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瀉心湯出自《傷寒論》第158條:“傷寒中風(fēng), 醫(yī)反下之, 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 谷不化, 腹中雷鳴, 心下痞硬而滿, 干嘔心煩不得安, 醫(yī)見心下痞, 謂病不盡。復(fù)下之, 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 但以胃中虛, 客氣上逆, 故使硬也, 甘草瀉心湯主之”。同時《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蝕于上部則聲喝, 甘草瀉心湯主之”。方以甘草命名者, 取和緩之意也。用甘草、大棗之甘, 補中之虛, 緩中之急;半夏之辛, 降逆止嘔, 芩連之寒, 瀉陽陷之痞熱;干姜之熱, 散陰凝之痞寒。緩中降逆, 瀉痞除煩, 寒熱并用也。
胡希恕先生臨床亦常用該方治療口腔潰瘍,包括白塞氏病。強調(diào)甘草瀉心湯是治療口腔潰瘍的一個很好的方。對于上熱明顯者, 可以加大黃芩、黃連, 或者加入生石膏清上熱, 對于脾虛明顯, 甚則便溏、四逆患者, 可以加大干姜,或加入白術(shù)、茯苓等健脾。
胡老醫(yī)案
劉某, 女, 45歲??谇粷兲弁?年余, 纏綿不愈。既往曾服用過阿莫西林、維生素B2等, 及內(nèi)服清熱類中藥、外用口腔潰瘍膜等治療, 效果不理想, 潰瘍面漸進性擴大, 疼痛難忍, 嚴(yán)重影響生活質(zhì)量, 說話含糊不清, 十分痛苦。查體:口腔右側(cè)面有綠豆大小潰瘍面兩個, 邊緣黏膜紅有凸起, 潰瘍基地部有一層白色膿苔, 觸痛明顯??淘\:口腔潰瘍, 口中和, 時有咽痛, 耳鳴。納差, 大便日一行, 便溏, 小便可。舌淡苔薄白, 脈細。處方:甘草瀉心湯合赤小豆當(dāng)歸散加炒神曲。
方藥:炙甘草12 g, 黃芩6 g, 黃連3 g, 黨參10 g, 干姜10 g, 清半夏15g, 赤小豆15 g, 當(dāng)歸10 g, 炒六神曲10 g, 七劑, 水煎服, 1劑/d。
附一句:甘草瀉心湯治療“膜”類疾病有效,口腔潰瘍,白塞病,子宮脫落等都屬于膜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