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鼎民 網(wǎng)名三顧茅廬001,從事收藏研究各類銀幣、古錢、銅元、紙幣等近三十年,是無錫市錢幣協(xié)會早期會員。著有《江南龍洋圖鑒》等專業(yè)錢幣書籍,在業(yè)內(nèi)有較高的知名度。
白銀時代的見證:顧鼎民收藏銀錠選賞
銀錠,中國古代貨幣,即熔鑄成錠的白銀。始自漢代,其后各代皆有鑄造,至明代盛行,但非國家法定銀錠貨幣。至清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因以“兩”為主要重量單位,故稱銀兩。銀兩是法定通貨,不僅民間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納地丁捐稅也用。由此形成銀兩制度。
古代押解白銀的車輛 樂藝會資料
明代作為通貨用的白銀,主要是鑄成兩端翹起的船形銀錠(銀元寶)、銀條和碼形的銀錠,小額交易則使用碎銀。元寶銀錠大小不等,大元寶一錠有重至五十兩者,也有重二十五兩的。其上有鑄造地點、重量和銀匠姓名等文字。
清代實行銀錢平行本位制度,規(guī)定制錢一千文準銀一兩。銀兩是法定通貨,不僅民間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納地丁捐稅也使用。由此形成銀兩制度。清朝的銀兩多以馬蹄形的元寶出現(xiàn),故亦稱為寶銀。
平遙鏢局博物館內(nèi)安放白銀的箱子 樂藝會資料
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洋銀(銀元)的大量流入和自鑄銀元的流行,并沒有根本改變或取代銀兩制度的地位。1934年宣布廢兩改元后,銀兩不再使用。
銀錠的銘文
銀錠銘文是指鑄造銀錠時鏨刻或鑄造在銀錠上的文字,內(nèi)容歷代不盡相同,大體包括銀錠鑄造的時間、地點、用途、成色、官員或工匠姓名等。
銀錠造型
中國歷代對銀錠的鑄造及發(fā)行都沒有統(tǒng)一的嚴格規(guī)定。從清代開始,銀錠的器形更加多樣。漢代銀錠的器形為餅狀;唐代一般是長方形條狀;宋代銀錠的器形以鋌為主;遼、西夏、金的銀錠器形與宋差不多;元代銀錠的器形與宋出入不大,無銘文錠的區(qū)分是周緣翹起,中間內(nèi)凹,多數(shù)元錠沒有銘文;明代銀錠的器形長度較元代變短,而厚度卻增加,束腰已較小,兩端的弧形消失,周緣增高,特別是兩端更加突出,形成一個雙翅;清代到民國22年銀錠退出貨幣領域始,銀錠器形大體可分為元寶形、圓型、長方形、正方形、砝碼形、牌坊形等幾大類。
山西儲存白銀的金庫 樂藝會資料
顧鼎民收藏銀錠選賞
同治年月 太原府
清代山西票號業(yè)的發(fā)達給晉商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鑄造銀錠也成了票號的業(yè)務之一,并且隨著各票號在全國的廣泛開設,山西銀錠也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享有盛譽。
瀏陽縣 錢公慎 同治拾壹年貳月
龜寶(錠中之王)因形如龜
湖南銀錠主要有兩種式樣,即元寶形和砝碼形。湖南的元寶形五十兩錠造型很獨特,其雙翼低矮,錠面光潔,底部呈橢圓形,看上去很像一個龜殼,俗稱“龜寶”。錠面砸有4個戳記,內(nèi)容是地名、紀年、銀號或銀匠名。這類銀錠存世不多,咸豐、同治、光緒年的都有發(fā)現(xiàn),鑄地遍布湖南各州縣,如瀏陽、常寧、益陽、桃源、安化、長沙、桂東等,是各地官府的上解錠。
太谷縣 謙源勝
周行鏡寶
清代時期太谷票號商業(yè)盛行,銀含量卻參差不齊,太谷人自己開銀爐提純。太谷一年有四次標期,每一季度賒銷的貨物要到固定的日子結算前一季度的貨款,所以每次標期太谷古城自然是白銀塞滿城,但是標期過后各式各樣的白銀卻五花八門,太谷商人為了方便日后的經(jīng)營就把這些白銀成色統(tǒng)一到998達到了頂峰,由于當時太谷商業(yè)發(fā)達,每年在太谷重鑄的白銀更是無法計算,慢慢的全國各地市面上開始流通起了太谷制造的白銀,后來就連官府收的稅款白銀都是太谷制造的。
舊時太谷的金融業(yè)界有專門化銀造寶,師傅們待到定型后達到998成色的元寶,才能打上“周行鏡寶”四字。所以太谷“周行鏡寶”在全國有極高信譽。太谷制造的“周行鏡寶”大多都是五十兩的。
清 東北“匠高明 光緒三十一年 寬城同順成”
銀錠 五十兩
寬城,即寬城子,吉林長春縣治,清道光五年,自新立屯移長春通判治此。光緒三十一年《中日北京條約》訂立開為商埠,為中東、南滿、吉長各鐵路交會處。
清代山東“光緒年月 協(xié)盛銀爐 惠民縣”
十兩銀錠一枚
原光品 文字雕模有特色
清代銀錠的鑄造有官鑄和私鑄兩種。官鑄是官府的官銀匠或官設的銀爐鑄造的,這些銀爐大多附設在布政使藩庫、鹽庫、官銀錢局、海關、厘金局等內(nèi)部,其業(yè)務就是把收繳上來的不同形狀、不同成色的銀兩統(tǒng)一熔鑄,以方便留存和上解國庫。這種官鑄錠一般稱為課銀。通常在錠面上要鈐上鑄錠機構的名稱(有的是官銀匠,也有的是官銀號)、地名和紀年。有些地方官為了方便克扣,還自設銀店,進行壟斷?!爸笔≈菘h解司錢糧,例鑿有州縣及銀匠姓名或店號。
私鑄 多半是由銀爐主持?!盃t房以冶銀鑄寶為專業(yè),南稱銀爐,北曰爐房,論其名實,微有異同”。清代鑄造銀錠的銀爐,有南北之分,均是以鑄造銀錠為主業(yè)的,但北方的爐房除鑄錠外,還兼營存放款和兌換業(yè)務,而且北方各省也沒有設立公估局,因而爐房還擔當鑒定驗色的職責。
清代早期,政府對銀爐的開設有所控制,規(guī)定須經(jīng)戶部準許,發(fā)給營業(yè)執(zhí)照。每一地方,銀爐的名額有限,不得隨意增加,如北京,只許26家開業(yè)。到了清末,政府的法令、法規(guī)得不到認真貫徹,各地私設銀爐之事時有發(fā)生,官府也不加干涉,放任自流,故民間稱銀爐為“私爐”。
“民國 年月 足色 歸化城 樊昌”伍拾兩銀錠一枚
中間帶花押 少見
安邑縣 道光上解銀
少見
船形銀錠一只,重1888克左右,左右兩端翹起,中間為凹槽,錠面有三豎狀戳記,一個戳記寫“道光三十年十二月”紀年,另一戳記寫“安邑縣”記載的是地名,還有一個寫“馬萬年”是鑄造師的名字。銀錠品相較好,大部分為銀色原光,局部有黑色包漿。銀錠內(nèi)外有明顯的鑄痕,外側(cè)底部有大面積的蜂窩狀小孔。
本文已由作者授權樂藝會發(fā)布,藏品圖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