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 吳茱萸1兩,茴香1兩,臺椒(3味同炒焦黃色)1兩,破故紙(補骨脂)(炒)1兩,川楝子(去核,炒)1兩,陳皮1兩,青皮1兩,蒼術(shù)1兩,大川烏(用青鹽炒赤色,去皮尖)1兩,高良姜(炒)1兩。 |
---|---|
制備 |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 |
用法 | 每服20至30丸,空心鹽湯、溫酒任下;婦人米醋湯送下。 |
功用 | 下部久冷。 |
出處 | 《百一》卷十五 |
《元和紀用經(jīng)》:十精丸 | |
組成 | 菟絲子(人精。酒浸1宿,濕搗)、甘菊花(目精。2味春加一倍)、五加皮(草精。去皮用)、柏子仁(本精。2味夏加)、白術(shù)(日精)、人參(藥精。2味秋加)、石斛(山精。如金釵者,酥炙)、鹿茸(血精。酥炙)、巴戟天(天精。紫色者,去心,酒浸1宿)、肉蓯蓉(地精。酒浸1宿,酒蒸用亦得。4味冬加)各等分。 |
---|---|
制備 | 上藥隨四季各加分兩,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 | 空心溫酒或鹽湯下25丸至30丸。 |
功用 | 溫平補益,大補虛冷,接引真氣。 |
出處 | 《元和紀用經(jīng)》 |
《醫(yī)方類聚》卷一五三引《煙霞圣效方》:十精丸 | |
組成 | 熟地黃、枸杞子、菟絲子、肉蓯蓉(以上2味酒浸1宿,焙干)、桂心(肉桂桂通)、甘菊花、川椒、干山藥、白茯苓、柏子仁各等分。 |
---|---|
制備 | 上藥先將9味搗為細末,后入柏子仁,用術(shù)煎或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 | 每服10丸,溫酒送下,1日2次。 |
功用 | 男子婦人久冷。 |
出處 | 《醫(yī)方類聚》卷一五三引《煙霞圣效方》 |
《百一》卷四:十精丸 | |
組成 | 破故紙(補骨脂)(炒)1兩,遠志(去心)1兩,白茯苓1兩,益智仁(炒)1兩,青鹽(炒,別研)1兩,菟絲子(酒浸)2兩,牛膝2兩,川當歸(酒浸1宿)2兩,石菖蒲(9節(jié)者)2兩[],山茱萸(1方去菖蒲,加熟干地黃)2兩。 |
---|---|
制備 | 上為細末,用獖豬腰子1只,去膜,和酒研細,煮面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 | 每服40-50丸,食前鹽湯或溫酒送下;如小便赤而少,車前子湯送下;如心虛精神不定,用茯神湯送下;如夜間煩躁不得睡,用酸棗仁末調(diào)湯送下;如心氣盛塞,煎麥門冬湯送下,每日2次。 |
功用 | 升降陰陽,既濟水火,平補心腎。下虛上盛。 |
出處 | 《百一》卷四 |
《萬氏家抄方》卷五:十精丸 | |
組成 | 枸杞子2兩,甘菊花2兩,菟絲子(酒煮,搗成餅)2兩,山茱萸3兩,天門冬(天冬)3兩,白茯苓3兩,官桂(肉桂)4兩,淮熟地黃(用生者,酒蒸9次)4兩,肉蓯蓉(酒浸1宿)1兩,漢椒(去目)1兩。 |
---|---|
制備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 | 每服30丸,空心鹽、酒送下。 |
功用 | 精寒陽萎。 |
出處 | 《萬氏家抄方》卷五 |
《醫(yī)方類聚》卷一五三引《經(jīng)驗秘方》:十精丸 | |
組成 | 官桂(肉桂)(木之精)、川椒(火之精。去目炒)、吳茱萸(土之精)、肉蓯蓉(水之精。酒浸3日,焙)、柏子仁(樹之精。洗,曬干)、菟絲子(金之精,酒浸,焙干)、白膠香(松之精)、菊花(日月精。曬干)、枸杞子(火之精。溫酒浸,凈曬)、生熟地黃(地之精。酒浸曬干)各等分。 |
---|---|
制備 |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 |
用法 | 每服15丸至30丸,溫酒、鹽湯任下;婦人醋湯服。 |
功用 | 解毒。酒食黃;風疾上壅下注,耳內(nèi)虛鳴。 |
出處 | 《醫(yī)方類聚》卷一五三引《經(jīng)驗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