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遜曾說:“社交不僅僅是一種社交活動,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哲學?!?/strong>
只要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就免不了要與人打交道,這是每個人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特別是與親朋好友往來時,邀請對方來自己家做客,或是到對方家里做客,都是人情的交換。
在去別人家中登門拜訪時,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也要保持和對方應有的尊重和禮儀。
為了不引起對方的反感,當自己去別人家做客時,聽到這3句話,別裝聽不懂,請立刻走人。
“你吃過飯再走吧”
中國人對于吃飯,有一種深入骨髓的偏愛,親友之間每有聚會之時,都要以吃飯作為邀請。
但這樣的邀請,也不盡然全是發(fā)自內心的誠意,也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做考量與分析。
若對方是提早幾日發(fā)出了邀請,或是提議去餐廳就餐,多數都是早有安排,可以欣然前往。
可若是對方是臨時起意,尤其是當自己到其家中做客時,提出了這樣的邀請,那就要深思熟慮一番了。
當對方提議“你吃過飯再走吧”,多半是看到時間不早,也恰好到了飯點,不得不留客吃飯。
從本心上而言,做主人的一方其實并沒有充分的準備,而是客觀因素促使他們不得不這樣做。
雖然從言辭上來說,對方的確是發(fā)出了邀請,也會極其熱情且努力留住自己在家中吃飯。
但歸根究底,這其實還是一種比較委婉的拒絕,只是對方出于禮貌,才被動做出了這個決定。
若是自己不解其意,還自以為是地當成盛情難卻的留下來,反而不利于彼此關系的維系。
更不用說,很多時候對方還可能只是嘴上在說,但其實沒有任何的實際行動,自己就更不要厚著臉皮留下來了。
無論關系多近多好,都要保持適度的分寸與距離,別讓這些微小的細節(jié),影響了舊有的關系。
“你在我家先看會電視,我一會就回來”
現(xiàn)在的社會,每個人的生活節(jié)奏都非常快,鮮少能有互相往來的閑暇時間,都在忙于生計。
有時候自己去親友家登門,并不一定是在最合適的時間,對方也未必有空搭時間陪自己。
當對方有事情要忙的時候,又不好意思直接對自己下“逐客令”,就會采取一些軟性手段。
例如將家中的電視機打開,讓自己先看一會兒,或是拿出一些書本,讓自己閱覽一下。
然后再和自己說,他可能要失陪一下,借此去忙自己的事情,這其實就是在提醒自己要離開。
很多情商不足的人,還覺得對方是真的留自己在家,借坡下驢順著對方的意思照做了。
殊不知,自己在無形之中已經冒犯了對方,卻還渾然不知,還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完美無缺。
真到了對方不得不開誠布公的明說,那場面就十分尷尬,真正臉上掛不住的人也只有自己了。
《鬼谷子》一書中有言:“察言觀色,可知人心;善觀天色,可明事務?!?/strong>
真招待和假客氣,自己一定要明察秋毫,千萬不要理解失誤,導致雙方之間心生嫌隙。
同時,也要理解對方的做法,畢竟自己可能并沒有提前打好招呼,對方也沒有做好萬全準備。
就算是已經預約好了時間,對方也可能臨時有急事需要處理,不應太過指摘對方的所作所為。
“我家里有現(xiàn)成的,你將就著吃點”
同樣是吃飯的問題,在對方家中吃和去外面吃,其實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其意味也截然不同。
在對方家中吃,應該是提前打好招呼,讓做主的一方做好準備以后,為客的一方再欣然前往。
而去外面吃東西,雖然也要提前規(guī)劃好吃什么,但卻沒有那么多細枝末節(jié)的講究,直接赴約即可。
畢竟前者不僅需要主家準備好食材,還要對方付出勞動,本質上而言,也是勞煩了對方。
而后者則不需要考慮太多,既沒有餐前的準備,也不占用家里的空間,還不用去收拾殘局。
所以,去別人家中做客就餐這件事的關鍵,就在于對方有沒有做好提前的規(guī)劃與準備。
若是對方有所準備,本人也愿意親力親為的做飯,那自然就是一場皆大歡喜的家中聚會。
可若是對方沒有安排,只是很隨意地和自己說:“我家里有現(xiàn)成的,你將就著吃點”,那就意味著對方并不愿留客吃飯。
真想留住你的主家,一定會提前詢問或是告知你吃什么,雙方在商量后,匹配出各自的喜好。
而不是簡單通知自己,讓自己隨便跟著吃點,這并非是為主一方的不禮貌,只是保守的拒絕罷了。
自己千萬不要不識趣的留下,還沒有品相的大快朵頤,那只會讓別人貽笑大方,自討沒趣。
老話常說:“聽話聽音,鑼鼓聽聲?!?/strong>
聽鑼鼓,要聽出其節(jié)奏和音響,而聽人說話,要善于聆聽弦外之音,明白話里的真正意思。
很多時候,別人委婉的拒絕,會以肯定的語氣說出,不要浮于表面的跟從。
到別人家里做客,要多留幾個心眼,不要沒有眼力見,那樣很容易會讓人生厭。
因為社交并不只是一面之交,它涉及到真正的人際關系和情感。
只有從容不迫的應對,彰顯聰明和大氣,才能為我們在社交活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