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性子直的朋友,都有這樣的困擾,明明自己并沒有什么惡意,可很多時候一開口就會得罪人。
有的時候,自己明明對對方坦誠以待,但沒聊幾句,自己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就已經得罪了對方。最后搞得自己在職場上小心翼翼,不敢多說話。但還是經常會因為不小心說了句「實話」,導致別人記恨在心。
性子直的人,難道就沒有什么辦法能夠痛痛快快的說真話嗎?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說,職場上「性子直」絕對不是什么缺點,也并非你在人際交往中真正的障礙。
人際關系中,以真心不一定能夠換來真心。但是,以虛偽一定只能換來虛偽。
其實,直性子反而是人際交往中最容易成功的一種性格。因為你的性格足夠坦率,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對方反而更容易對你放下戒心,打開心扉。相比較兩個“厚黑學”在那飆演技,顯然直率爽朗的性格才能容易收獲他人的真心以待。
其實,只要仔細分析一下你就會發(fā)現(xiàn),真正導致你得罪人的并非你的性格,而只是你欠缺一點點說話的技巧而已。
下面我們就結合幾個具體的場景,進行說明。
1.說話時,要分清主觀與客觀
很多時候,我們說話得罪人,并不是因為我們說的話中包含了哪些惡意,而是因為我們企圖把自己的主觀觀點包裝成客觀事實,然后企圖強加給對方。
這樣說有些繞,我給你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我們常說,互聯(lián)網上存在三大不能聊,分別是“中醫(yī)”、“狗肉”、“轉基因”。只要涉及到這三個話題,必然會引發(fā)無數(shù)爭論,而且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不歡而散。
事實上,在辦公室里如果聊起了這個話題,往往也會引發(fā)出無數(shù)的麻煩。比如,在我身邊就曾經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情:
有一天,我有一個同事A在辦公室里,隨口說了一句“我最近不太舒服,晚上總是睡不好覺,還特別容易生病。”
然后,同事B就湊過來對他說:“你這是身體有些虛,我認識一個中醫(yī)特別厲害!我把你微信發(fā)給他,讓他給你開副藥調理調理!”
這時候,同事A就說到:“謝謝啊,不過還是算了吧!中醫(yī)這玩意也能信?”
這下可好,就一句話點炸了同事B的火藥桶,倆人立馬在辦公室里抬起杠來。
A說:中醫(yī)不科學,根本沒有證據(jù)能治病。
B說:老祖宗用中醫(yī)治了幾千年的病了,你一句話就能說沒用?
A說:中醫(yī)治病無法通過大規(guī)模隨機雙盲測試。
B說:我家的親戚就是西醫(yī)治不了,最后喝中藥治好的!
……
總之就是網上天天吵吵的那一套。倆人吵了整整一個小時,最后搞得不歡而散,后面幾天見了面都不帶打招呼的
在這里,我們不去討論中醫(yī)到底怎樣,但是在他們的對話過程中,其實引發(fā)爭論的,就是A的一句話,這句話就是“中醫(yī)這玩意能信嗎?”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把這句話稍微換一換,換成“謝謝,不過還是算了吧,因為我對中醫(yī)實在是不太感冒?!?/p>
兩句話的意思其實差不多,但是如果用第二種說法,顯然同事B的情緒就不會那么激動,可能也就是笑一笑,不再跟他爭論罷了。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其實就是在于同事A說話時,錯把自己的「主觀」看法包裝成了一個對方必須接受的「事實」。
其實,中醫(yī)到底有用沒用,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個判斷。這原本與他人無關。你覺得有用,你就去看。你覺得沒用,你就敬而遠之。
兩邊原本是相安無事的,但是A的那一句“中醫(yī)這玩意能信嗎?”其實包含的意思就是質疑對方“你怎么能信中醫(yī)呢?”
當一個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世界觀被人侵犯時,那他自然就要奮起反擊。所以說,所謂的三大不能聊,與其說爭的是真理,不如說,是在捍衛(wèi)自己的世界觀。
因此,避免說話得罪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明確哪些觀點是「我的個人觀點」,以避免侵犯到他人的價值觀。
比如,一個人如果不喜歡吃臭豆腐,他可以這樣對別人講“哎呀,我實在是接受不了臭豆腐那個味道?!?/p>
這么說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因為這只是他的個人好惡。
但是,如果這個人偏偏要這么說:“我勒個去,臭豆腐這玩意是人吃的東西嗎?”
我想,很多湖南朋友就已經準備去教他做人了……因為,合著你那話里的意思是:吃臭豆腐的,都不是人?
其實,解決這樣的問題非常簡單,當你闡述一個觀點時,不妨試著在說話前加上「我個人感覺」這五個字,明確說明,后面說的內容都是從我自身出發(fā)的。
這樣,即使是對方跟你的觀點不盡相同,但也不會因此感到冒犯,更不會懷恨在心。
2.不要放大自己說話時的背景
還是舉一個小例子,午休時間,大家都在辦公室里睡覺,但是偏偏有一個同事A在那邊噼里啪啦的敲鍵盤。
這時候同事B就不太高興了,對著A嘟囔了一句“大家都在休息呢,你別鬧那么大動靜,吵到大家休息了!”
這時候A的火氣也立馬上來了,直接頂了一句“怎么就你事多?”
好,這下倆人利馬開撕,一屋子人誰也別睡了……
在這場對話中,雖然A的行為有點理虧,但爭吵起來的主要責任還是B的身上,因為他的一句話中,至少犯了兩個錯誤。
首先,他沒有權利命令B去做什么。雖然是午休時間,但是誰也沒規(guī)定午休時不能打鍵盤吧?況且,A在午休時間還噼里啪啦的,沒準是有什么對他來說很重要的事情呢?
第二點問題則在于,B在說話時,為了增加自己言語的分量,無意間放大了自己說話時的背景。
注意,他說話時用的「大家」這個詞,但事實上,B的觀點真能代表辦公室里的所有人么?顯然并非如此。而在A看來,這種被放大的背景,無疑就是赤裸裸的威脅。
其實,在當時的場景中,B完全可以這么說“抱歉,您能不能稍微小一點聲音?因為鍵盤聲音太大,導致我很難午休?!?/p>
這么說,對方不會感覺自己遭到了冒犯,更不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威脅,所以自然也不會當場炸毛。即使真的還必須敲擊鍵盤, 想必也會更加注意一些。
事實上,我們在職場上,經常不自覺的去放大自己話語的背景。明明只是自己的意見,偏偏要說大家都這么覺得。
明明只是我看你不太順眼,但就是要說公司規(guī)定你不能這么做。
這么做,其實是我們下意識的希望規(guī)避責任,并增加自己語言的力量。但實際上,這只會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讓對方失去了溝通對象。
當我對一個人說:“我對你有意見?!睍r,這個人毫無疑問直接跟我溝通就夠了。
但是,我跟他說:“大家都覺得你做得不對。”這個時候,相當于告訴他,他要溝通的對象是“大家”,但“大家”是誰?根本不存在嘛……
這種行為其實就是自己堵上了對方的溝通渠道,那對方的情緒與想法無處宣泄,就只能爆發(fā)成憤怒了。
更何況,在對方的眼中,你何德何能,能夠代表“大家”或者“公司”的意見?這不就是拿“大家”來威脅我嘛……
所以,職場溝通中,千萬不要把“你”的觀點,說成是“大家”的觀點。因為所有人都不傻,你這么做,只會讓對方感到不信任與反感,當雙方失去了信任基礎時,溝通無從說起了。
3.。有一個詞則需要你極力避免,那就是「你應該」。
沒有人喜歡被別人指手畫腳,但每個人又天然有配合別人的習慣。
很多時候,“說話直”得罪人并不是因為我們說了什么內容,而是因為我們說話時站錯了位置。
所以,對于那些說話比較直的朋友,本篇文章的精髓其實就在三個詞,兩個詞需要你進行牢記,他們分別是:「我認為」以及「我希望」。還有一個詞則需要你極力避免,那就是「你應該」。
牢記這三個詞,說話前多想一步,我相信您肯快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說真話,也可以暢快淋漓,說話直,也能把話說的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