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訓練營第四期——《幼兒自控力的培養(yǎng)直播課》由楊瑤老師來分享。
1
什么是自控力?
自控力是一種能力,它可以伴隨孩子一生的成長,生活中,可以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看到有很好的自控能力。
自控力對一個人在自身沖動,包括面對一些事物、突發(fā)事件、感情問題,都會有一個良好的對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說自控力是孩子成長路上一個比較重要的關鍵因素。
在幼兒期,最明顯的就是哭鬧。
比如,在玩具店看到他喜歡的玩具,他非常想買,家長又不肯,這時候有的孩子就會不停的哭鬧。還有的孩子遇到一些不滿意的地方,就比較容易生氣,甚至做出一些沖動的行為,比如,扔掉東西,和其他小朋友發(fā)生沖突等。
2
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力,從什么時候開始?
在孩子嬰兒時期,我們常常不對孩子做自控力要求,認為這個階段孩子主要人物是吃、喝、拉、撒、睡,滿足這些最基本的養(yǎng)育即可。
其實自控力的培養(yǎng),從這個階段就已經(jīng)開始了,如延遲滿足、言語撫慰、情感的及時回應等都可以開始做了。
這個階段就好比蓋房子打地基,想要房子蓋的穩(wěn)、質量好,那地基一定要牢。孩子在這個階段通過對聲音、感官的感受來建立起自己初級的自控力。
隨著孩子成長,從躺著、抱著到開始了獨自行走、跑跳,孩子的世界瞬間豐富了,探索好奇的門嘩一下打開了。這個階段的家長們在感受孩子成長帶來的驚喜與快樂的同時,也開始運用各種外在的、內在的評價標準來衡量(判斷)自己的孩子、評估自己的孩子。
一個是外在的大眾化標準,一個是家庭的個性化標準,要求孩子不要這樣,那個不可以。當孩子沒有按照家長的要求達到的時候,我們會給孩子貼上:不乖、調皮、自控力不好等標簽。
于是這樣的標簽會慢慢在心里固化,形成條件反射,孩子只要哭鬧、不聽話、就是不好、就是自控力不好的表現(xiàn),一種負性的循環(huán)無形中生成了。
3
如何讓孩子管好自己?
孩子的自控力也是有規(guī)律的(生長發(fā)育特點):
三歲以前是孩子自控力中樞發(fā)育的關鍵期,兩歲以下的嬰兒還不完全具備自控能力,在一歲半到兩歲左右自控力開始萌芽。在認知神經(jīng)科學相關的研究表明,在孩子的大腦發(fā)育過程中,針對某種功能會有一個臨界期,三歲以前大腦的自我意志系統(tǒng)中樞必須完成構建起來。
那么,在孩子出生之后(幼年期),如何幫助他做自控力的訓練?
做自控力訓練一般主要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放棄,一個是學會忍耐。
“靜止臉”實驗(“騰訊視頻”搜索)
美國的心理學會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對象是一個一歲半的寶寶。
這個寶寶不會語言,無法和父母溝通,但在測試這個游戲的時候,首先讓他的媽媽用積極的語言、行為呈現(xiàn)在寶寶面前,此時寶寶也會根據(jù)媽媽發(fā)出的表情發(fā)出歡笑的聲音、喜悅的表情、甚至肢體語言。
三分鐘后,又做了另外的測試,媽媽不做任何表情,表情是非常生硬的,寶寶做任何動作,媽媽都不予回應。寶寶堅持了三分鐘不到的時間,就開始崩潰,四肢開始扭動。這時媽媽又開始調整表情和行為,寶寶又被安撫了下來。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在早期0-2歲之間,孩子的自控力是通過父母的表情、言行以及及時的反饋和給予,來建立忍耐和放棄的自控早期“硬件系統(tǒng)”。三歲之后,就要開始開發(fā)他的自控力的“應用軟件”了。
這時候孩子學會了一些語言、肢體、行為,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從抱著到站著行走,世界突然向孩子打開了,孩子的探索精神也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
同時,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對三歲之后、六歲之前的寶寶,家長會要求,不要隨意的哭鬧,不要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以及能夠更好的配合家長發(fā)出的指令。進入到六歲后,孩子就已經(jīng)可以逐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了。
4
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自控力的影響
自控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他是通過后期培養(yǎng)和家長長期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鍛煉,慢慢逐步達到的。
在有些家庭中,家長比較著急,他們的情緒處理相對于比較急躁,那么孩子看在眼中,也會去模仿這樣的行為方式。他認為用這樣的方式解決就是可以解決問題的。因此孩子就習慣的去采納父母的呈現(xiàn)出來的家庭環(huán)境的方式。
當我們說孩子自控力不夠好,不能夠自己完成作業(yè),不能夠好好的掌握時間,以及上課不能好好的聽講時,可能父母在自控力方面做的也不是很好。
想一想,家長遇到了讓自己生氣的事情,或者是遇到了感覺不太舒服的事情,是用什么方式去處理的,是急躁?火爆?立馬做出決定?還是說先去做一些情緒管理,調整之后再采取下一步措施。
如果爸爸媽媽總是因為孩子做錯一些事情發(fā)脾氣,大聲的斥責,弄的家里的氛圍比較緊張,那這個時候孩子長期缺乏安全感,也缺乏家長的正確引導。在脾氣火爆的父母的長期影響下,寶寶也會變得缺乏耐心,脾氣暴躁。這樣孩子很難有一個良好的自控能力。
因此,家長要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在面對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也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去大發(fā)脾氣,嘗試通過一種冷靜的溝通,與孩子一起分析解決問題。
如果寶寶的脾氣也是相對比較暴躁,比如,心情不好會亂扔東西,或在家里大聲吵鬧,建議家長可以去做一些冷處理。
冷處理,就是不要在情緒的當口去處理情緒,可以先不要理睬寶寶當下的情緒,離開他的身邊,讓他冷靜一下。過一會兒,家長再過去回應他。
寶寶會用錯誤的行為來表達他心理的不高興,是因為寶寶他并不會像成人一樣更好的去表達他內心的想法。因此,父母可以嘗試著去理解、猜測孩子的想法,幫助寶寶,同時讓寶寶感覺他是被包容被理解的,自然他的情緒也會冷靜下來。
故事分享
楊老師:我的女兒現(xiàn)在上小學,晚上做作業(yè)會有一點拖拉。一天晚上我有工作要做,希望他盡快完成作業(yè),有點著急。于是就在她身后嘮叨,嘮叨了一會兒之后,女兒就停下她手里的筆不做了。
然后我就很好奇,你為什么不做作業(yè)了,這時候我女兒停了大概半分鐘說,媽媽我現(xiàn)在很難過,我有情緒了,做不下去了。這時候我就愣住了,然后我就和她說,寶寶,你來我身上,我們把情緒發(fā)泄完了再做作業(yè)。
這時候我就把她抱到我身上說,你現(xiàn)在開始發(fā)泄你的情緒吧!作業(yè)我們先不做了,你是要哭呢!還是要告訴我你想干什么。她說,媽媽我想哭。我陪她一塊嗚嗚的哭起來了。
過了一會兒她就笑了說,媽媽我難過,怎么你也哭了??!我說因為你難過我也難過呀!所以我也想表達我的情緒。
沒一會兒我倆把情緒處理完了,她說媽媽我現(xiàn)在沒情緒了,我可以回去好好做作業(yè)了。
通過我們這樣一個溝通以后,她后面的時間基本上沒有浪費,非常專心的去完成了作業(yè)。
當孩子產(chǎn)生情緒的時候,我們是去忽視她,還是在當下先去把情緒解決掉之后,再繼續(xù)去解決另外的事情。我是建議是,當孩子產(chǎn)生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孩子先冷靜下來,告訴孩子這個時候媽媽知道你有情緒了,我們都冷靜一下,等你平靜下來了,我們再去說說剛才發(fā)生了什么事,給孩子一個冷靜的時間。
有些孩子,比如,像我們家孩子是比較會表達的,她會把她的情緒直接說出來,我們就及時的去把情緒化解掉,那么再給孩子建議,她能平靜的去接受,最后把一個新的行為習慣又培養(yǎng)起來了。
當孩子不高興時,如何幫助他化解和轉移情緒?
“四步”走,分別是:忽略攻擊;暫停區(qū)域;轉移情緒;減少刺激。
忽略攻擊:小孩子情緒發(fā)作的時候,我們可以暫時不理睬他忽略他,可以對他這個情緒不要及時的去回應,靜靜的看著他,讓他的情緒冷卻下來。
暫停區(qū)域:家里設置一個“冷靜區(qū)”,讓寶寶獨自冷靜一下,告訴孩子,你想好了再來找我。冷靜區(qū)要設置在安全溫暖的地方,讓孩子的情緒去做一個轉換。同時,家長也可以平復一下。
轉移情緒:轉移情緒對年齡段較小的孩子比較有用。比如,孩子這個時候吵鬧的比較激烈了,這個時候你可以轉移他,當你把他注意力分散以后,孩子也就忘記了剛才哭鬧的原因。
減少刺激:有時候孩子的情緒是被家長刺激出來的,而寶寶又不具備有自控能力,因此在這個過程當中,要減少刺激寶寶情緒的因素點。像夫妻在一起有一些攻擊的話語、攻擊的行為產(chǎn)生,孩子慢慢就習得這種攻擊行為和一種情緒表達的不好的方式。
想要培養(yǎng)孩子擁有好的自控力,父母首先要從自身做起,讓家擁有好的氛圍,控制自己的情緒,自我控制力很好等都可以影響到孩子。
如果未曾注意這些方面,現(xiàn)在可以著手做起來了;如果已經(jīng)做得很好,請再多多努力。
下周一,將會繼續(xù)分享直播課 | 孩子自控力培養(yǎng)(下),主題:培養(yǎng)孩子自控力的幾個重要的方法,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