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herosclerosis
頸動脈粥樣硬化
※概述
◆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多因素、系統(tǒng)性、動脈硬化性血管疾病。
◆ 病理過程:內皮破壞,內膜脂質沉積,內中膜增厚,斑塊形成(圖1)。
◆ 主要累及大、中動脈,可同時累及冠狀動脈、頸動脈及其他動脈,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腦卒中及其他阻塞性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
◆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窗口”,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超聲觀察要點
◆ 內中膜增厚
◆ 斑塊形成及穩(wěn)定性
◆ 管腔狹窄、閉塞及程度
◆ 斑塊破裂,血栓形成
※超聲表現
◆ 內中膜增厚:內膜面粗糙,頸動脈IMT>1.0mm(圖2)。
◆ 粥樣硬化斑塊
(1)斑塊形成(圖3):IMT局限性增厚,≥1.5mm,或扁平強回聲,頸動脈竇部是好發(fā)部位。
(2)斑塊分類(圖4~ 圖5):
◆ 頸動脈狹窄(表1)
(1)斑塊處血流充盈缺損。
(2)管腔內徑<50%,血流束變窄,無明顯湍流。
(3)管腔內徑狹窄50%~69%,血流束變窄,血流混疊。
(4)管腔內徑狹窄>70%,血流束明顯變窄,呈花色。
(5)血管完全閉塞,局部無血流。
(表1)
病例一
※病史
患者男性,41歲,既往糖尿病病史2年,間斷頭暈1個月。
※超聲
超聲診斷 雙側頸動脈硬化伴斑塊形成(圖6、圖7)。
病例二
※病史
患者男性,59歲,間斷頭暈2個月,既往高血壓病史5年。
※超聲
超聲診斷 頸動脈硬化伴斑塊形成(圖8);左頸總動脈竇部管腔狹窄(狹窄率<50%)(圖9)。
病例三
※病史
患者男性,74歲,頭暈、惡心2周,呈持續(xù)性,活動后加重,既往腦梗死病史。
※超聲
超聲診斷 頸動脈硬化伴斑塊形成;左側頸內動脈起始處管腔狹窄(狹窄率50%~69%)(圖10、圖11)。
※其他影像——CT血管造影(CTA)
病例四...
病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