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舌尖上的小精致:二戰(zhàn)德軍伙食

          本文作者:大兵

          “要大炮不要黃油!”

          是上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瘋狂擴軍下的著名口號。但實際上最后的結果是大炮有了,黃油也不能少…

          說到德國人,第一印象往往是嚴謹,這在二戰(zhàn)德軍的伙食供應上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先來看一份1936年德國陸軍普通士兵一周的食譜:

          注:以上資料源自各類相關文獻記載,由作者整理制表,用于參考一日攝入量,并非直觀的菜譜。

          根據(jù)1936年德國國防軍制定的單兵伙食標準,一個士兵每天的攝入量分成“基本配給”和“野戰(zhàn)配給”兩種。前者包含餅干250克、罐頭肉200克、罐頭蔬菜150克、咖啡25克、鹽15克。

          但是注意:以上包裝食品屬于應急情況下的基本供應,每個德國士兵在上戰(zhàn)場的時候一般隨身攜帶3~4日份,俗稱“鐵補給”,只有在正常供應跟不上的時候,超過24小時斷糧、經(jīng)軍官下令才能食用!

          ▲一份“鐵補給”中包含的罐頭和面包及其他附屬品。

          ▲德國士兵正在領取補給,可以看到是提前封裝好的。

          大部分時間德軍執(zhí)行的一直是“野戰(zhàn)配給”,即每人每日面包750克、肉類375克、蔬菜250克、咖啡20克、糖20克、鹽15克的量。在1944年諾曼底戰(zhàn)役期間,盟軍從被俘德軍身上搜出的“鐵補給”中還有1940年生產(chǎn)的罐頭,可見平常德軍的生活是頗為優(yōu)渥的。

          ▲德國黑面包其實并不“黑”,意思是全麥烤制顏色比較深;口感較粗糙所以一般要配黃油、果醬食用,但是能提供全面的營養(yǎng),飽腹感很強。

          之所以能做到幾乎擺脫包裝食品,全是野戰(zhàn)炊事車的功勞。這種從一戰(zhàn)時期就有的移動廚房,可以伴隨部隊在各種地形下行動,基本上所有的營級單位都有裝備,保證了德國士兵即便是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也能吃到熱食;而且每個連隊都有運輸班,最常干的活就是送盒飯。

          ▲德軍野戰(zhàn)炊事車一次可烹飪200人份的食物,供應90升濃縮咖啡。

          ▲戰(zhàn)場上隨處可見。

          ▲邊行進邊開伙,到了地方熱飯菜直接出鍋。

          ▲還有這種專門的食品保溫桶給前線作戰(zhàn)的士兵送飯。

          我們對德國人伙食的印象是頓頓離不開香腸和土豆,這點不假;而且這兩樣東西都是易加工、易儲存,對于野戰(zhàn)部隊來說尤其方便。

          但是德國式的嚴謹更體現(xiàn)在伙食的科學安排和精細的分類管理上:

          在德國人的飲食習慣中午餐是最重要的一餐,占到了每日實物消耗量的50%,早餐和晚餐則按照17%和33%的比例分配,另外對于夜間要執(zhí)勤的士兵還會獲得額外的加餐。德軍還根據(jù)士兵實際的消耗量,將供應等級劃分為戰(zhàn)斗部隊、占領區(qū)部隊、本土駐軍、國內辦公機構文職人員4檔,其中位列1檔的戰(zhàn)斗部隊自然是優(yōu)先獲得補充的。

          德國式的“精致”還體現(xiàn)在單兵用品上,以下通過實物圖片來說明:

          ▲用于加熱食物的便攜式煤油爐。

          ▲一種更方便的口袋折疊酒精灶——當下的戶外露營神器。

          ▲所以“瑞士軍刀”其實不是瑞士發(fā)明的?

          ▲水壺由保溫氈套、容量1升的內膽和扣在上面的小水杯三部分組成。

          ▲分兩層的飯盒,蓋子可以當餐盤使——后來被多國模仿的經(jīng)典設計。

          ▲水壺和飯盒固定在雜物包上(一般里面放口糧)方便取用,旁邊是防毒面具罐。

          除了這些軍隊配發(fā)的之外,德國士兵還會用津貼購買一些小物品,當然更多地來自于國內各慰問團體的包裹,有巧克力、香煙、精致的剃須刀和小鏡子、啤酒、糖果,甚至還有勝利雪茄…德國士兵士氣高昂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清楚:他們可以享受到國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待遇!

          當時很多德國家庭并沒有冬天的取暖設備,但是軍營里有;普通的德國公民不是每天都能見到新鮮水果蔬菜和咖啡的,但對士兵來說這是必須的。甚至在戰(zhàn)爭高歌猛進的時候,士兵們往家里寄回去的戰(zhàn)利品,要遠多于收到家庭的包裹。

          ▲個人洗漱用品盒。

          ▲方便攜帶的巧克力,8塊是提前分好的。

          ▲這琳瑯滿目的小日子。

          當然德國這臺戰(zhàn)爭機器的運轉,德軍士兵甚至高于他們元首的伙食待遇離不開對占領區(qū)的經(jīng)濟掠奪:來自烏克蘭的小麥、荷蘭的奶酪、比利時的乳制品、丹麥的糖果、法國的牛肉乃至意大利、西班牙的新鮮果蔬供養(yǎng)著這支軍隊,而代價就是除了像巴黎和荷蘭這樣少部分被優(yōu)待的地方,民眾還能維持基本的生活之外,整個歐洲被統(tǒng)治的人民是餓著肚子在供養(yǎng)著納粹的第三帝國。

          尤其波蘭和蘇聯(lián)北部被占領區(qū)的人民,每天的食物攝入量甚至低于900卡,這連德國士兵的1/3都不到!

          ▲吃得好,所以打勝仗;打勝仗,吃得更好...

          ▲希特勒本人是素食主義者——還真是個莫大的諷刺!

          值得一提的是,德軍對戰(zhàn)俘的伙食標準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按照軍種區(qū)分的管轄原則,被關在德國海軍和空軍戰(zhàn)俘營里的那些美、英同行待遇還不錯,起碼不擔心溫飽問題,還能定期收到通過紅十字會轉交的包裹。至于蘇軍戰(zhàn)俘境況就太惡劣了,歹毒的納粹只規(guī)定了每人每天250克粗面包和2升雜燴湯的標準,實際上面包和湯里摻雜著殘羹剩飯都算好的,更多時候是樹葉、草根還有鋸末——看守是在有計劃的餓死這些人!

          ▲忽然沒什么食欲了...

          至于德國海軍在潛艇上的伙食就更棒了——至少頭一周是這樣的。他們享受著新鮮的水果、牛奶,艇上廚師精心烹飪的肉食配上在陸地上都很稀罕的果蔬,有各種口味的酒水。不過當一周以后新鮮果蔬吃完了,就只能與黑面包和硬香腸為伍了,最后面包要切掉發(fā)霉的部分、腌肉得刮了毛再吃…關于這些在電影《從海底出擊》中,有著非?,F(xiàn)實的體現(xiàn)。

          ▲天氣好的時候會在潛艇甲板上就餐,看桌上的飲品就知道伙食標準不低。

          從1940年開始,德國海軍投入了一種ⅩⅣ型補給潛艇,可以在海上為其他“狼群”補充400多噸燃料和4條魚雷;但更重要的是這種潛艇上有烤爐,可以現(xiàn)場制作新鮮的面包給那些正啃著臭土豆的潛艇兵們。

          所以在戰(zhàn)爭中,很多時候“面包”比“魚雷”更重要!

          ▲這樣的食物來源可不是經(jīng)常能獲得的。

          當戰(zhàn)爭進入轉折以后,德國人的供應水平就開始直線下降了。要知道在戰(zhàn)前德國幾乎是在勒緊褲腰帶的發(fā)展軍備,為了集中更多的資源給“大炮”還出現(xiàn)了“人造黃油”、“人造果醬”這樣的替代品,還有臭名昭著的“人造糖精”...

          既然德軍的好日子主要來自于占領區(qū)的供養(yǎng),那么當盟軍每收復一塊失地,德國人就得扣緊一寸自己的皮帶!

          其中在斯大林格勒會戰(zhàn)末期,被圍困的德國第6集團軍在補給最困難的時候每人每天只能得到50克面包、75克土豆…還不如曾經(jīng)在列寧格勒快被餓死的蘇聯(lián)人呢!

          ▲當年德國曾鼓吹用人造糖精作為家庭替代調味劑。

          ▲這些被俘虜?shù)牡聡碜又辽儆型炼箍辛恕?/span>

          不過作為有效統(tǒng)治了這個國家12年的納粹政府,在瀕臨滅亡之際的管理上依舊還是精細的。

          德國直到戰(zhàn)敗投降為止,至少一線戰(zhàn)斗部隊的供應標準并沒有整體上出現(xiàn)過像日軍那樣的斷崖式下滑,只不過是面包少了些、肉和新鮮果蔬不容易吃到了,品質也差了。而代價是國內的民眾在嚴格配給下忍饑挨餓,啃著摻了骨粉和鋸末的面包,連香煙都不得享用,甚至一度國內駐軍和文職人員都將供應減半…看來納粹很清楚失敗的結果是什么。

          這中間還有個小插曲:1943年7月成立的黨衛(wèi)軍第12裝甲師的主要兵源來自“希特勒青年團”,大都是還在長身體的十七、八歲少年,所以后勤供應部門還特意將該部每天的香煙換成了乳制品——這個師也被盟軍戲稱為“奶油師”。

          德國人做事之嚴謹細致可窺一斑。

          ▲把這樣的孩子都送上前線,怎么能笑得出來呢!

          但不管第12裝甲師的在諾曼底如何重創(chuàng)了盟軍,也不論德國式的管理何等高效,納粹將這些“娃娃兵”都作為主力送上戰(zhàn)場的時候,帝國的崩潰已經(jīng)是必然的結果了!

          “吃”了人家的早晚要吐出來…

          (本期完)

          下一期:粗獷的蘇聯(lián)飲食邁向勝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二戰(zhàn)初期,德軍為何能橫掃歐洲?看看士兵吃得東西就懂了
          納粹德國的戰(zhàn)斗軍糧大揭秘,真的是葷素搭配還有足夠營養(yǎng)嗎?
          德棍吃什么?二戰(zhàn)德軍前線伙食簡述
          舌尖上的德軍:最愛吃的德式香腸,每天每個師供應三噸
          “人是鐵,飯是鋼”,二戰(zhàn)德軍的伙食究竟如何?終于大開眼界!
          柏林戰(zhàn)役時,蘇軍各方面占優(yōu),為何依舊傷亡35萬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