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歷史,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融合的過程中,毫無疑問漢文化始終處于核心地位,很多的少數(shù)民族在融合的過程中被漢化了,下面,小編就帶你看看有哪些姓氏有漢化過來的“胡人”,說不定你也有混血基因哦!
1,金姓。盛唐時期,大量的新羅人(今韓國人)遷徙到中原地區(qū)生活。著名的九華山就是由新羅人最早建立的。金姓大部分祖先是新羅人,這是肯定的。金姓家族最早集中在遼寧和山東,五代十國時期,金姓的人開始陸續(xù)遷往內陸,一部分去了中原,一部分到了江南。
還有一部分金姓的人,祖先是女真人。靖康之恥后,女真族在中國北方建立了金。但不到三十年,金國就被蒙古人所滅,大部分女真貴族被蒙古人屠殺,只有大概幾十萬人逃亡到了今天的湖北和安徽。這些逃亡的女真人,將原本的姓氏全部改為金。
2,還有賀姓。說起賀姓,一般分為會稽賀氏,鮮卑賀氏和其它少數(shù)民族賀氏。會稽賀氏來源之一有,是源于姬姓,為吳王僚之子慶忌之后。《會稽先賢傳》記載,唐中期以前官譜所載,不少賀氏家譜,如北宋詞人賀鑄家譜也如此記載。據(jù)《魏書。官氏志》等所載,南北朝時后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漢化,將鮮卑族復姓賀蘭氏、賀拔氏、賀狄氏、賀賴氏、賀敦氏皆改為漢姓賀氏,此乃鮮卑賀氏之起源,鮮卑賀氏現(xiàn)在也已經漢化為漢族,稱之為河南賀氏,另外還有其它幾十個少數(shù)民族也有姓賀的。
3,改來的劉姓,劉姓在漢民族的融合中很具有代表性。其一為匈奴劉氏,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采取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為妻。匈奴有一種特殊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所以漢女后代有以劉為姓者。
另外還有,獨孤改為劉姓,獨孤氏是五胡十六國末期出現(xiàn)的北方游牧部落之一,匈奴后裔。后歸附拓跋鮮卑。北魏時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部分獨孤氏改為劉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獨孤姓,如李淵和楊廣的外祖父獨孤信)成為當時北魏鮮卑貴族最顯赫的八姓之一。沙陀劉氏,唐德宗時,沙陀人內附,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帶,長期與漢族雜居,不少人改漢姓。其中沙陀部的劉知遠家族兩度建立政權:后漢(劉知遠建立)和北漢(劉崇建立)。后降宋朝,沙陀劉氏散居北方各地,成為劉姓又一支脈。契丹劉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大遼之后,因為追慕漢高祖皇帝,便將自己的耶律氏兼稱劉氏,起漢名劉億?!哆|史·后妃傳》“序”:“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金史》記載“移剌曰劉“。(“移剌氏”即契丹國姓“耶律氏”)因此耶律氏有改為劉姓的。當代天津市郊區(qū)寶坻縣耶律各莊村中劉姓村民較多。當?shù)厝苏f,這個村劉姓村民多為坐地戶,是當年隨蒙古軍隊來到這里定居的,劉姓是由耶律姓衍轉過來的。
像這樣的姓氏還有很多,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鮮卑族的姓氏主要有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西晉時有一支西北羌族,姓燒當,他們后來自稱大舜的后代,因此改姓姚。
大唐時,太宗大敗突厥,西突厥的可汗“斛瑟羅”率眾移居長安,后來他的子孫改稱“羅”。而另一支本是鮮卑的部族姓阿史那,投降后改為史。
北朝有一支回鶻族姓高車,后改為狄。北魏滅亡后,有些姓獨孤渾的改為杜。元代蒙古人月乃和,因為祖上曾經在金國作過兵馬檢軍,所以他改姓馬,后來馬成了回族大姓。元朝滅亡后,許多蒙古人改為漢姓,其中就有耶律改為王,有些姓完顏的也改為王。
中華民族經過復雜的演變,成為現(xiàn)在56個民族,不管姓什么,大家始終是一家親,這才是我們民族的核心力量。
晚上加班晚,打的回家,下車后,我給司機100元,30元打的費,他找給我70元,一張50的,一張20的,司機還善意的提醒道:錢看清楚,尤其是50元的,這段時間假的多。
他這一說,我還仔細的看了看那張50的,果然不假,然后下車回家睡覺。
第二天買東西才發(fā)現(xiàn),20元那一張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