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52 歲,體重 62 kg,因多發(fā)子宮肌瘤行陰式全子宮切除術,術后 5 h 訴右側小腿外側及右側足背部感覺麻木,自主屈膝障礙。查體:右側小腿外側及右側足背部感覺麻木,自主屈膝障礙,右踝及足趾背伸無力,右膝腱反射較左側減弱。
囑家屬按摩患者小腿和膝部,協(xié)助患者做下肢被動屈伸運動,給予地塞米松肌注,甲鈷胺口服,次日晨患者癥狀緩解,次日晚患者無下肢感覺及活動異常。
膀胱截石位是婦科常見的手術體位,具有充分暴露會陰,便于手術操作等優(yōu)點,但在臨床中及易造成損傷,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常見的包括皮膚軟組織損傷、腰部酸痛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可出現(xiàn)腓總神經損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體位性低血壓、小腿筋膜室高壓綜合征等。
常見的并發(fā)癥包括:
(1)皮膚軟組織損傷:表現(xiàn)為局部皮膚紅、腫、硬結、水皰,甚至潰瘍,好發(fā)于骨骼隆突處。
(2)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麻醉狀態(tài)下由于交感神經阻滯導致的下肢血管擴張,腘窩及小腿血管受壓,小腿處于下垂位,可引起足麻木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表現(xiàn)為肢體腫脹、疼痛,淺靜脈擴張或曲張。
(3)腓總神經損傷:腓總神經沿腘窩上外緣經股二頭肌內緣下行,至腓骨頭后方并繞過腓骨頸,繞行腓骨頸處位置表淺,且與骨膜緊貼,加上神經組織嬌嫩,對牽拉及壓迫的耐受力差,易受損。擺放膀胱截石位時下肢呈外展外旋位,此時腓骨小頭位置靠近托腿架, 加之麻醉狀態(tài)下,患者的肌張力降低、感覺障礙,容易導致腓總神經受壓損傷。擺放截石位時兩腿之間角度過大,小腿呈下垂位,更易導致腓總神經的損傷。
臨床表現(xiàn):腓總神經最后分為腓淺神經 、腓深神經 、關節(jié)支和皮支 , 分別分布于小腿前 、外側伸肌群及小腿外側和足背皮膚。腓總神經損傷主要表現(xiàn)為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態(tài);踝關節(jié)不能背伸及外翻,足趾不能背伸;小腿外側及足背皮膚感覺減退或缺失;脛前及小腿外側肌肉萎縮。
電生理檢查提示患側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波幅下降,F(xiàn) 波或 H 反射潛伏期延長;SEP 潛伏期延長,波幅下降,波間期延長;腓總神經支配肌肉的肌電圖檢查多為失神經電位。
(4)坐骨神經損傷:在安置截石位時髖部過度屈曲,同時膝關節(jié)過度彎曲將會牽拉大腿肌群,便可損傷坐骨神經。
(5)體位性低血壓:手術結束時將下肢同時放平,導致大量血液瞬間移向下肢,從而導致有效循環(huán)血量銳減,血壓下降,心率反射性增快。
(6)小腿筋膜急性高壓室綜合征:該并發(fā)癥較少,病人會出現(xiàn)下肢腫脹疼痛,查體可見雙下肢周徑不一致。其病因與截石位頭低足高位過久導致小腿動脈缺血,下肢固定不當導致動脈受壓,病人體型肥胖導致下肢受自身重量的壓迫、手術時間過長、小腿長時間處于缺血狀態(tài)導致發(fā)生。該并發(fā)癥雖然少見,但是后果嚴重,會導致代謝性酸中毒、肌紅蛋白尿性腎衰竭、克曼氏痙攣、截肢甚至死亡。
神經損傷的治療
強調早期綜合治療,同時可配合運動康復、按摩理療等治療。
(1)按摩小腿和膝部,增加下肢關節(jié)的主動、被動活動,促進小腿血液循環(huán);
(2)營養(yǎng)神經的治療:維生素 B1 口服,一次 10 mg,一日三次;甲鈷胺口服,一次 0.5 g,一日三次;
(3)改善血液循環(huán)藥物:丹紅注射液等;
(4)物理治療:下肢保溫,理療等
(5)其他:針灸、高壓氧倉等。
截石位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截石位總的要求應該避免過度牽拉神經肌肉,盡量保證肢體處于功能位,加強術中和術后的嚴密觀察,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處理,避免發(fā)生不可逆的損害。具體可參照以下幾條:
(1)手術中注意束縛帶的松緊,避免過緊;
(2)將患者膝關節(jié)擺正,腘窩騰空,拖腿板對腿的支撐面應為小腿肌肉豐厚處;
(3)手術助手、洗手護士應避免擠壓患者肢體或膝部;
(4)過瘦患者要多加保護,可以采取多放幾層大棉墊的方式;
(5)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手術中不需要截石位時及時調整為平臥位;
(6)麻醉前擺放體位。該方式患者主動配合,以讓患者感到舒適的同時不影響手術操作為原則,體位安置妥當后再行麻醉。在清醒狀態(tài)下擺放體位可以盡量增加接觸部位的作用面積,最大限度的避免對神經的牽拉和壓迫;
(7)手術結束后,給患者放下雙下肢時采用單腿慢放,即一腿慢放,輕輕拍打小腿肌肉,做被動屈膝運動,再換另一側下肢,以防止一過性低血壓;
(8)改良膀胱截石位:目前臨床上廣泛采用改良截石位。即擺放體位時托腿架支撐于小腿肌肉豐厚處,使小腿呈水平位或稍高位,拖腿架不宜過高,應與大腿在仰臥屈髖時的高度相等,臀下墊凝膠體位墊,并將臀部移出手術床邊緣約 8~10 cm 左右,方便暴露外陰。
編輯 | 高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