,事情辦糟點沒關系,一拖再拖,最后催促了很久才把活干完,質量馬馬虎虎。他以為付出了3成的力氣和很少的成本就拿了一個大單,但不知道因為這件事情,失去了幾十個大單的機會,潛在少賺了幾百萬。
我老爸就常跟我說,那些喜歡把自己能力擺在明面上,喜歡顯擺人脈關系的人,往往沒有真硬本事。而一些平日里不動聲色的人有可能有龐大的人脈資源。本事大的人,洞察人性的能力都不會差,眼光也不會差,他們只需要合作一兩次就能很快判斷出對方的合作價值。所以我老爸就讓我對每一次合作上心,盡可能做到能力范圍內全力以赴,因為對方很有可能會是能夠長期相助的貴人。
遇貴人,真的不是看運氣的事情,自身缺乏潛力股的實力,貪念短期利益,那么身邊藏著再多的貴人,也遇不到。
03
職場上,跟哪些人交朋友?
我會把職場上的人分成四類:積極表現(xiàn)型、積極態(tài)度型、消極表現(xiàn)型、消極態(tài)度型。
先說積極的兩類人。一種是積極表現(xiàn)者,一種是積極態(tài)度者。初次接觸這兩類看不出差別,但日子久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積極表現(xiàn)者的“積極”是為了盡快做出成績,繼而獲得打通上升通道的功績,支撐他們“積極”的根源是“對權力的野心”。而積極態(tài)度者的“積極”是對工作本身的熱愛,繼而不斷做出成績來獲得內心的滿足感和價值認同感,支撐他們“積極”的根源是“對職場未來的希望”。
跟“積極表現(xiàn)者”合作可以,但不要過于交付信任。因為在他們眼中,你不是一起戰(zhàn)斗的伙伴,而是他事業(yè)版圖中可以下的一步棋。
跟“積極態(tài)度者”應該盡可能交朋友,他們是非常樂觀的一個群體,最典型的特點是看問題永遠先看樂觀的那一面。其實團隊中很需要這類整天樂呵呵的成員,跟他們在一起工作,團隊的氣氛就不會差到哪里去,他們很少會有抱怨的情緒,工作在艱難,總是可以找到解決的思路,也總是會給周遭人帶來一種希望的感覺。
再說消極的兩類人。一種是消極表現(xiàn)者,一種是消極態(tài)度者。前者是工作能力的偷懶代表,后者是工作態(tài)度的放棄代表。這兩類倒很好區(qū)分。
消極表現(xiàn)者自身可能并不消極,他們只是喜歡在工作中偷懶,比如領導不查崗就遲到幾分鐘,上級交派的任務應付了事,反正能拖則拖,能偷工減料就偷工減料。消極態(tài)度者在工作中可能還是守責,但對于工作本身卻很難保持熱情,他們總是認為手頭的活毫無意義,工作本身沒有價值,對未來沒有期待,于是在本職工作中不會有任何探索想法,只是按部就班一字不差的完成任務。
在職場上,如果遇到消極型的人,我還是會選擇性地不深交,畢竟生活不是給自己添堵的,跟一個總是愁眉苦臉或者情緒低落的人在一起工作,能不被影響就已經(jīng)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我朋友曾經(jīng)開玩笑說,他們的人生是用來滅掉自己生活的燈,順道也關掉別人生活的燈。
04
再談最后一個事情,年終獎到手是不是可以辭職了?
其實,年終獎并不是一個人辭職的理由,基本上有了這個念頭的朋友,大多數(shù)對本職工作也沒有太多的期待和追求了。職場上工作流動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甚至每隔一段時間更換職場的跑道,也會人為地提升個人能力,這是好事。
只是在離職之前需要考慮一些問題:這份職業(yè)中是不是該學的本事都學到了,人脈圈子是不是積累了。通過離職跳槽,是否對自己自身能力的優(yōu)劣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舊職場犯的錯誤,是否已經(jīng)找到解決的思路。新的職場方向是否已經(jīng)明確了,自己的定位也找準了,新職場可能會面臨的一些困境,是否考慮充分,并且找到解決思路。
年終獎有時候并不是一個人選擇留在老公司或者辭職去新公司的理由,在職場上真正不能錯失的是時機。如果一個人面臨著極好的新平臺,有很好的發(fā)展前景,需要盡快入職,但由此可能錯失老公司的年終獎發(fā)放。從我個人角度來看,寧可錯過年終獎,也不要錯過入職的好時機。
一個好平臺帶來的長久收益,要遠遠超過幾萬元年終獎,更何況很多單位的年終獎也不過是一兩個月的薪水罷了。
職場上,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向,要比在錯誤方向加倍努力,明智得多。
PS: 上一篇文章推送后,留言區(qū)詢問度最高的問題竟然是某某城市的房子是否值得投資,大家的關注點果真讓我措手不及。關于房子的事情,我再多說幾句。
我認同一個觀點:經(jīng)濟規(guī)律只會遲到,但絕對不會不到?,F(xiàn)在認為房子只會漲不會跌的人,跟6124點認為股市會到1萬點的人,沒什么區(qū)別。只不過股市崩盤是瞬間的事情,房子的問題,會遲來,但絕不會不來。只是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相當聰明,一定可以吃到漲的波段,還不會成為最后的接盤俠。
還有一點我一直很擔憂,中國未來的人口大概率是持續(xù)下降,這對未來房價是有深遠影響。當目前我可以找到更好的投資渠道時,我真的不知道為何非要把錢拿去買房子。
話再說回來,假設我別無選擇,手頭的錢只能投資房地產(chǎn)這個行業(yè),那我也只會選擇經(jīng)濟發(fā)達的一線大城市,我只做大概率會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