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苦,寒;有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利咽。
應(yīng)用主治:
火毒蘊結(jié),乳蛾喉痹,咽喉腫痛:本品功善清肺火,解熱毒,利咽消腫,為治療火毒蘊結(jié)所致乳蛾喉痹、咽喉紅腫的要藥。可單用;或與桔梗、梔子、連翹等藥同用;若治乳蛾喉痹,可配伍射干、金銀花、麥冬等藥。
齒齦腫痛,口舌生瘡:本品對胃火上攻所致的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均可應(yīng)用,可單用煎湯漱口,或與石膏、黃連、升麻等藥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有毒,過量服用易引起嘔吐、腹瀉、胸悶、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過大,脾胃虛寒者慎用。
藥性:辛,平。歸肺經(jīng)。
功效:清肺,解毒利咽,止血。
應(yīng)用主治:
風(fēng)熱郁肺,咽痛音啞,咳嗽:本品既能宣散肺經(jīng)風(fēng)熱,又能清瀉肺經(jīng)實火,長于解毒利咽,為治咽喉腫痛的常用藥。因其性平,故不論熱毒、風(fēng)熱或虛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腫痛均可選用,而尤宜于風(fēng)熱郁肺者。治風(fēng)熱及肺火所致咽喉腫痛、咳嗽、失音,常與牛蒡子、玄參、板藍(lán)根等同用,如:普濟消毒飲。配伍生地、玄參、知母等藥,也可用治肺腎陰虛所致的咽喉腫痛。本品清肺止咳,利咽開音,可用治肺熱咳嗽,聲音嘶啞,常與黃芩、蟬蛻、射干等藥同用。
衄血,創(chuàng)傷出血:本品外用有止血作用。治療衄血,外傷出血,可用馬勃粉撒敷患處。此外,內(nèi)服也有清熱涼血止血之功,用治火邪迫肺,血熱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可單用,或與其他涼血止血藥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2~6g。外用適量,敷患處。
使用注意:風(fēng)寒襲肺之咳嗽、失音者不宜使用。
藥性:甘、酸,平。歸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生津。
應(yīng)用主治:
咽喉腫痛,咳嗽痰稠,煩熱口渴:本品功能清熱解毒,生津利咽,略兼化痰之功。用治風(fēng)熱上襲或熱毒蘊結(jié)而致咽喉腫痛,常與硼砂、冰片、青黛等同用;若用治咽干口燥,煩渴音啞,咳嗽痰粘,可單用鮮品熬膏服用,亦可與金銀花、桔梗、蘆根等同用。
魚蟹中毒:本品能解魚蟹毒,可單用鮮品榨汁或煎濃湯飲用,用于進食河豚中毒。
用法用量:煎服,5~10g。
藥性:苦、甘,涼。歸肺、肝、胃經(jīng)。
功效:清肺利咽,疏肝和胃。
應(yīng)用主治:
肺熱咳嗽,喉痹音啞:本品具有清肺熱,利咽喉之功效,為治咽喉腫痛之常用藥,尤多用治音啞。治療邪熱傷陰,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多與玄參、麥冬、冰片等配伍。本品又具清肺化痰止咳之功,用治肺熱咳嗽,或小兒百日咳,常與桔梗、桑白皮、款冬花等同用。
肝胃氣痛:本品能疏肝和胃止痛,治療肝郁氣滯,肝胃氣痛,脘腹、脅肋脹痛等,可單用本品研末,酒調(diào)送服。
用法用量:煎服1~3g。
以上各藥用法用量等均為一般情況,具體還請謹(jǐn)遵醫(y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