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
清代皇家行宮和園林,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
頤和園大門口的磚雕
銅獅
麒麟
長廊
建于1750年。全長728米,是我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廊上每根枋梁都有彩繪,共畫圖14000余幅,內(nèi)容有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
長廊藻井
佛香閣
頤和園的主體建筑,高41米,8面3層4重檐。
清晏舫
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
十七孔橋
建于乾隆年間,石橋?qū)?米,長150米。望柱上有石獅544只。
十七孔橋的橋頭獸
鎮(zhèn)水銅牛
乾隆二十年 (1755年) 鑄造,牛背上鑄有乾隆撰寫的《金牛銘》。
半壁橋
豳風橋
玉帶橋
霏香牌樓
圓明園
清代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9年),咸豐十年(1860年)遭英法聯(lián)軍洗劫焚燒,文物被搶掠。
圓明園遺址
歐式迷宮-萬花陣(已修復)
萬花陣中心亭(已修復)
天壇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為明、清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
圜丘臺
皇帝冬至祭天之處,建于明嘉靖9年(1530年),周長534米,三層高5.2米。
皇穹宇
放置皇天上帝和皇帝上八代祖宗的牌位的地方。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
祈年殿
用于合祀天、地。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光緒十五年(1540年)毀于雷火,后重建。
祈年殿內(nèi)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