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癢的百爪撓心,苦不堪言,怎么辦?
中醫(yī)認為,風為六邪之首,而流動的空氣正是風。細雨和風不會致癢,無風也不會作癢,只有風大了才有力氣干壞事。而且這個癢因“風”善行而到處游移,就像有蟲在爬。故而治癢要始終抓住一個“風”字。
作為六邪之首,風還通常有跟班,風熱、風寒、風燥、風濕、血虛生風,都可以被風帶上致癢的路。
比如風熱瘙癢,可發(fā)于全身任何部位,瘙癢多為突發(fā),長出的丘疹或斑塊紅顏色,甚至成塊突起。抓破后有少量鮮紅出血,結痂,較少化膿。遇熱癢的更嚴重,遇冷就安靜些。平時怕冷的,瘙癢時冷也不怕了。辨證,脈浮數,舌質紅,苔薄黃。
二味消風散,出自明代大醫(yī)張景岳所著《景岳全書》卷五十六。具有疏風,清熱,止癢之功效。治皮膚瘙癢不能忍。
組成:薄荷葉 蟬蛻(去頭足土,各等分)
二味均是發(fā)散風熱要藥,疏風散熱功效佳。
蟬蛻身為皮藥,善走皮膚,加之其甘寒,歸肺肝經。外能散皮膚風熱,內能避免血熱,正是治風先治血。血熱引起血行加快,也可引起皮膚瘙癢。蟬蛻之用,血熱風熱均可除掉,止癢效佳。
薄荷葉味道清涼,但卻辛而善行,輕而能升,有升陽草之稱。與蟬蛻一樣入肺、肝經。能透筋骨,能達肌表,還能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所以是一切風火郁熱之疾,都可用其治。
二味配伍,對風熱癢癥效非常佳。所以本方不僅在張景岳大人的書中可見,其它多種方書也有收錄,如明代《永類鈐方》,南北朝時北周醫(yī)家姚僧垣《集驗方》等。
二味消風散制法服法:
上藥制作為細末。每次用溫酒調下6克。吃過飯后久一點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