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瑤
有時候,我們一味地指責孩子不懂事,卻從未反思過,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1
在《爸爸去哪兒》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爸爸們通過謙讓雞蛋的游戲來告訴小朋友們什么是長幼有序。
面對這個游戲,在場的小朋友們卻紛紛直勾勾地看著香噴噴的雞蛋,似懂非懂,顯然美味的雞蛋比游戲更誘人。
興許對于大人而言,小小的雞蛋是平時見慣的小東西,讓給別人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跟爸爸們相反的是,小朋友直接將自己的喜愛之心表現(xiàn)在臉上,口水都差點流下來了,“我想吃,我還沒有吃夠?!?/span>
“好香~”
“……”
在六位小朋友中,小小春和嗯哼是最明顯的。
小小春三番兩次靠近雞蛋,想吃的念頭都可以透過屏幕感受到。
但是面對雞蛋香噴噴的誘惑,小小春一次遞給了旁邊的小朋友,還有一次遞給了自己的爸爸。直到陳小春說了那句,“你吃,你想吃是不是,我知道你想吃,吃……”
猶豫過后的小小春,這才小跑回自己的位置,心滿意足地吃起雞蛋來。
不過,陳小春這時候的臉色有些難看,興許是因為自己的兒子吃了第一口的雞蛋吧。
直到嗯哼表示也想要吃雞蛋,小小春分了一塊給他,陳小春的臉色才稍稍緩和了許多。
想必,此刻陳小春的心里肯定在想,說好的孔融讓梨,身為大哥的小小春卻因為自己的喜愛,將原本應該讓給弟弟妹妹的雞蛋給吃了,實在是有些不懂事。
看到這里,我不禁有些納悶了。
大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喜歡自相矛盾,明明是他們點頭同意小孩子吃的,卻對自家小孩沒有按照套路走而生氣。
那么對于小朋友來說,自己喜歡的東西,到底是應該讓呢?還是不讓?
如果將自己喜歡的東西拱手相讓,那么興許會得到叔叔阿姨一句真懂事,但是卻意味著失去自己喜歡的東西了。因為大多數(shù)的玩具都是有借不還,有可能會被其他小朋友弄得面目全非,實在心疼。
如果不讓,東西是保住了沒錯,但是不懂事、沒禮貌的形容詞就會落在自己頭上了,還會惹爸媽生氣。
看來讓和不讓,都是一件頭疼的事情。
2
豆豆媽是一個小氣的人,這是周邊的家長們對她的評價。
可不就是小氣嗎?
小朋友到她家里玩,看到喜歡的玩具想要借回家?guī)滋?,豆豆媽都先詢問豆豆?/span>
如果豆豆同意了,那么還好說。
如果不同意,豆豆媽就把玩具店的名字或者網(wǎng)店的鏈接直接發(fā)過來,讓他們自己買去,一點商量的余地都沒有。
即便是別人家的孩子又哭又鬧,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時候,豆豆媽也沒有絲毫松口的表現(xiàn)。
碰了很多次釘子,家長們漸漸有了心得,知道說再多也沒用,便也不去要求豆豆媽了。
不過,私底下家長們都會嘀咕,“有這么小氣的家長,小孩子長大了都不知道會成什么德行?!?/span>
可偏偏,大家的如意算盤都打空了。
面對其他小朋友稀奇的玩具,豆豆如果喜歡的話,那么都會先詢問一下小朋友,他可不可以借回去玩幾天。
如果小朋友不同意的話,那么豆豆雖然會有些可惜,但卻很少出現(xiàn)大哭大鬧,非要不可的情況。
甚至有時候還會拿自己的寶貝出來跟其他小朋友交換,如愿地獲得心儀的玩具。
3
像豆豆媽這樣“溺愛”孩子的人并不多,涉及孩子的事情,她都會花時間去認真詢問他們的意見,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
而大多數(shù)的家長則認為小孩子知道什么?
家長們從小教導孩子學會分享、長幼有序等優(yōu)良的品德,成為人人稱贊的好孩子。
卻從未告訴孩子,這樣做的理由是什么。也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無視孩子內(nèi)心的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經(jīng)??吹阶隹偷男∨笥褌冇挚抻拄[,非要心儀的玩具不可,那么身為好客主人翁的你便會無視自家小孩的心情,擅自主張將玩具許給別的小孩子。
導致最后別人家的小孩高興了,自家的小孩兩眼淚汪汪,可憐兮兮的。甚至一頓打罵,也是常有的事情。
久而久之,小孩子對父母便有了隔閡,要鬧許多的別扭才能恢復正常,家長卻還蒙在鼓里,不懂自家孩子為何喜怒無常。
媽媽,這是我的,為什么要分給別人呢?
其實,大多數(shù)孩子在乎的并不是玩具本身,而是家長在這場如果你也想要,那么請用理由說服我,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