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經典必讀:《金匱要略》知識點總結
          金匱要略知識點總結
          痙病:因過汗,誤下,導致營血津液不足,筋脈失養(yǎng)而致。
          剛痙: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無汗,小便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證屬風寒表實、筋脈失養(yǎng),治宜葛根湯溫散表邪、通達經隧。
          柔痙:太陽病,發(fā)熱,不惡寒,汗出,身體強,幾幾強,脈沉遲,證屬風寒表虛、津液不足,治宜栝蔞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兼以生津。
          濕病:感受外濕并兼風夾寒,侵犯肌表,流注關節(jié)所致。
          基本治法:發(fā)汗(微微發(fā)汗);利小便。
          ①頭中寒濕:證見身疼發(fā)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無病。宣泄寒濕藥物塞入鼻中治療(瓜蒂散)
          ②寒濕在表:除身體煩疼外,還有發(fā)熱,惡寒,無汗等表證。表證當從汗解,而濕邪又不宜過汗,宜用麻黃加術湯辛溫散寒,微汗祛濕
          ③風濕在表:證見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本證風濕有化熱傾向,宜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解表祛濕,輕清宣化
          ④風濕兼氣虛:本證除風濕身重等癥狀外,脈浮,汗出,惡風與太陽中風表虛證完全相同。宜用防已黃芪湯益氣固表化濕
          ⑤風濕兼表陽虛:證見身體煩疼,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宜用桂枝附子湯助解有以散風濕。服藥后倘若患者大便堅,小便自利,說明濕仍在表而不在里,可用白術附子湯通陽利水化濕;
          表濕表里陽虛:證見骨節(jié)煩疼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宜用甘草附子湯溫陽補中,散風除濕。
          暍?。喊l(fā)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芤遲。
          傷暑熱盛:汗出惡寒,身熱而渴,治宜白虎加人參湯清暑益氣生津。
          傷暑濕盛:身熱疼重,脈微弱,治宜一物瓜蒂湯行散暑濕。
          百合?。海ㄐ姆侮幪搩葻幔┒喟l(fā)于熱病之后,為心肺陰液被熱耗損,或余熱不盡所致;有些因情志不遂,日久郁結化火消爍陰液而成。
          病初(意欲飲食復不食,欲臥不得臥,欲行不能行,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脈微數)病屬心肺陰虛內熱,宜用百合地黃湯養(yǎng)心潤肺,益陰清熱。
          誤汗后用百合知母湯補虛清熱,養(yǎng)陰潤燥。
          誤下后用滑石代赭石湯養(yǎng)陰清熱,利水降逆。
          誤吐后用百合雞子湯養(yǎng)陰和中。
          變渴:用百合地黃湯內服配合百合湯湯外洗以清熱生津補液。
          口渴仍不解,用栝蔞牡蠣散清熱生津,滋陰潛陽。
          變發(fā)熱:用百合滑石散養(yǎng)陰潤肺,清熱利水。
          狐惑:濕熱化生蟲毒,腐蝕人體各部所致。
          侵蝕咽喉為惑,治宜清熱燥濕,用甘草瀉心湯;
          侵蝕下部二陰為狐病,治宜燥濕解毒,病在前陰用苦參湯外洗,病在肛門用雄黃熏洗;
          狐惑釀膿者,治宜清熱行血解毒,用赤小豆當歸散。
          陰陽毒:感染疫毒所致。
          ①陽毒:面赤斑狀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宜用升麻鱉甲湯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②陰毒:面色青,咽喉痛,身痛如被杖,宜用升麻鱉甲湯解毒散瘀,去雄黃,蜀椒以防損其陽氣。
          瘧病:感受瘧邪所致。病位在半表半里,歸屬少陽,弦為少陽的主脈,瘧病以弦脈為主脈。兼脈可見弦遲、弦數、弦緊、弦小緊、浮大等。
          瘧母:瘧病遷延日久,反復發(fā)作,正氣漸衰,瘧邪假血依痰,結成痞塊,居于脅下,而成瘧母。證屬虛實夾雜,用鱉甲煎丸消征散瘕、扶正祛邪。
          疸瘧:但熱不寒,少氣煩冤,手足熱,欲嘔,證屬邪熱熾盛,充斥內外,耗傷氣陰。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
          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疼煩,時嘔。證屬里熱熾盛,表有寒邪,治宜白虎加桂枝湯清里熱,解外寒。
          牝瘧:素體陽虛,復因瘧邪痰阻所致,發(fā)作時以寒多熱少為特征。治用蜀椒散祛痰通陽截瘧。
          中風主要脈證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甚則神志不清,脈微而數。病變較輕者,邪中于絡,則營氣不能暢行于肌表,而肌膚麻痹不仁;若病變較重者,邪中于經脈,以致氣血不能運行于肢體,則肢體沉重;若病邪深入于腑,濁氣蒙閉清竅,則昏不識人;心開竅于舌,諸臟皆與舌相連,邪入于臟則心竅閉阻,故不能言語,口吐涎。
          歷節(jié)?。?div style="height:15px;">
          ①病因病機:肝腎不足,水濕內侵;陰血不足,風邪外襲;氣虛濕盛,汗出當風;過食酸咸,內傷肝腎;胃有蘊熱,復感風濕。
          ②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贏。
          ③風濕歷節(jié):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瘦弱,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治以桂枝芍藥知母湯祛風除濕,溫經散寒,佐以滋陰清熱;
          寒濕歷節(jié):關節(jié)劇痛,痛處不移,不可屈伸。治當烏頭湯溫經散寒,除濕宣痹。
          血痹:
          ①內以衛(wèi)陽不足為主因,外為風邪誘發(fā),血行不暢。
          ②輕證:肢體局部麻木,脈象表現(xiàn)為微澀,寸口、關上小緊。可用針刺以導引陽氣,陽氣行則邪氣去。
          ③重證:證見寸口、關上脈微,尺中脈小緊,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 桂枝 芍藥 生姜 大棗)
          虛勞病:
          ①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②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脈芤微緊或極虛芤遲,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男子失精,女子夢交。虛勞失精證。桂枝湯加龍骨 牡蠣。
          ③小建中湯: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疼,手足煩疼,咽干口燥。虛勞里急證。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
          ④薯蕷丸:諸不足,風氣百疾。
          肺痿:
          ①發(fā)汗過多,或因嘔吐頻作,或因消渴小便頻數量多,或因大便燥結而使用了瀉下峻猛的藥物,攻下太過,反復損傷津液,致陰虛肺熱,肺氣痿弱,從而形成虛熱性肺痿;
          虛熱肺痿失治,久則陰損及陽,或素體陽虛,肺中寒冷,則形成虛寒性肺痿。
          ②寸口脈數,吐濁唾涎沫。
          ③虛熱肺痿:咳吐濁唾涎沫,上氣,咽喉不利,治宜麥門冬湯滋陰清熱,止火逆降肺氣;
          虛寒肺痿:頻吐涎沫,不咳不渴,小便數,遺尿,頭眩,治宜甘草干姜湯溫肺復氣,溫陽散寒。
          肺癰:
          ①外感風邪熱毒,肺生癰膿。
          ②表證期即肺癰初期,表現(xiàn)發(fā)熱惡寒,汗出,咳嗽,脈浮數等;
          成癰期也稱釀膿期,表現(xiàn)咳嗽喘滿,口干咽燥不渴,胸痛,咳吐稠痰或腥臭,時時振寒,脈象滑數等;
          潰膿期,表現(xiàn)咳吐大量膿血痰,形如米粥,腥臭異常等。
          ③邪實壅滯:證見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咳嗽上氣,喘不得臥,鼻塞清涕,不聞香臭,治宜葶藶大棗瀉肺湯開瀉肺氣,行水祛飲;
          血腐膿潰:證見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治宜桔梗湯排膿解毒。
          咳嗽上氣:
          ①寒飲郁肺: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宜用射干麻黃湯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②痰濁壅肺:咳嗽氣喘,時時吐濁,但坐不得臥,治宜皂莢湯滌痰除濁;
          ③飲熱迫肺:咳而上氣,其人喘,目如脫狀,治宜越婢加半夏湯宣肺泄熱,化飲降逆;
          ④寒飲夾熱:一為飲熱偏于上而近于表者,表現(xiàn)為咳嗽胸滿,煩燥脈浮,治宜厚樸麻黃湯散飲除熱,止咳平喘;一為飲結胸脅而偏于里,表現(xiàn)為咳嗽,胸脅引痛,脈沉,或身腫,或小便不利,治宜澤漆湯逐水消飲止咳。
          奔豚氣:
          ①情志異常,沖脈失調,沖氣上逆。
          ②氣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止。
          ③奔豚湯: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適用于肝氣郁結化熱,隨沖氣上逆所致的奔豚氣病。草 芎 半夏 黃芩 生葛 芍藥 生姜 甘李根白皮。
          胸痹:
          ①陽微陰弦:陽微是上焦陽氣不足,胸陽不振之象;陰弦是陰寒邪盛,痰飲內停之征。陽微陰弦并見,上焦陽虛,陰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②主證: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喘息咳唾,短氣,胸背痛,治宜栝蔞薤白白酒湯通陽宣痹;
          ③重證: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治宜栝蔞薤白半夏湯,通陽宣痹,消痰逐飲;
          ④虛實異治:偏于實者,多是陰寒痰濁偏盛。由于陰寒痰濁上乘,凝聚其間,其脈必以陰弦為著,且感心胸滿悶,膨膨然氣不得出等。祛邪為先,當通陽散結,降逆除滿,方用枳實薤白桂枝湯;
          偏于虛者,多是心胸陽氣大傷,由于陽氣虛餒,陰霾不散,蘊結心胸,其脈必以陽微為著,并覺倦怠少氣,甚則四肢厥冷,出冷汗等。當以扶正為急,治以補氣助陽,方用人參湯。
          ⑤輕證:胸中不痛,而以胸中氣塞,短氣為其臨床特點。
          飲邪偏盛者治宜宣肺化飲,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湯。
          氣滯偏重者,治宜行氣散結,方用橘枳姜湯。
          ⑥急證:胸痛痛等癥突然發(fā)作,且痛勢急劇,此因陰寒凝聚而不散,陽氣痹阻而不通,治當溫陽通痹止痛以緩急,用薏苡附子散。
          心痛:
          ①輕證:心中痞,心懸痛。寒飲上逆所致,治當溫陽化飲,下氣降逆,方用桂枝生姜枳實湯。
          ②重證: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即心胸部疼痛牽引到背,背部疼痛又牽引到心胸,形成心背互相牽引的疼痛癥狀。其痛勢急劇而無休止,甚者伴發(fā)四肢厥冷,冷汗出,面色白,舌淡胖紫暗苔白膩,脈沉緊甚至微細欲絕等陽氣衰微,陰寒極盛之危候。陰寒痼結之故,治療宜溫陽逐寒,止痛降逆。方用烏頭赤石脂丸。以蜜為丸緩之,且首次服小量,不知,稍加服,可謂慎之又慎。
          腹?jié)M:
          ①虛寒證:趺陽脈微弦,腹?jié)M,大便難,兩脅疼痛。跌陽脈主候脾胃,其脈微提示中陽不足,脾胃虛寒;脈弦說明下焦肝寒或腎寒之氣上逆于中焦,即所謂:此虛寒從下上也。由此形成土虛木賊,寒氣充斥中焦之勢。因氣機呆滯而腹?jié)M,升降失司而大便難,肝氣循經上沖而兩脅疼痛,惟其時如以土虛相對為甚者主要表現(xiàn)為腹?jié)M和便難,以木賊相對為甚者又主要表現(xiàn)為脅痛和便難。然總的病機無不緣由中下兩焦陽氣虧虛滋生內寒。
          ②實熱證腹?jié)M有虛實之分,其鑒別有多種方法,其中尤以腹診和脈診、舌診具有重要的價值。具體地說,一據腹診按壓疼痛與否而分其虛實,痛者多為水飲、宿食、燥屎、瘀血等有形之邪積滯于腸胃,屬實證,幾乎都拒按;不痛者多為陽虛兼無形之氣停滯于胃腸,屬虛證,幾乎都喜按。二是據脈診形態(tài)的陰陽屬性及重按有力與否而分其虛實,即浮、數、滑、洪、大而有力者,多為邪盛正未衰,屬實證;沉、遲、澀、細、微而無力者,多為正衰邪不甚,為虛證。三據舌診苔黃或白而分其虛實,苔黃者為有形或無形實邪化熱之象,屬實熱證;苔白者多數屬于虛寒證,但也不乏寒實證,屆時可結合脈診、腹診進行辨別
          ③表里俱寒證腹?jié)M而寸口脈弦,嗇嗇惡寒,脅下拘急而痛,此乃表里俱寒之本證。寸口脈主表,弦脈寒,揭示“其人嗇嗇惡寒”,乃因外感寒邪所致;又以弦為肝脈,主寒主痛,脅為肝之分野,表明其人“脅下拘急而痛”系因寒邪滯留肝經使然。 表里俱寒之腹?jié)M,而見發(fā)熱、清涕出、善嚏,蓋因外寒抑遏衛(wèi)陽而發(fā)熱,外寒犯肺不能布津而清涕出,正氣虛而不甚猶能驅寒外出而善嚏。此乃表寒相對為重,為腹?jié)M表里俱寒之輕證。表里俱寒之腹?jié)M,而見下利,欲嚏不能,蓋因寒邪人里而下利乃至洞泄,陽氣無力抗邪以致欲嚏不能。此乃里寒相對為重,為腹?jié)M表里俱寒之重證
          ④寒實證寒實之腹?jié)M,其脈象緊弦而數。這里的“數”并非是量詞,而是形容詞,主要形容其脈來勢迫擊有力,或緊而有力,或弦而迫急,并因其證為寒、為實,多兼陰陽兩類脈象。但不論脈為數(陽脈)弦(陰脈),抑或緊(陰脈)大(陽脈)而遲(陰脈)、大(陽脈)而緊(陰脈),皆主寒實內結,其中病位偏上者“必心下堅”,病位偏下者則臍腹痞滿
          ⑤邪盛正衰危重證本證萎黃,燥而不渴,胃中寒實,利不止,據證推斷尚應具有腹?jié)M脹痛、右關脈弦緊而六脈重按無力等。胃中寒實延久,勢必損傷脾胃陽氣,脾氣衰敗則膚色萎黃;陰盛陽微,即躁而不煩,此等證候邪實正衰,治療本已棘手,又見下利不止,則屬中陽敗絕,臟氣下脫,病情更為檢惡,預后不良。
          ⑥治則腹?jié)M不減拒按(按之疼痛),屬實熱,治用下法;腹?jié)M時減喜按(按之不痛),屬虛寒,治用溫法
          ⑦證治:
          實熱性腹?jié)M兼表證,治宜表里雙解,方用厚樸七物湯;兼少陽證,治宜攻里和表,方用大柴胡湯;脹甚于積證,治宜行氣除滿,方用厚樸三物湯;積脹俱重證,治宜蕩滌積滯,方用大承氣湯。
          虛寒性腹?jié)M寒飲逆滿證,治宜溫中化飲,方用附子粳米湯;寒飲腹痛證,治宜散寒化飲降逆,方用赤丸;脾虛寒盛證,治宜溫陽建中,方用大建中湯。
          寒實積滯腹?jié)M治宜溫下寒積,方用大黃附子湯,此方為溫下劑的祖方。
          寒疝
          ①脈證脈弦而緊,腹中拘急而痛,惡寒,不欲食。
          ②當歸生姜羊肉湯:主治血虛內寒之寒疝,癥見腹中痛,脅痛里急。由當歸三兩、生姜五兩、羊肉一斤組成。方中以當歸養(yǎng)血,生姜散寒,羊肉補虛生血,共奏養(yǎng)血散寒之效。
          宿食
          ①脈證脈緊如轉索無常,頭痛,有宿食。
          ②宿食在上宿食初停上脘,正氣猶能驅邪外出,其時多見有胸脘痞悶,溫溫欲吐,噯腐,脈緊等,當遵《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則,因勢利導,治用吐法,就近排除宿食之邪,方用瓜蒂散。
          ③宿食在下凡食停于下脘,脈象多見滑數,一般尚應具備口干苦,不思飲食,噯腐吞酸,脘腹脹滿或脹痛拒按,大便燥結或不爽,苔腐膩等,少數則可因脾胃升降紊亂或腸內熱結旁流而呈現(xiàn)下利不爽,且所下糞便多穢濁腥臭。食停于下,治宜下法,方用大承氣湯蕩滌宿食。
          五臟病
          ①肝著證見胸脅痞悶不舒,甚則脹痛、刺痛,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欲飲熱。蓋因肝經布脅絡胸,受邪則氣血郁滯,著而不行,故見胸脅痞悶不舒,甚則脹痛、刺痛,喜用叩擊、按揉、捶打等手段來振動胸部,使其舒展氣機,氣血運行。本病初起尚在氣分,得熱飲可使氣機通暢而證情暫緩,故常欲飲熱。病久由氣分深入血分,血瘀氣滯,則欲熱無益,治用旋覆花湯。行氣活血、通絡散結。
          ②脾約證見跌陽脈浮而澀,大便干結,小便頻數。跌陽脈以候脾胃之氣,若脈見浮而澀,浮是舉之有余,為陽脈,主胃熱氣盛;澀是按之滯澀而不流利,為陰脈,主脾之津液不足。胃強脾弱,則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腸道失潤致大便干結,脾受胃熱,精輸失司,使津液不行其常道,偏滲于膀胱則小便頻數,此即脾約證。治用麻子仁丸瀉熱潤燥,緩通大便。
          ③腎著證見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腹重如帶五千錢,口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本病多起于勞動汗出,濕衣貼附于身,日久陽氣痹阻,寒濕著于腰部,因腰為腎之外府,故名腎著之病。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腹重如帶五千錢,為寒濕留滯于腰部經絡肌肉之中、痹阻陽氣不行所致。其病位在身軀下部,雖屬下焦,但內臟當無病變,所以口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治法只需使經絡肌肉之寒去濕除,則腎著可愈。治用甘姜苓術湯散寒化濕。
          ④心傷表現(xiàn)為:勞倦即頭面赤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fā)熱,當臍跳,脈弦。本證心血損傷,故其人稍有勞倦即陽浮于上見頭面赤而下身沉重無力;心虛失養(yǎng),熱動于中,則心中痛而自煩、發(fā)熱;心氣虛于上,腎氣動于下,見當臍跳;心血不足,不能濡養(yǎng)經脈,其脈象也由圓潤滑利變?yōu)殚L直勁強之形。
          ⑤癲狂表現(xiàn)為:魂魄不寧,精神異常,其人畏懼,合目欲眠,夢遠行。人之神志于五臟所  藏有關,雖肝藏血主魂,胂主氣藏魄,血不足魂不安,氣虛少魄不寧,但總隸于心之主神明  而統(tǒng)領請臟,故氣血充足則神志安寧而明晰。血虛氣少,常致神志不寧,精神異常,出現(xiàn)邪  哭、畏懼、夢遠行等癥狀。
          積聚
          ①表現(xiàn)腹中有結塊,脹滿或疼痛。
          ②鑒別積、聚病都可以出現(xiàn)膻中結塊、脹滿或疼痛的癥狀,但兩者不同,積為臟病,結塊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處,多屬血分,病情較重,病程較長,治療較難;聚為腑病,聚散無常,聚時結塊,散則無形,走竄移動,痛無定處,時作時止.
          痰飲
          ①成因痰飲病的形成,與脾、肺、腎有關,尤其是與脾的關系密切。脾失健運,水飲內停;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腎陽不足,氣不化水,影響三焦水道的通利,均可導致痰飲病的發(fā)生??傊?,痰飲病的形成與人體水液代謝失常密切相關,多由肺脾腎氣化失常,三焦水道通調失職,影響體內水液的運化、敷布和排泄,水欽停留于不同部位而形成,尤其以脾氣虛不能為胃游溢精氣為其主要病機。
          ②辨證分類痰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篇題所指的痰飲屬于廣義,包括痰飲、懸飲、溢飲和支飲四飲在內,是痰飲病的總稱。而四飲之中的痰飲是屬于狹義痰飲。仲景對痰飲病的分類,是以病位、癥狀和飲邪流動之態(tài)勢為基礎,并涉及病因病機綜合考慮而分類命名的。
          痰飲,是水飲聚于胃腸,與脾關系密切。由于水飲的流動,與氣相擊,則腸間發(fā)出瀝瀝聲響。健康之人,運化正常,飲食入胃以后,變化精微,充養(yǎng)全身,故肌肉豐盛。今脾運不及,飲食不化精微,反停聚而成為痰飲,致肌肉不得充養(yǎng),所以形體消瘦。
          懸飲,是水飲流注于脅下,累及于肝肺。脅下為肝之居所,肝經支脈貫膈上注于肺,飲邪潴留于脅下,循經上逆射肺,致肝氣不升,肺氣不降,氣機逆亂則產生咳嗽并牽引脅下作痛。
          溢飲,是水飲阻于四肢肌表,責之于肺脾之臟。因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若脾陽不運,則水慎外溢四肢,滲溢肌膚之水飲,本可隨汗液面排泄,若肺失宣降,腠理開闔失職,當汗而不能汗,阻遏營衛(wèi)的運行贈致身體疼痛而重滯。
          支飲,是水飲停留于胸脯,影響于心肺。欽聚胸脯,凌心射肺,肺失宜降,心陽被遏則咳嗽氣逆,短氣不能平臥,須倚床呼吸;肺合皮毛,氣逆水亦逆,故兼見外形如腫。
          ③痰飲病治療原則:痰飲的治療原則是“當以溫藥和之”。飲為陰邪,遇寒則聚,遇陽則行,得溫則化。同時陰邪最易傷人陽氣,氣被傷則寒飲難于運行。反之,陽氣不虛,溫運正常,飲亦自除。所以,治療痰飲需借助于“溫藥”以振奮陽氣,開發(fā)腠理,通調水道。陽氣振奮,既可溫化飲邪,又可杜絕痰飲滋生之源。開發(fā)腠理,通調水道是疏通祛邪之道,使飲邪能從表從下分消而去?!昂椭笔侵笢厮幉豢商^,亦非燥之、補之。因專補礙邪,過燥傷正,而應以和為原則,寓調和人體陽氣,實為治本之法。
          ④辨證論治:
          如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的,用苓桂術甘湯通陽利水,這是溫藥的代表方劑;
          如水飲微而不甚,短氣,由于胃陽不振,不能化水的,用苓桂術甘湯培土制水;
          由于腎陽不足,水氣卜泛的,用腎氣丸溫腎化水;
          如水飲留而不去,其人自利,心下堅滿的,用甘遂半夏湯逐飲行水。
          如腸間有水,腹?jié)M口舌干燥的,用己椒藶黃刃泄?jié)M下水;
          如膈間有水,嘔吐眩悸,及心下有水,先渴后嘔的,均用小半夏加茯苓湯降逆利水;
          如臍下有水,吐涎沫而顛眩的,用五苓散導飲利水。
          如懸飲脅內引痛,咳家脈弦有水,及支飲家咳煩胸痛的,均用十棗湯攻下逐水。
          如溢飲飲從熱化,身體疼重,寒熱煩躁的,用大青龍湯發(fā)表清熱;
          溢飲飲從寒化,身體疼重,咳嗽喘滿的,用小青龍湯發(fā)表消飲。
          如膈間支飲,喘滿心下痞堅,面黑脈沉緊的,虛者用木防己湯補虛滌飲,實者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軟堅利水;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的,用澤瀉湯培土制水;
          支飲胸滿的,用厚樸大黃湯清熱泄?jié)M;
          嘔家支飲不渴的,用小半夏湯降逆滌飲;
          支飲不得息的,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決塑行水。
          對立飲變證的處理,如內飲外寒,咳逆倚息不得臥,經服小青龍湯后.一變而氣逆上沖的,用桂苓五味甘草揚泊其氣沖;如沖氣即低,再變反更咳滿的,則于前方去桂加干姜、細辛,治其咳滿;如咳滿即止,三變眩冒嘔吐的,則再加半夏,以去其水;如水去嘔止,四變身體俘腫的,則再加杏仁,以利肺氣;如兼胃熱上沖,五變面熱如醉的,則再加大黃,以清胃熱。以上變證的治療經過,相當于一篇完整的醫(yī)案,是理論結合實際的具體范例。
          消渴
          ①病機與脈證消渴病是以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小便頻多,久則身體消瘦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疾病。對于消渴的病因病機,主要認為系胃熱、腎虛及肺胃津傷所致。臨床根據其癥狀及病理變化,可分為上、中、下“三消”。上消脈證為“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中消脈證為“跌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下消脈證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②分類證治消渴可分為上消、中消、下消。
          上消肺,如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清  熱養(yǎng)陰,
          中消屬胃,系胃熱內盛,熱盛耗津,故以消谷善饑,大便堅硬為主癥;
          下消屬腎,如見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用腎氣丸助陽之弱以壯水,滋陰之虛以生氣,使腎氣  振奮,消渴即可解除。
          小便不利
          ①分類可分以下四種:膀胱氣化不行;上燥下寒水停;濕熱夾瘀,脾腎虧虛;水熱互  結傷陰。
          ②證治
          如屬膀胱氣化不利,證見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的,用五苓散發(fā)汗利水。此外,還有渴欲飲水,水人則吐的水逆證,亦用五苓散導水下行為治。
          如屬上燥下寒水停的小便不利,其人苦渴的,是由于腎陽虛,不能蒸化津液,津不上承,上焦反生燥熱,故其人口渴,飲水  不止。陽虛不化,水滯不行,故小便不利,治以栝樓瞿麥丸潤燥生津,溫陽利水。栝樓根潤燥生津而止渴;山藥甘淡益脾而制水;茯苓、瞿麥淡滲以利水;附于溫腎陽而化氣,使腎陽復而氣化有權,氣化行則水道利,津液上達,諸癥即平。本方的配伍特點是寒涼溫燥,攝滲補益相互作用,雖寒涼滋燥不傷陽氣,溫陽暖寒不損陰津,淡滲利水助陽救陰不傷津氣,諸藥相合攻補兼施,陰陽同調,各達病所。
          如屬水熱互結傷陰,證見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用豬苓湯滋陰潤燥,利水除熱。方中豬苓、茯苓入腎、膀胱二經,豬苓甘淡微苦,苦能下降直達少陰,甘淡能滲利水濕,茯苓淡滲利水,澤瀉宣泄腎濁,滑石甘寒而滑,善清下焦之邪熱而利小便,阿膠甘咸,滋陰潤燥。五藥合用,使水氣去,邪熱清,陰液復,諸癥自解。
          如為濕熱夾瘀,脾腎虧虛的小便不利,可用蒲灰散、滑石白色散、茯苓戎鹽湯分別治之。蒲灰散由蒲灰、滑石組成。具有涼血化瘀,泄熱利濕之功,所治小便不利,是由濕熱瘀結,膀胱氣化不行所致.臨床癥狀有小便不利'或短赤,或有血尿,溲時莖中艱澀疼痛如刺,少腹拘急,痛引臍中等。滑石白魚散由滑石、亂發(fā)、白魚三味組成??蓻鲅觯鍩崂麧?,用于熱性的小便不利兼有少腹脹滿之證,即后世所謂血淋。茯苓戎鹽湯由戎鹽、茯苓、白術三味組成。具有益腎清熱,健脾利濕之功,用于中焦脾虛濕盛,下焦腎虛有熱的小便不利。臨床癥狀可有溲時輕微刺痛,或尿后余瀝不盡,或少量血尿等。
          水氣病
          ①分類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四類
          ②風水起于外邪襲表犯肺,肺氣不宣,通調失職,以至于水濕泛濫于肌表,故病初有明顯的表證,如脈浮,惡風,骨節(jié)疼痛等。
          皮水與肺脾二臟相關,肺主表衛(wèi)而脾主四肢,若肺失通調,脾失健運,則水停肌膚而腫勢加重,證見肢體腫甚,按之沒指。不惡風提示無表證,可與風水相鑒別。腹如鼓而不滿,可見里濕壅聚未盛。當發(fā)其汗,為風水和皮水提出了具體治法,風水因風邪在表,發(fā)汗散邪可恢復肺之宜肅通調。皮水因水停肌膚,發(fā)汗可使水從肌表而出,亦屬因勢利導之舉。
          正水脈沉遲提示有腎陽不足,陽虛而水聚于內,上射于肺,可見腹?jié)M而喘。
          石水脈沉亦為陽虛而水停于里,又水寒凝結于下,見少腹硬滿如石,故名。水聚于下,未影響到上,故不喘。陽虛陰凝,水液不循常道,故正水、石水均可見身腫之癥。喘之有無,又是二者鑒別要點之一。
          黃汗病以汗出色黃如柏汁為主癥,因其初起有發(fā)熱、四肢頭面腫等,故有必要注意與風水相鑒別。黃汗病起于外受水濕,水濕留滯于肌膚,營衛(wèi)郁滯,故見脈沉遲,發(fā)熱而四肢頭面腫。
          ③發(fā)病機理
          (一)水氣病的發(fā)生與外邪有關:風邪襲表,表衛(wèi)受邪,肺失宣肅與通調,水溢肌膚,發(fā)為水腫。故篇中列有風水病證,強調了感受外邪以后,內臟機能紊亂所導致的水腫。另黃汗病證,由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人得之,水濕之邪侵于肌表,引起身腫。風與濕可以夾寒,也可以轉化為熱,故風寒、風熱、寒濕及濕熱之邪也常見。在治療上應多考慮用汗法宣散。
          (二)水氣病的發(fā)生與內傷有關:肺脾腎三臟陽氣受損,是水氣病發(fā)生的重要內在因素。篇中所謂五臟水可視為典型。后世醫(yī)家在此基礎上又有深入的闡述,可以互相參照聯(lián)系,以開啟思路。
          (三)水氣病的發(fā)生與血不利有關:氣病及血,水病及血,反過來,血病也可以及氣及水。如本篇中所提出的氣分、水分和血分。另外四水中的石水,陽虛陰凝,血脈瘀阻,水寒內聚,水濕外滯而見腹?jié)M身腫等,這也可視為“血不利則為水”的具體體現(xiàn)。④治法對于水氣病的治療,本篇提出了發(fā)汗、利小便和逐水三大治法,一般水氣病患者,若見  腰以下腫,因腰以下為陰,屬里,水濕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濕通過小便而排出。若見腰以上腫,因腰以上為陽,屬表,水濕之邪在表在上,故用發(fā)汗法,,使水濕通過汗液而散除。此為水氣病的治療常法,亦即《內經》所謂“開鬼門,潔凈府”治法的體現(xiàn)。如水腫病人,水氣上泛,  目下微腫有如臥蠶;水溢皮膚,面目鮮澤光亮;水氣不化,津液不生,其人消渴,小便不利;飲多溲少,水積腹腔,病水腹大;其脈沉絕,系因水腫嚴重,脈道被遏,并非真的脈絕,故可下之,此即《內經》所謂“去菀陳堇”的治法。
          ⑤證治:風水挾熱,由于水為熱迫,證見脈浮身腫不渴,汗出,外無大熱的,用越婢湯散水清熱;由于表實無汗的,用杏子湯宣肺發(fā)汗;
          由于衛(wèi)陽不固,證見脈浮身重,汗出惡風的,用防己黃芪湯固表除濕。
          皮水,由于陽虛不能行水,證見四肢腫,聶聶晌動的,用防己茯苓湯通陽散水;由于陽郁不能外達,證見身腫而冷的,用蒲灰散利水通陽。
          里水,即水之在皮里者,證見脈沉,身面腫,小便不利,其表實有熱的,用越婢加術湯解表清熱;其表實無熱的,用甘草麻黃湯解表泄水。又少陰腎水脈沉的,用麻黃附子湯溫陽散水。黃汗本證,而見身腫發(fā)熱,汗出口渴的,用芪芍桂酒湯行陽和陰;
          黃汗變證,而見身晌胸痛,腰下無汗,髖腰弛痛的,用桂枝加黃芪湯通陽散邪。氣分病,由于陽虛氣滯,證見手足逆冷,腹?jié)M,腸鳴,則用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溫經散寒,通陽行氣;由于水飲所作,證見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的,則用枳術湯攻堅消痞,健胃制水。
          ⑥水氣病的預后“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彼畾獠‘斠姵撩},現(xiàn)脈象突然大而無根,浮取有而重按無,此為元氣渙散,證實而脈虛,提示預后極差。
          黃疸病
          ①病因病機主要有濕熱發(fā)黃與寒濕發(fā)黃,還有火劫、燥結及女勞等各種不同病因的發(fā)黃。尤以濕熱發(fā)黃為多見。“脾色必黃,瘀熱以行”這句話是濕熱黃疸之關鍵。一是強詛濕熱黃疽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二是認為其發(fā)病與血分有關。寒濕黃疽的辨證關鍵在于“陽明病脈遲”,陽明燥熱,其脈當數,今反遲,則為寒濕可知,這顯然就是太陰(脾)虛寒之證。
          ②分類與主癥可分為谷疽、酒疸、女勞疽。
          谷疸與飲食有密切關系,由于脾胃濕熱熏蒸所致,主癥為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煩;但也有脾虛寒濕所致,癥見脈遲無力,納差,頭眩,小便不利,腹?jié)M或大便溏薄,神疲肢倦,苔白膩,色黃晦暗。
          酒疸由于長期飲酒過度,酒熱傷胃引起,主癥是心中懊惱或熱痛。
          女勞疸多為房勞傷腎所造成,具體癥狀是日晡發(fā)熱而反惡寒,膀胱急,小便自利,額上黑,足下熱,大便必黑,時溏。女勞疸、谷疽、酒疽日久不愈,血分瘀滯可變成黑疽,癥見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抓之不仁,脈浮弱,皮膚黑而微黃。
          ③證治:黃疸治療,無論是谷疸、酒疸,應首先分清濕勝、熱勝、濕熱俱盛等情況。如茵陳五苓散證,屬于濕勝的黃疸;大黃硝石湯、梔子大黃湯證,屬于熱勝的黃疸;茵陳蒿湯證,屬于濕熱俱勝的黃疸。至于脾虛寒濕所致黃疽,治宜溫中散寒化濕,書中未出方劑,當用理中、四逆等方加茵陳。女勞疽,有兼瘀與不兼瘀之分。硝石礬石散適用于前者,若不兼瘀者,后世多主張選用補腎方劑治療。如偏腎陰虛者,可用六味地黃丸,偏于腎陽虛者,可用八味腎氣丸。
          驚悸
          ①成因驚多因突然受外界刺激而起,驚者氣亂;悸多因心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所致。兩者病因與臨床表現(xiàn)有所不同,但?;ハ嘤绊?,如突然受驚可導致心悸,心悸亦常易受驚,故多驚悸并稱。
          ②證治在治療上,一般驚宜鎮(zhèn)驚安神,悸宜補虛定悸?;鹦爸滦年柌蛔?、神氣浮越的驚狂證,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中桂枝湯去芍藥之陰柔以助心陽,加龍骨、牡蠣固攝鎮(zhèn)驚,心陽既虛則痰濁易阻,用蜀漆滌痰逐邪以止驚狂。本方有通陽、鎮(zhèn)驚、安神之效,因其癥情緊急,且由火逆所致,故方名“救逆”。水飲凌心的心下悸證,用半夏麻黃丸以蠲飲通陽,降逆定悸。方中半夏蠲飲降逆,麻黃宣發(fā)陽氣,心陽得宜,飲邪得降,則悸動自寧,但陽氣不能過發(fā),凌心之水不易速消,故以丸劑小量,緩緩圖之。
          吐衄下血
          ①成因酒客咳者必致吐血,皆因極飲過度所致。吐血的原因很多,若平素嗜好飲酒的人,又患  咳嗽,??蓪е峦卵_@是因為飲酒過度,酒毒濕熱蘊郁,積于胃而熏于肺,肺失肅降,故  咳;進而灼傷血絡,則必致吐血。
          ②  脈證“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边@是衄血、下血和吐血的不同脈癥。病人面無血色是脫血的現(xiàn)象。無寒熱,是指沒有外感病的惡寒發(fā)熱癥狀。內傷出血者表現(xiàn)為吐、衄、下血等證候的不同。若病人脈見沉弦,沉以主里候腎,弦為肝脈,肝腎陰虛,陽氣亢逆,血隨氣涌,故知衄血;若脈見浮弱,按之而絕,則為虛陽外浮,陽不攝陰而血脫于下,故知下血;若脈浮弱,而癥見心煩咳逆,是為虛熱上擾熏灼心肺,故必吐血。
          亡血虛寒的脈象是:“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擊,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div style="height:15px;">
          寸口,包括寸、關、尺三部而言。脈弦如張弓弦,主陽氣減,故弦則為寒;脈大中空為芤,主陰血虛,故芤則為虛;虛寒相搏名為革,革脈弦大中空,如按鼓皮,為陰虛陽浮,外強中干之象,故婦人得之則半產漏下,男子得之則亡血。
          ③辨證:從春至夏衄者屬太陽,從秋至冬衄者,屬陽明。手足太陽、陽明四經皆循行于鼻,故鼻衄多屬太陽、陽明兩經的病。春夏陽氣生發(fā),表熱居多,故春夏衄血屬太陽;秋冬陽氣內藏,里熱居多,所以秋冬衄血,多屬陽明里熱。人體臟腑經絡之氣的變動與四時氣候有關,因此臨床上辨證施治應考慮到這種關系,但又不可拘泥,春夏衄血亦有屬陽明里熱證者,秋冬衄血亦有屬太陽表熱證者。
          ④論治吐血、衄血,有由中氣虛寒,不能攝血的,治以柏葉湯。取柏葉之清降,折其逆上之勢而又能收斂以止血;干姜、艾葉溫陽守中,使陽氣振奮而能攝血;馬通汁即馬糞加水過濾取其汁而成,性微溫,引血下行以止血,四味合用,共奏溫中止血之效。有由心火亢盛,迫血妄行的,治以瀉心湯清熱瀉火而止血。方中黃連長于瀉心火,黃芩瀉上焦之火,大黃苦寒降泄,三藥合用,直折其熱,使火降則血自止。
          便血有遠血、近血之分。
          先便后血,是指先見大便,后見便血,出血部位離肛門較遠,故稱為遠血。病由中焦脾氣虛寒,統(tǒng)攝無權而血滲于下所致。治宜黃土湯溫脾攝血。方中灶心土又名伏龍肝,溫中澀腸止血;白術、甘草健脾補中;制附子溫陽散寒,雖無止血作用;卻有助于中陽恢復而達到止血作用;干地黃、阿膠滋陰養(yǎng)血以止血;黃芩苦寒作為反佐,以防溫燥動血。藥味相協(xié),共奏溫中止血之功。
          先血后便,病在大腸直腸,腸內濕熱,傷及血脈,因而下血,其血呈鮮紅色;大腸直腸離肛門較近,故名近血,赤豆小當歸散中赤小豆解毒清熱,當歸和血止血。
          嘔吐
          ①成因與脈證嘔吐的成因較多,既有脾胃本身的疾患所致,亦有他病影響而成。如屬飲邪致嘔的。由于脾胃虛弱,健運失常,飲停于中,影響氣機升降,胃氣上逆,內停之飲亦隨之而出。若嘔吐而飲邪得去胃陽恢復,出現(xiàn)口渴,這種先嘔而后口渴者,為飲去陽復,病欲解之征。相反,先渴而后嘔,是因飲停于中,氣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而口渴,渴而多飲,中陽失運,飲不得化,更助水邪,蓄結心下而為飲,飲阻氣逆而嘔吐。這種先渴而因飲水助邪致嘔的,屬內停之飲所致。
          經常嘔吐的患者,津液耗傷,本應口渴,今嘔吐而口反不渴,此乃飲邪停留于心下,以致嘔吐頻作。
          ②治則與禁忌治療當分清標本緩急,寒熱虛實,以及病勢的發(fā)展,不可見嘔止嘔,故仲景提出“嘔家有癰膿,不可止嘔”、“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的原則,以示審證求因、治病求本、因勢利導的重要性。
          ③辨證論治嘔吐證治,分虛寒嘔吐、熱性嘔吐、水飲致嘔、寒熱相雜嘔吐四類;其治療虛寒嘔吐,
          由于陰寒上逆,證見嘔而胸滿,或干嘔、頭痛、吐涎沫的,用吳茱萸湯溫寒降逆;
          由于陽微陰盛,證見嘔而脈弱,小便復利,微熱厥逆的,用四逆湯回陽救逆;
          由于胃中虛冷,證見干嘔吐涎沫而不頭痛的,用半夏干姜散溫中散寒;
          由于胃陰受傷,證見胃反嘔吐,大便燥結的,用大半夏湯補虛潤燥。熱性嘔吐:
          由于胃熱上沖,證見食已即吐的,用大黃甘草湯瀉熱通便;
          由于邪在少陽,證見嘔而發(fā)熱的,用小柴胡湯和解表里。水飲嘔吐:
          由于飲停心下,證見嘔吐,谷不得下的,用小半夏湯滌飲止嘔;
          由于寒飲在胸,證見惡心欲嘔的,用生姜半夏湯散寒降逆;
          由于病在膈上,證見嘔吐而思水的,用豬苓散利水止渴;
          由于水飲不化,證見胃反吐后渴欲飲水的,用茯苓澤瀉湯利水通陽。
          又,由于寒熱相雜,證見嘔而腸鳴,心下痞滿的,用半夏瀉心湯降逆和中;
          由于胃腸不和,證見干嘔而利的,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清熱和胃。
          下利
          ① 治法“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是濕滯氣利的治法。由于脾虛不運,濕滯氣阻,蘊郁腸道,故見下利而兼矢氣。濕熱阻滯氣機,氣化失常,則腸鳴腹脹,小便不利。治當利其小便,以分利腸中濕熱之邪,使?jié)袢庑卸估灾?,即所謂利小便而實大便。利小便而治泄利,此即后世所謂“急開支河”之法。
          ② 治禁“下列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毕吕骞?,是脾腎之陽虛衰,不能腐熟水谷;由于陽虛于里,陰寒內盛,衛(wèi)陽之氣亦因之不足,故外見惡寒之癥??v有表邪未解,亦應急溫其里,不可輕用汗法攻表。若誤攻其表,必汗出而陽氣益虛,陰寒更盛,以致氣機不行,則腹部脹滿不舒,即《內經》所謂“臟寒生滿病”之意。這在臨床中是需要注意的。
          ③ 虛寒泄瀉:
          如表里兼病,證見下利腹脹滿,身疼痛的,先用四逆湯溫里,后用桂枝湯攻表;
          如陰盛格陽,里寒外熱,證見下利清谷,汗出厥冷的,用通脈四逆湯溫中回陽;
          如氣虛久利,證見氣體與黏液雜下的,用訶黎勒散溫澀固脫。
          實熱泄瀉:
          如中實有物,證見心下堅,脈滑的,用大承氣湯攻下實熱;
          如內有燥屎,證見譫語,熱結旁流的,用小承氣湯清下實熱。
          濕熱痢疾而見里急后重的,用白頭翁湯除濕清熱;
          虛寒久痢,而見便下膿血的,用桃花湯固脫止血。
          如利后虛煩,按之心下濡的,用梔子豉湯清熱除煩;
          如下利余熱瘡癰
          ① 初起的脈證多見脈象浮數,自覺惡寒的表證,但有局部固定的痛處,與外感的一身盡痛不同。所以,初起發(fā)癰可用脈診與局部體征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診斷。
          ② 辨膿法辨別癰腫的化膿與否,可用手按其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后世醫(yī)家,又從癰腫的軟硬、掐起、疼痛、顏色等各方面分別進行診察,這是在《金匱》的基礎上進一步的補充和發(fā)展。
          腸癰
          ① 主癥
          膿未成的,臨床表現(xiàn)為少腹腫痞,按之即痛,時時發(fā)熱汗出惡寒,脈多遲緊;
          膿已成的,臨床表現(xiàn)為腹皮急,按之濡軟,其身甲錯無熱,脈多洪數。
          ② 證治膿未成的可下! 膿已成的不可下!
          如未成膿或膿成初期屬急性里熱實證者,當用大黃牡丹湯,用大黃、芒硝以瀉熱通腑,逐瘀破結;丹皮、桃仁涼血化瘀;瓜子(冬瓜仁)排膿消癰,諸藥合用,有瀉熱通腑,化瘀排膿,消腫散結的作用。
          腸內有癰膿體虛邪戀者,當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排膿消腫,通陽散結,清熱解毒。方中薏苡仁排膿消腫,開壅利腸;輕用附子振奮陽氣,辛熱散結;佐以敗醬草解毒排膿,三味相伍排膿解毒,散結消腫。
          浸淫瘡
          ① 預后:從口起流向四肢者,為病邪外出,易治;從四肢流來人口者,為病邪內侵,難治。這也是疾病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浸淫瘡的病勢及預后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并提出黃連粉為主治方劑,臨床上亦很有實用價值。
          手指臂腫
          ① 是一種手指臂部關節(jié)腫脹,并作振顫,全身肌肉也發(fā)生抽動的病證。
          ② 是因風痰阻滯經絡所引起的。
          ③ 主癥以手指臂部腫脹抽動,或身體肌肉跳動作為主癥,可用藜蘆甘草湯涌吐風痰的方法治療。
          轉筋
          ① 包括手臂與小腿部肌肉痙攣掣痛,《脈經》將霍亂轉筋合為一篇,《巢源》列轉筋于霍亂病諸候;可知轉筋多見于霍亂。
          ② 是由濕濁化熱傷及筋脈所致的一種筋脈拘攣作痛的病證,以下肢為多見,甚則牽引小腹拘急疼痛:脈象強直而弦,用雞屎白散瀉濁去濕,舒緩筋脈。
          陰狐疝
          ① 概念與今之腹股溝疝相似。張子和《儒門事親》說:“狐疝者,其狀如瓦,臥者人小腹,行立則出小腹人囊中,狐晝則出穴而溺,夜則人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逼洳《嘤膳εe重,或跳躍叫號,以致腹內壓力增加,小腸自腹股溝脫出,平臥則從陰囊還納于腹內,勞動時又從腹內下墜于陰囊,因而或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沒無時。
          ② 一種陰囊偏大偏小,時上時下的病證,由寒凝足厥陰肝經所致,用辛溫通利,溫經散寒的蜘蛛散。
          蛔蟲病
          證治可分為以下二種情況:一是用毒藥殺蟲治療后,仍不得效,依然口  吐清涎,腹痛發(fā)作有時者,可用甘草粉蜜湯和胃緩痛;二是因腹痛劇烈致四肢逆冷,且靜而  時煩,反復發(fā)作,吐蛔,屬蛔厥證者,可用烏梅丸瀉肝清胃,溫臟安蛔,殺蟲扶正。
          婦人妊娠病
          ① 胎與征的鑒別及征病的治療妊娠與征病,每相疑似,應善為鑒別,其要點是:妊娠前三月經水正常,經斷以后不會漏下,六個月左右在小腹部有胎動;征病則斷經前三月已有不調,經斷后未及三月又漏下不,自覺“胎動”在臍上,征由瘀血而成,出現(xiàn)漏下不止的,宜以桂枝茯苓丸消瘀化征為治。方中桂枝、芍藥通調血脈,丹皮、桃仁活血化瘀,茯苓滲濕利水。
          惡阻
          ① 輕證證治證見妊娠口渴·(或嘔逆),不能食,無寒熱,乃經血養(yǎng)胎、陰陽失調所致,治宜桂枝湯調和陰陽、平沖降逆。
          ② 重證證治證見妊娠嘔吐不止,乃寒飲中阻;脾胃虛寒所致,治宜干姜人參半夏丸溫中散寒、化飲降逆。
          妊娠腹痛證治
          ① 陽虛陰盛證見懷娠六七月,其胎愈脹,腹痛惡寒,少腹如扇,治宜附子湯溫陽散寒、暖宮安胎。
          ② 肝脾不調證見妊娠腹中療痛,治宜當歸芍藥散養(yǎng)血調肝、健脾除濕。
          胞阻
          證見妊娠下血伴腹痛,乃沖任脈虛、陰血不能內守所致,治宜膠艾湯養(yǎng)血止血、固經安胎、調補沖任。
          1.妊娠小便難證見妊娠小便難,乃血虛熱郁所致,治宜當歸貝母苦參丸養(yǎng)血開郁、清熱除濕。
          2.妊娠水腫證見妊娠水腫,乃氣化受阻、水氣內停所致,治宜葵子茯苓散利水通陽。
          3.胎動不安
          ① 肝血不足,脾運失健,釀濕蘊熱,或脾胃素虛,寒濕內生,使胞胎失養(yǎng)而導致胎動不安。
          ② 治法血虛濕熱者,治宜養(yǎng)血健脾、清熱除濕,方用當歸散;脾虛寒濕者,治宜溫中除濕、健脾安胎,方用白術散。
          產后三病
          ① 形成原因新產婦人,有三種常見的病癥,一是以項背強直為主癥的痙病,二是郁悶昏冒的郁冒,三是大便困難。其發(fā)生的原因,都是由于亡血、多汗所致。血虛則筋脈失養(yǎng),汗多則風邪易人,故令病痙;亡血復汗,血虧陰虛,陽氣偏盛,復感外寒,邪不外達,孤陽上逆,故令郁冒;血與汗皆屑陰液,陰液內傷,則胃腸枯燥,故大便困難。
          ② 產后病痙但產后病痙,與前(痙濕喝篇)的痙病,見癥雖同,病因各異,在治療上,除參照痙病的一般治則外,還須照顧產后血虛的特點,以養(yǎng)陰鎮(zhèn)痙為主。
          ③ 產后郁冒與后世所說的產后血暈不同;產后血暈,有因去血過多而致者屬氣脫,其證多眼合口開,手撒肢冷,六脈微細或虛浮;有因惡露不下而致者,屬血逆,其證多胸腹脹痛,氣粗,兩手握拳,牙關緊閉;.兩證一虛一宰,.必須分辨清楚。本篇所論的郁冒,是因產后血虛所致;其證郁悶昏胄,但頭汗出。其治療:如大便堅,嘔不能食的,用小柴胡湯和解表里;如郁冒已解,嘔止能食,但大便堅,過七八日更發(fā)熱的,用大承氣湯攻下實熱。
          ④ 產后大便難 一般可用脾約丸,或外用諸導法,潤腸通便為治。
          產后腹痛產
          后腹痛的原因很多,本篇所論,分血虛氣寒、氣滯血凝、瘀血內結、陽明胃實四者。在治法上,由于血虛氣寒,證見腹中拘急作痛的,用當歸生姜羊肉湯補血溫寒;由于氣滯血凝,證見煩滿腹痛不得臥的,用枳實芍藥散理氣和血;由于瘀血內結,證見少腹堅痛的,用下瘀血湯逐瘀止痛;由于陽明胃實,證見不大便,發(fā)熱煩躁譫語的,用大承氣湯攻下實熱。
          產后中風
          ① 產后太陽中風證見頭痛惡寒,時時發(fā)熱,汗出干嘔,心下悶,乃產后正虛、風邪外襲、正氣不能驅邪外出所致,治宜陽旦湯解肌發(fā)汗。
          ② 產后陽虛中風證見發(fā)熱面赤,頭痛氣喘,乃產后氣血大虛、衛(wèi)外不固、復感外邪所致,,治宜竹葉湯扶陽祛風。
          產后虛煩證 證見心煩嘔逆,乃氣血不足、虛熱內生所致,治宜竹皮大丸安中益氣。
          婦人熱入血室
          ① 而見往來寒熱、發(fā)作有時如瘧狀,乃邪熱與經血互結所致,治宜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兼散血室之結,使邪從少陽轉樞而出;
          ② 婦人熱人血室,而見表證已罷,但有脈遲、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等證,乃邪熱乘虛陷入血室,結為瘀熱,治宜取肝之募穴期門瀉其瘀熱。
          ③ 婦人熱人血室,而出現(xiàn)下血、譫語、但頭汗出等,乃里熱熏蒸、迫血妄行所致,治療仍當刺期門以瀉其熱。
          梅核氣
          ①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俗名梅核氣;此證多由七情郁結,痰氣阻滯咽中所致。
          ② 治療 半夏厚樸湯解郁化痰,順氣降逆。方中半夏、厚樸、生姜辛以散結,苦以降逆;輔以茯蘆利飲化痰;佐以蘇葉芳香宣氣解郁,合而用之使氣順痰消,則咽中炙臠感可以消除。
          臟躁
          ① 因臟陰不足,虛熱躁擾所致。
          ② 精神失常,悲傷欲哭,或周身不適,頻頻欠伸,像如神靈作所。③用甘麥大棗湯補益心脾,寧心安神。方中小麥養(yǎng)心安神,甘草、大棗甘潤調中而緩急。
          月經病:
          溫經湯
          ① 主治婦人沖任虛寒夾有瘀血而致的崩漏下血病證。
          ② 溫經湯中吳茱萸、桂枝、生姜溫經散寒,通利血脈;阿膠、當歸、川芎、芍藥、丹皮活血祛瘀,養(yǎng)血調經;麥冬養(yǎng)陰潤燥而清虛熱;人參、甘草、半夏補中益氣,降逆和胃。諸藥共奏溫補沖任,養(yǎng)血祛瘀,扶正祛邪之功,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虛熱消而諸癥除。
          抵當湯:
          ① 為攻下瘀血的峻劑,若非經閉不利,少腹硬滿作痛,小便利,大便黑,形氣俱實者,斷不可投,醫(yī)者審之。② 抵當湯中水蛭、虻蟲破瘀攻堅,桃仁、大黃活血通經,共奏攻瘀破血通經之效。
          婦人帶下
          ① 濕熱帶下證見經水閉不利,下白物,乃瘀血內阻、久積而化濕熱所致,治宜外用礬石丸清熱燥濕,內服消瘀通經之劑。
          ② 寒濕帶下證見陰中冷,下白物,治宜外用蛇床子散苦溫燥濕、殺蟲止癢。
          轉胞
          證見婦人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反倚息不得溺,乃腎氣不舉、膀胱氣化不行所致,治宜腎氣丸振奮腎氣、通利小便。
          陰瘡證見少陰脈滑而數,陰中生瘡,陰中蝕瘡爛,乃濕熱下注、侵蝕前陰所致,治宜外用狼牙湯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yī)治病要訣
          <<金匱要略>>治法類疏(轉自民間中醫(yī))
          《金匱要略》治法類疏(下)
          (拼音X)第十二篇
          中醫(yī)經典——溫病“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自解與分享
          肺脹(慢阻肺 肺心病 肺氣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