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一艘名叫高升號的運兵船,從塘沽港起航,承擔著運送清軍士兵前往朝鮮的重任。7月25日,高升號抵達豐島海面,被日本軍艦浪速號擊沉,船上1100多名淮軍精銳士卒,有871人葬身大海。事件發(fā)生后,中日雙方同時宣戰(zhàn),甲午戰(zhàn)爭正式打響。
而這艘運兵船是英國的,得知此情況后,英國上下群情洶涌,包括英國遠東艦隊在未得到政府許可的情況下,派出了主力軍艦,前往附近海面搜尋日本艦隊,大有興師問罪之勢。
英國遠東艦隊司令斐利曼特急忙向倫敦海軍軍部發(fā)電報建言稱:“為了彌補我國旗幟所受到的屈辱,政府應授予我對日本實施報復的權利。”
當時日本舉國上下非常驚恐,生怕英國人幫助清軍攻打他們。
但是意外發(fā)生了,1894年8月,英國和日本在長崎舉行了聽證會,會后雙方一致認為日本不用對此事負責,日本不僅不用賠償,連道歉都免了。接著英國還找上了清政府,要求賠償,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竟賠償了英國高升號船東三萬多英鎊。
而在甲午戰(zhàn)爭后,英國更扶持了日本,1902年英日同盟成立,在英國的支持下,1904年的日俄戰(zhàn)爭中,因英日已經(jīng)同盟,俄國的盟友法國便未有參與進來,最終在英國的支持下,日本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而在英日同盟宣布結成的那天,日本是舉國歡騰,處處張燈結彩,因為當時的英國可是世界首霸啊,有英國的支持,日本稱霸亞洲那是必須必了。
為何英國會要扶持日本上位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英日當時有著共同的敵人,那就是沙皇俄國。
當時的世界可謂是英俄兩國爭霸,美德還未崛起,法國在謀求這向德國復仇(普法戰(zhàn)爭的失?。毡静艅倓偯捌?。而英國已經(jīng)是日不落帝國,俄國則仗著體量大,在亞洲和歐洲都處處和英國作對。
對于俄國,日本也是非常不滿的,因為他們都覬覦中國,特別是中國東北。所以為了對付俄國,英日結成同盟,英國選擇扶持一個小弟,來對付自己最大的對手,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顯然,英國的如意算盤并不是那么簡單,其愿意花那么大的力氣扶持日本,可不僅僅是為了對付俄國那么簡單。
可以這么說,英國是這個世界上戰(zhàn)略眼光最深遠,最會站隊,最有遠慮的一個國家。至今如此,要不然英國現(xiàn)在就龜縮在那么幾個小島上,早就失去五常的資格了。
為何說英日同盟,英國背后還有陰謀呢?
在這我們得先弄懂一個問題,為何英國會選擇在亞洲扶持日本,而不是中國或朝鮮呢?
這事從上文提到的高升號事件就可以窺視一斑。
清政府面對英國無理的要求,選擇了軟弱退讓,自己是受害者,不敢據(jù)理力爭,反而選擇了賠償。日本卻選擇了通過現(xiàn)代的手段,采用文明國家的方式,在法庭上化解爭端。這說明,日本已經(jīng)開始西化了,這就會讓英國人覺得,日本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已經(jīng)西化了,是骨子里愿意進步的,是扶持得起來的。
而大清朝依然是腐朽沒落的封建王朝,所謂的“師夷長技”僅僅是引進皮毛而已,真正的制度上依然是腐朽沒落的。
朝鮮也是如此,當時的朝鮮不管是大院君還是閔妃掌權,都依然實行閉關自守的集權統(tǒng)治,寧肯心向腐朽的大清朝,也沒長遠或世界性的目光,選擇另抱大腿,選擇革命自強。
中國和朝鮮在當時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英國人不會選。
然后英國是不可能扶持中國的,即便中國當時愿意西化,愿意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也不會扶持中國。因為中國體量太大了,人口資源豐富,這樣子的國家扶持起來,那只會是最大的競爭者,只會成為和他們爭奪利益的競爭者,而且體量龐大的中國要是被扶持起來,那么以英國的體量,是無法壓制的。
那么英國就不怕扶持起了日本,會被惡狼一般的日本反咬嘛?不是說英國目光長遠嗎?難道它們看不出日本是最薄情寡義,最利益之上,最反復無常的國家之一嗎?
如果英國有那個目光,那么二戰(zhàn)時,他們被日本打得屁滾尿流,不僅失去了在中國的利益,連東南亞的地盤都被掀翻了?
這個我們可以這么理解,畢竟1902年到1941年時間跨度太大了,英國無法預計到幾十年后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還可以這么理解,當時扶持日本,絕對是英國乃至西歐白人的最優(yōu)選擇。因為遠東對于俄國來說是本土,英國卻是遠征,在遠東不扶持個得力的小弟,英國是贏不了俄國的。
然后中國是不能扶持的,這個國家扶持起來了,是很難打垮了的。
可是日本卻不同,這點同樣身為島國的英國是非常了解的。
日本孤懸海外,資源匱乏,缺乏戰(zhàn)略縱深,這樣子的國家哪怕扶持起來了,哪怕成為了對手,打起來也容易。
然后同樣是因為日本孤懸海外,有著大海這天然屏障,所以日本在歷史上甚少對外戰(zhàn)爭,不同于大陸國家,不得不經(jīng)常的和鄰國作戰(zhàn),在優(yōu)勝劣汰后,能活下來的大陸國家,那都是好戰(zhàn)、能戰(zhàn),不僅戰(zhàn)術上領先,還會有很好的長期作戰(zhàn)計劃和靈活長遠的外交手段。
這話并不是我說的,而是日本人自己說的。
日本作家和十哲郎的《風土》一書曾提到:
和習慣了戰(zhàn)爭、與不同民族交流的大陸民族不同,缺乏戰(zhàn)略性思想的日本人,并不擅長長期對外交戰(zhàn)。換言之,日本人缺乏大陸式理念及思想,當需要統(tǒng)治大陸的“帝國主義”能力的時候,反倒會顯得持久力不足,勝不了大陸上的對手。
事實也是如此,在單兵作戰(zhàn)上,在戰(zhàn)術上,二戰(zhàn)時期,雖然我們痛恨小日本,可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其是一流的。但是在戰(zhàn)略眼光上,在國家的持久力上,日本是不行的。
總之,英國選擇扶持日本,是有完美考慮的,扶持它是有益的,扶持起它后又是有手段遏制他的,只是英國自己輸給了自己,體量太小,人口太少,不足以長久的維持一個龐大的帝國,二戰(zhàn)時它在亞洲被昔日扶持起來的小弟日本痛毆,但是它那翻臉的兒子美國卻能有效的遏制日本的野心,于二戰(zhàn)期間痛扁日本,讓日本永遠失去了成為真正“大日本帝國”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