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今年新入行的股民給我發(fā)消息說:我想銷戶了。原因是今年在最高點追進去了,并且還是全倉進場的,現在已經虧損了自己一年的工資,承受不住這個壓力,最近想銷戶重新做人!
其實今年行情走到現在,很多新股民開始天不怕地不怕的追,開始賺了很多,但是后面能保住利潤的也不多,而更有一些真的是新入行入在了高點。本文咱們來談談無論新老股民,如何更好的理解市場。
作者:靜氣、山頂洞人理財記
來源:雪球
3月的新開戶數量是202.48萬,三月底開戶進來的新股民,基本上已經到了這輪行情的高點了,而4月初開戶的話,直接是最高點,據統(tǒng)計4月新增投資者數量是153.11萬。這部分新股民,如果是沖動的進場的話,到今天為止真的不好受了。倉位管理不好的話,虧一年的工資算是比較好點的,有的可能會更慘一些!所以一輪行情下來,對于很多人來說不是發(fā)財之路,可能是災難。
15年牛市頂部入市的股民,也是套了不少人,并且還有套到現在沒解套的,所以資本市場上,牛市來了,也不能代表每個人個都賺錢。
市場從2400多點漲到3200點,其實大家都知道可能要回調了,但是賺錢的情緒在最濃的時候,投資者已經沒有任何的理性思考了,當時腦子里的想法是:再不進去,就賺不到錢了,然后進去之后就跌了!
而投資者沒有理性思考的原因有兩點:
1、身邊的人都賺錢,每天出門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我又賺了多少錢了,最近賺了很多了,是個人都會嫉妒的。
2、各路專家大力呼聲牛市來了,就像這輪行情里,3000點的時候,很多專家已經高喊要到4000點了。自己心動,已經想入市了,然后看到各路專家的言論之后,又給自己很大的決心了,所以最后的結果是全家當的上去了。
然后市場就開始一路向下,很多新股民看到錢虧了之后,很難受,想跑路的,因為不懂,所以又去看專家們的觀點了,然后專家們說:不要動,牛市還在!
后面又給自己堅持持股的信心了,最后越虧越深。這時候才冷靜下來,自己當初有多沖動,現在后悔了,想辦法彌補一下,但是市場又開始震蕩走低了,現在的想法是虧就虧了吧,壯士斷腕,從此遠離資本市場,從此好好做人!
但是市場現在被套了,其實套的點位不高,現在進場的新股民,其實如果不踩雷,能長線投資的話,這個點位不高,相較于15年牛市進場的人,這批新進場的股民,運氣其實好很多了。
因此被套了也不要難受,畢竟市場還在低位,不要太過于擔心。但是吃一虧長一智,后面的話,新入場的股民,后面慢慢的磨練之后,會有不少的成長,作為在股海沉浮十幾年的老韭菜,不敢說教別人,倒是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和心得分享出來,希望能給到新來者一些思考和提醒。
清楚資產分類
投資之前,需要弄清楚有哪些。將資產進行分類如下:
物權類:房產、黃金、藝術品等;
債權類:貨幣基金、封閉基金、分級基金A類份額、可轉債、融資打新股、P2P貸款、銀行理財、保險理財、債券等;
權益類:天使投資、風投、PE、股票、指數類基金等。
從資產投資的門檻、流動性、安全性等綜合因素來看,我們平時接觸比較多的就是房子、股票、基金、債券、存款等。
股票長期收益最高
2005年,西格爾在其著作《股市長線法寶》和《投資者的未來》中,用百年的歷史統(tǒng)計數字,告訴人們一個結果:企業(yè)的股權投資長期回報最高,風險最低;在任何25年的周期中,均遠遠超過銀行存款、債券、房地產、貴金屬等帶來的回報,而且波動最低。
西格爾統(tǒng)計的資產回報圖
根據《奧馬哈之霧》作者任俊杰、朱曉蕓對我國股票與存款長期實際回報(剔除通脹)的初步計算:
以1年期存款利率計(假設利息全部轉存款),在1991-2011年的11個滾動10年中,股票(取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的平均值)勝了9次,其中僅有一次為負回報(低于通脹-下同);存款勝了2次,其中有4次表現為負回報。剔除通脹后,存款的(年均)實際回報為-0.49%(也就說,如果我們的存款主要表現為1年定期的話,在過去的20年里是以每年0.49%的速度在進行持續(xù)地貶值),上證綜指為5.87%,深證成指為7.03%。
如果以5年期存款利率計(假設利息全部轉存款),在1991-2011年的20年里,如果剔除通脹,存款只獲得了0.64%年復合回報,而股票(兩個指數均值)為6.45%。
綜上所述,為了家族財富的增值,投資股票是理性的選擇。
入市清單核查
雖然股票投資長期受益最高,但是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很多新人,肯定要反駁:“因為現在只要有手機、有網絡,很少的錢就可以交易,門檻如此之低,怎么就做不了了?!?/span>
我們入市是為了賺錢,為了是穩(wěn)穩(wěn)的長期賺錢。而股市七虧二平一贏的規(guī)律也揭示一個慚愧的事實,絕大部分人不具備進入股市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往往是牛市看到別人賺錢了,便急匆匆地一頭沖進市場,渾然忘了另一個客觀的事實:在股市這個負和博弈的市場中,你在賺,必然有人在虧。那么問題來了,聰明人那么多,憑什么你覺得自己能勝出。如果這個沒有代入感,那么簡單粗暴點,問問自己:當初在學生時代你在年級排名多少,在市里、省里排名多少?
所以,核查入市之前的檢查清單,其任務是排除掉不合格的投資者,那么七虧中70%的人已可避免虧損。
1)家庭資產配置好了么?
有沒有準備好緊急備用金?一定要保證3-6個月的支出金額作為緊急備用金。
保險購買了么?如果發(fā)生重大意外,至少有一大筆資金幫助家庭渡過難關。
我一直倡導投資者的入市資金必須是家庭閑置的,三年五載都不可能用的閑錢。不需急用的,更不可拆、挪、借、貸,這是鐵的紀律。這樣能夠確保投資心態(tài)的平和,同時也兼顧了不同類型家庭的實際承受能力。要知道,用一筆不該用來投資的錢來生財,心理上已處于下風,在決策時亦難以保持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容易失誤。
對杠桿保持戒心,依靠財務杠桿方式來盈利,風險是永遠存在的。杠桿越大,風險越大。巴菲特說:“在這個世界中,你確實不需要使用太多杠桿。如果你聰明,你不借錢也能賺到錢。在我的一生中,我從來沒有借過大錢。永遠也不會?!?/span>
2)對股票的理解
買股票是買生意還是一個接鼓傳花的游戲,期待有人高價接過你手中的籌碼,想賺的是企業(yè)盈利的錢還是股票的價差?
3)如何面對市場波動
彼得·林奇在《戰(zhàn)勝華爾街》中說道:“股市下跌沒什么好驚訝的,這種事情總是一次又一次發(fā)生,就像明尼蘇達州的寒冬一次又一次來臨一樣,只不過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已。如果你生活在氣候寒冷的地帶,你早就習以為常,事先早就預計到會有氣溫下降到能結冰的時候,那么當室外溫度降到低于零度時,你肯定不會恐慌地認為下一個冰河時代就要來了。而你會穿上皮大衣,在人行道上撒些鹽,防止結冰,就切搞定了,你會這樣安慰自己—冬天來了,夏天還會遠嗎?到那時天氣又會暖和起來的!每當股市大跌,我對未來憂慮之時,我就會回憶過去歷史上發(fā)生過40次股市大跌這一事實,來安撫自己那顆有些恐懼的心,我告訴自己,股市大跌其實是好事,讓我們又有一次好機會,以很低的價格買入那些很優(yōu)秀的公司股票?!?/span>
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格雷厄姆把市場價格的波動形象地比喻成有一位情緒不定但又很執(zhí)著的“市場先生”,格雷厄姆是這樣描述的:“有這樣一位市場先生,他每天來敲你的門,風雨無阻。對你手中的東西提個買價,對他的提個賣價。這位先生是很情緒化的,他報的價有時很高,有時又低得離譜。如果你不理他,不要緊,他也不生氣,明天再來敲你的門,給你一個新的、同樣情緒化的報價。買賣的決定權完全在你,他只干兩件事:報價,然后等你回答Yes或者No?!备窭锥蚰氛J為:“這些信號給投資者誤導的次數不比有用的次數少。從根本上講,價格波動對投資者只有一個重要的意義:當價格大幅下跌后,提供給投資者買入的機會;當價格大幅上漲后,提供給投資者出售的機會?!?/span>
4)投資風險有哪些?
投資的風險有本金永久性損失和本金回報不足。記住,對于價值投資者,波動不是風險,前提是你符合入市條件,特別是不使用杠桿。
清單核實完,如果符合,請接下去看;如果不符合,可以通過投資指數基金間接投資股市,這是巴菲特一直提倡的,限于篇幅就不具體展開了。
如果說核實完了,內心不是很明了,或還是想去試試水,沒問題,實踐出真知,請記住一定要拿很少的錢去練手,期間不要看到別人賺錢眼紅。心里默念:不是自己能賺的錢,不賺。這也是投資中的能力圈原則。現在的苦練是為了厚積而薄發(fā)。練習期間要不斷反思總結,一定要多閱讀經典投資書籍。
為什么我不一開始推薦看書,人們的尿性決定了,提前做大量工作很多人等不及,邊干邊做反倒是經常發(fā)生的狀態(tài)。那么,邊小額投資邊閱讀,反而閱讀的動力更足。沒辦法,在股市上的受挫,對提升自我的需求很強烈。那么看什么書,簡單羅列幾本?
基礎類的有:《窮爸爸富爸爸》《小狗錢錢》《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
進階類的有:《巴菲特致股東的信》《窮查理寶典》《聰明的投資者》《安全邊際》《鄧普頓教你逆向投資》《投資者的未來》《股市真規(guī)則》《漫步華爾街》《投資最重要的事》《股市進階之道:一個散戶的自我修養(yǎng)》《奧馬哈之霧》《穿過迷霧:巴菲特投資與經營思想之我見》《巴菲特之道》《投資中最簡單的事》《手把手教你讀財報》《一個投資家的20年》
其他學科類的有:《全球通史 從史前史到21世紀》《大敗局》《激蕩三十年》《杰克·韋爾奇自傳》《烏合之眾》《黑天鵝》《反脆弱性》
降低投資預期
股票回報最高,但也是有區(qū)間,要降低預期。慢慢來,財不入急門。芒格說:降低你的回報預期是最聰明的舉動。
在美國股市,一兩百年的平均年漲幅在9%左右,如果扣除美國平均每年上漲3%左右的物價,實際上美國這個天然的價值投資的理想市場,平均每年資金只能取得6%左右的增長。上證指數、深圳成指平均年化收益率在11%左右。
我們再來看看投資大師們的投資業(yè)績:
1)本杰明·格雷厄姆,30年,年化收益20%,累計237.3倍。
2)沃倫·巴菲特,46年,年化收益20.3%,累計4909倍。
3)約翰·聶夫,31年,年化收益13.8%,累計55倍。
4)彼得·林奇,13年,年化收益29%,累計27.4倍。
5)塞思·卡拉曼,27年,年化收益19%,累計109.6倍。
6)安東尼·波頓,28年,年化收益20.3%,累計176.8倍。
7)戴維斯家族,47年,年化收益23%,累計收益1.8萬倍。
8)大衛(wèi)·史文森,24年,年化收益16.1%,累計收益36倍。
9)詹姆斯·西蒙斯,21年,年化收益35%,累計收益545.8倍。
10)喬治·索羅斯,29年,年化收益超過30%(續(xù)存基金年化約20%)
股市長期的預期回報率設為年復合增長率12% —15%比較合適,即優(yōu)秀企業(yè)ROE的水平(ROE年年超過15%的企業(yè)鳳毛麟角),這是比較符合邏輯和社會運行規(guī)律的。即使偶有大獲,也要清醒認識投資利潤必然均值回歸。
投資是生活的一部分
其實生活很多彩,股票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生中還有比股票更寶貴的東西,比如青春、健康、家庭的幸福等,一旦失去就永遠不再回來。沒必要讓股票這樣累著自己,也沒必要因為股票影響工作、生活。除了股票之外還應該有其他愛好,能夠通過其他愛好轉移對股票的注意力,并從中找到樂趣。
這就需要投資者把握好度,即投資到底占生活的多大比重?會不會影響到其他部分的生活?如果說,把投資作為生命的全部,那么會失去太多;如果把投資僅僅作為一種附屬,那么投資難以做到精、專,無法在七虧二平一贏的市場中獲利,自然無法體會到其樂趣所在。
老韭菜,自己還經常被人在割,所以分享的心得不一定全對,如果還有點道理,就拿去吧,希望對你有幫助。資本市場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貪欲。
原文為:《為什么要選擇股票投資》《今年新進的百萬股民,已經想銷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