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華書院背誦篇68:《宋之治亂興亡(三)》
真宗咸平二年,契丹入寇,三年,益州卒王均反,僭號大蜀,尋平。李繼遷復(fù)反,寇邊不已,繼遷死,其子德明乞降。景德元年,契丹復(fù)大舉入寇,中外震駭,帝親將兵征之,契丹請和,帝即位之初,張齊賢,李沆,呂蒙正,向敏中,畢士安,寇準(zhǔn),王旦,相繼為相,天下大治。自大中祥符以來,用王欽若言,數(shù)為封禪,興土木,大耗物力。
注釋
真宗:趙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997年(至道三年),趙恒即位。即位之初,用李沆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入寇,寇準(zhǔn)力排眾議,勸趙恒親征,雙方戰(zhàn)于距都城三百里的澶州(亦稱澶淵郡),局勢有利于北宋,但趙恒畏敵,適契丹損失大將蕭達(dá)覽,遂也求和,趙恒不顧寇準(zhǔn)反對,以每年給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咸平二年:999年,宋真宗的年號。
王均:(?-1000)北宋川陜士兵造反領(lǐng)袖,王均被擁立為皇帝,國號大蜀,后兵敗自殺。
李繼遷:(963-1004)陜西米脂人,其對外政策是“叛宋附遼”。
德明:(981-1032),李繼遷長子,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父親。其外交政策是“倚遼和宋”。
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的年號,景德鎮(zhèn)瓷器就是用這個年號明名的。
李沆:(947-1004)字太初,李沆擔(dān)任宰相時,從來不向皇帝上密奏。
向敏中:(949-1020)字常之,河南開封人,晚年因買張居正的宅子,被人詬病。
畢士安:(938-1005)代州云中人(今山西大同人)。
寇準(zhǔn):(961-1023),字平仲,陜西渭南人,與白居易、張仁愿并稱渭南“三賢”。
王旦:(957-1017),字子明,山東人,他善知人,頗受真宗信賴。
大中祥符:宋真宗(趙恒)的第三個年號,北宋使用這個年號共9年,(1008年—1016年)。
王欽若:(962-1025),字定國,江西新余人,宋真宗(趙恒)時期宰相,迎合宋真宗求仙求道,數(shù)次封禪泰山。
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時祭祀天地的大典。遠(yuǎn)古及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一說,古人認(rèn)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yīng)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楊國華簡介
國崋書院創(chuàng)辦人;祖籍山西萬榮,文化學(xué)者,在野教師,專注于中小學(xué)閱讀及家風(fēng)研究。國華書院要求,年讀近50本書并大量背誦詩詞及美文。
在這里,品茶聞香,讀好書,看電影,學(xué)者深度;走四方,識高人,環(huán)球視野;看畫展,賞樂事,坦蕩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