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精英說》(ID:elitestalk),
轉(zhuǎn)載已獲得授權(quán)。
前不久,上海一個5歲男孩的個人簡歷
霸占了好幾天的熱點話題
這份簡歷長達15頁
囊括了成績、興趣、獎項乃至讀過的英文書
表現(xiàn)之優(yōu)異,愛好之廣泛,發(fā)展之全面
給了眾多網(wǎng)友一記暴擊
“我這輩子怕是都比不過這個孩子了”
簡歷中這個孩子所閱讀的英文書目目錄長達5頁
事實上,這份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簡歷
只不過是一個學生升入名校的“敲門磚”之一
隨著一線城市名校入學競爭的白熱化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信奉“不要輸在起跑線”
孩童之間的“軍備競爭”也在不斷提前
香港TVB五集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就當家長們?yōu)橄乱淮谋绕炊鴳n心忡忡時
TVB一部名為 《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
就這樣輕而易舉地闖入了人們的視野
原來,在祖國東南隅的香港特區(qū)
也有一群被壓力裹挾著前進的家長與孩子
相比之下,內(nèi)陸父母的焦慮與糾結(jié)
也許還只是“小巫見大巫”而已
“我要讓女兒贏在子宮里”
“在香港如果你不做兩件事,會活得很瀟灑。一,不要買房;二,不要生孩子。”
紀錄片伊始,37歲的白領(lǐng)媽媽Sharoni對鏡頭這樣說道,神情舉止之間,是滿滿的誠懇。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聽上去似乎有點夸張,但在升學競爭愈演愈烈的香港,這番話可謂過來人的“血淚教訓”。
鏡頭一轉(zhuǎn),孕婦Irene正在做產(chǎn)檢。她今年27歲,有一個1歲半的兒子,如今還懷著二胎。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醫(yī)療儀器的屏幕上,胎兒的四肢毛發(fā)都依稀可見,這次Irene懷的是個女孩。見到尚未謀面的孩子,Irene在興奮之余,卻在信誓旦旦地盤算——“我要讓她贏在子宮里”!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贏在子宮里”,這話聽上去沒頭沒腦,卻是Irene在大兒子“入學失敗”后的肺腑之言。
原來,Irene在大兒子出生后一度非常“佛系”。她和老公秉持著“快樂童年”原則,放任兒子自由玩耍,直到被心儀幼兒園發(fā)了拒信。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帶著兒子去幼兒園面試時她才驚覺,原來想要進入一間好的幼兒園,早早就需要帶著孩子上“輔導班”。兒子的競爭者要么語言能力強,要么反應快、思維敏捷,要么動手能力突出。
這一切并非憑空得來,而是仰賴于孩子半歲時就帶著他們上這個班那個班的“虎爸虎媽”。
對此Irene只能哀嘆:“我落后了一大截?!?/p>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有了兒子的“前車之鑒”,懷著女兒的Irene,當然不可能讓歷史“悲劇”重演。因此這次她鉚足了勁,發(fā)誓要讓女兒“贏在子宮里”。
一個又一個艷陽天,挺著大肚子的Irene卻將家附近五六十間幼兒園跑了個遍。她一家一家敲門,與老師對話,仔細研究入學條件。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幾番折騰下來,回到家中小憩的她也沒閑著,而是對著大肚子讀起了ABC,希望女兒每日受到熏陶,出生后能盡快熟練地掌握英語。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為了順利升入精英幼兒園而準備的各類輔導班,Irene也去詳細打聽過并做好了規(guī)劃。看著忙前忙后的老婆,Irene的老公不由得有些無奈:“孩子這么小就上學,很可憐…”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可下一秒,Irene一句話就把老公懟得啞口無言:“沒學校要你,豈不是更可憐?!”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希冀,已經(jīng)深深植根于Irene的心底。她與所有為孩子的未來感到擔憂的媽媽一樣,不愿孩子在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落后于他人,甚至連在懷孕時間上都要搶先一步。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Irene所熟識的媽媽圈里流傳著這樣一句金句——“贏在射精前”。原來,某些拔尖的名校只收一月出生的寶寶,因此想要成功入學,父母就不得不在孩子出生的時間上“下功夫”。
從“贏在射精前”到“贏在子宮里”,不知從何時開始,家長們陷入了一個盲目追趕的怪圈,沒有人敢停下,沒有人敢松懈。而這一切的瘋狂也在無形中化作大山,成為孩童肩上的重擔。
連成年人都搞不定的小學與幼兒園
在傳統(tǒng)觀念中,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應該剛好是一個孩子最天真爛漫的時候。除了學習,有大把時間可以自由玩耍,享受童年歡樂。
然而,在2008-2016年的八年時間里,有調(diào)查卻顯示香港兒童的“幸福感”下降了兩成。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在物質(zhì)選擇更豐富、生活條件更好的情況下,到底是什么讓香港孩子越來越不開心?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紀錄片中也有所揭示。
在鏡頭之下,兩位已經(jīng)結(jié)婚生子的藝人——陸永與呂慧儀,分別受邀體驗了一天幼兒園與小學的生活。體驗結(jié)束,兩個人都累到不行,在震撼之余,只有對孩子們深深的同情。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30歲的陸永,是兩個快上小學孩子的父親。這次他當了一回二年級“插班生”,在一位“虎爸”的帶領(lǐng)下,領(lǐng)略了一把小學生的日常。
出發(fā)前,“虎爸”真正的兒子、小學三年級的Jackson對陸永進行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善意”提醒:“現(xiàn)在當小朋友可不容易?!?/strong>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別看Jackson個頭不高,講的話還挺有道理。事實證明,現(xiàn)在的小朋友不僅“多才多藝”到遠勝于成年人,過得也比成年人累很多。
陸永“插班”的是一間排名不錯的小學,尤其強調(diào)兩文三語的學習。無論課上還是課間,大家都會自覺地說英文或普通話,語言能力跟不上的陸永一旦講廣東話,還會被同學們“奚落”。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超強的語言能力,只不過是小學生的優(yōu)勢之一而已。讓陸永沒想到的是,小學二年級的課堂上,竟然出現(xiàn)了中學物理才會有的電路板,而他的同學們,竟然能輕松地將它“玩轉(zhuǎn)”。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午休時大家也沒閑著,而是繼續(xù)學習數(shù)理化與編程。大專畢業(yè)的陸永信心滿滿地試著解答了一下孩子們的題目,結(jié)果又以慘敗收尾。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相比較而言,在得知同學們同時還在學習樂理、日文等科目時,他已經(jīng)不那么驚訝了。
“太厲害了,我要是當代的小學生,估計就完蛋了…” 放學后的陸永仍舊心有余悸,可他無法預料的是,這才僅僅是個開始。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下午兩點半,守在校門接陸永放學的“虎爸”笑瞇瞇地攔住了他,準備帶他去上興趣班。
有調(diào)查顯示,香港兒童平均每周要上3.5個興趣班,最多的竟高達11個!而在陸永放學后,“虎爸”則為他精挑細選了4個興趣班——升學面試、體能訓練、禮儀課與薩克斯。
而這些,都是為了升入名校而做的預備。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由于課程之間銜接的時間無比緊湊,“虎爸”全程都在帶著陸永狂奔。趕完一場再趕下一場,忙碌到連喝口水的功夫都沒有。
晚上九點半,身心俱疲的陸永終于到家。他癱倒在沙發(fā)上,累得連話都說不清楚。
節(jié)目開始前,他真的沒想過如今當一個小學生會這么累。孩子們的確很厲害,多才多藝,無所不知,可每天這樣趕來趕去,學這學那,再也沒有片刻自由玩耍的歡樂。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和體驗一日小學生活的陸永相比,化身為幼兒園小朋友的呂慧儀也并未好到哪里去。
節(jié)目組也為她找了一位“虎媽”,而“虎媽”真正的女兒、幼兒園在讀的小朋友也奶聲奶氣地告訴她:“今天,你就好好享受一下吧…”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很快,呂慧儀就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
上學路上,呂慧儀一邊吃早餐,一邊就被“媽媽”要求讀英文。“虎媽”善于抓住一切能夠?qū)W習的機會,母女間的對話永遠是在討論生詞。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呂慧儀所就讀的幼兒園,倒是沒有出現(xiàn)電路板這種“超綱”的東西,但還是有一點讓呂慧儀大跌眼鏡——原來,她一天需要讀兩間幼兒園!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對此,呂慧儀的“虎媽”解釋道,本來每位香港兒童即可免費入讀政府支持的公立園,但為了更好地鍛煉英文能力,父母們還傾向于為孩子多報一個私立園,這樣一來,“同時入讀兩間幼兒園”,也就沒什么可大驚小怪的了。
在兩間幼兒園都放學之后,還有編程班、游泳課與舞蹈課在等待著她。呂慧儀本來覺得,幼兒園小孩起碼有機會可以去公園玩玩,結(jié)果上完一間又一間幼兒園、一個又一個興趣班,別說去公園玩,連經(jīng)過公園的機會都沒有…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晚上回到家里,還有兩間幼兒園的若干功課需要完成。為了能夠順利地在凌晨之前完成所有作業(yè),“虎媽”強制規(guī)定——每份作業(yè)只有10分鐘時間完成,話音剛落,她就開啟了計時器,“虎視眈眈”地監(jiān)督著孩子們寫作業(yè)。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呂慧儀的兒子本身也即將升入幼兒園,而在經(jīng)歷了這一切之后,她陷入了沉思。原來現(xiàn)在的幼兒園孩子是這樣的,好像一個個被撐開的肥鴨,每天被強行灌輸著這么多東西。
她清楚地知道,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變成這個樣子,可在親身體會過“虎媽”的教養(yǎng)方式后,她又覺得不甘心,“如果我不和她一樣,孩子會不會在升學競爭中落?。俊?nbsp;放手還是從眾,成了深深困擾呂慧儀的難題。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輸與贏,兩代人的迷局
在片中,幾乎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喜歡學那么多東西,他們大都一邊在學校與興趣班之間疲于奔命,一邊在提起“公園”、“游樂場”時露出向往的笑容,雖然那些已離他們很遠。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當游戲與娛樂被無限壓縮,當孩子們只是被父母與學業(yè)逼迫著往前走,會有怎樣的后果?小學四年級的Tessa就是一個生動的案例。
她是香港升學競爭之下的完美產(chǎn)物,年年考第一,證書獎狀拿到手軟,鋼琴武術(shù)繪畫樣樣精通,是無數(shù)家長心目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我們很難說Tessa開心還是不開心,因為你從這個小姑娘的面孔下,很難看到孩童應有的純真爛漫,只有一份讓人心酸的“懂事”。
“我都想早點適應競爭?!?/p>
“大家都在學習,都想贏在起跑線?!?/p>
“你不努力就會退步,不進則退?!?/p>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Tessa的話沒錯,不過她這個年紀更應有一份對世界的希冀和童年的樂趣。可惜在對“贏”的渴望和對“輸”的恐懼中,Tessa懵懵懂懂地找不到自我,也不斷給自己施加“贏”的壓力。
她不能容忍自己有一絲一毫的“不行”,在一次美國夏令營選拔賽中,Tessa拿到了全香港第20名,但還是與冠軍的寶座失之交臂。
她當即癱坐在地上,哭到不能自已。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Tessa媽媽是一位典型“虎媽”,優(yōu)秀的女兒是她全部的驕傲??伤虝伺畠喝绾潍@勝,卻忘了教她如何正確面對競爭。女兒怕輸,她也怕,可看到女兒壓力那么大,她亦憂心。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過度催逼孩子成長,投身于浩浩蕩蕩的競爭大軍,當孩子們都不明白為什么自己要那么拼的時候,就下意識地覺得努力是為了取悅父母,而父母卻往往只想看到自家孩子強于他人。
你學5個興趣班,我就要學10個;你99分,我就要100分;你鋼琴八級,我就得十級。
焦慮與競爭像病毒一樣會傳染,當你身陷其中,就很難有從中抽身的理智與勇氣。
在這種情形下,也難怪孩子們?nèi)找婷悦?,認不清輸與贏的意義,家長們也日趨瘋魔。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還記得紀錄片開頭那位奉勸人們在香港不要做兩件事的媽媽Sharoni嗎?在她看來,究竟什么是輸,什么是贏,其實全憑父母來定義。
“你不要跟別人比來比去,就安心做好自己的事,哪里還有這么多輸和贏?”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曾經(jīng)的她也是一位瘋狂的“虎媽”,學校、興趣班、比賽,該落下的一個都不落下。在把5歲兒子送進名校、培養(yǎng)成天之驕子的路上不遺余力,直到某天她發(fā)現(xiàn),兒子真的不開心。
“凌晨兩點,兒子突然起來對著菲傭大發(fā)脾氣,逼著她重新做大掃除?!?nbsp;Sharoni回憶道,“我其實理解他,他承受了太多壓力,又沒地方發(fā)泄,只好用這種方式。”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慢慢的,Sharoni想開了,與其逼著他做那么多不愿意的事,淪為競爭與比較的犧牲品,不如將童年還給他,讓他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愛。
她不再和兒子每天疲于奔命、忙得焦頭爛額,也不再逼迫他參加為了升學競爭而準備的興趣班、測試和比賽;即便只考入全區(qū)中等的學校,只要看到孩子笑口常開,她便安然。
“我一遍遍告訴自己,夠了,夠了,不比較。也許這樣,孩子就會舒服許多吧?!?/strong>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沒有起跑線?》雖然是一部反映香港教育生態(tài)的紀錄片,但其中的種種,相信也會讓內(nèi)陸家長找到共鳴,因為在本質(zhì)上也都相通。
我們也有從小就逼著孩子上各類輔導班的焦慮,也有名校入學競爭時擠破頭的瘋狂。孩子之間的比較,也是司空見慣的東西。
圖片來源于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家長們也無奈,因為社會趨勢即是如此,別人都在走這條路,為何我要另辟蹊徑?既然走了同一條路,為何我要比你慢?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然沒錯,讓孩子好好學習也是父母的一番苦心,只是不該走極端,不該忽視孩子應有的天性與權(quán)利。
遺世獨立也許很難,但請盡量保持清醒。
作者: 克里斯,精英說90后小編,香港傳媒小碩,一個脫離高級趣味涉獵廣泛的嗷星人。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fā)布海內(nèi)外前沿資訊,這里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xiàn)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guān)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