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剩飯到底致不致癌,一直也是爭論不休,這個與每個人切身相關的事情也受到了網友們的廣泛討論。也有一些辟謠說“剩飯致癌”是謠言,不可信。但是更多的是實驗依據,證明長期食用剩菜剩飯誘發(fā)癌變。
在臨床上有近80%消化道癌的病人,都有過吃剩飯菜的習慣。
一年前,我們接收了這樣一位只有29歲的女性病人。
她前來看病時對醫(yī)生說:她上腹部隱痛有一年多了,開始時會服用一些止痛藥,然后腹痛會有所緩解。近半年來,她發(fā)現(xiàn)吃藥已經不能再止痛了。腹部疼痛加重,進食后疼痛更加明顯,大便呈板油樣改變、排便次數(shù)也增多,體重消瘦明顯,四肢發(fā)軟乏力等等。到醫(yī)院照了一下消化道X光,發(fā)現(xiàn)胃內有腫物,醫(yī)生說不排除癌變的可能,于是又進行了纖維胃鏡的檢查也發(fā)現(xiàn)高度可疑的“胃癌”。最后經病理診斷,確診為“胃癌”。
當時馬上入院等待手術治療,在詢問她的病史時方知道:她本人是一名教師,丈夫是一名警察,夫妻結婚不到四年。由于丈夫工作的特殊性使小倆口常年不能一起吃飯,久而久之她養(yǎng)成了吃飯“湊合”的壞習慣。饑一頓飽一頓,做一次飯能吃四天的生活方式,上頓熱了下頓再熱一下接著吃。認為自己這樣做是不浪費,是會過日子。有時還經常以小食品、方便面、餅干充饑,平日很少吃水果、蔬菜類的食物,喜歡吃單一的食物。每一餐都離不開吃“咸菜”。
當她做完胃大部手術切除后,悔恨的無法言語,尚未到三十而立卻患上胃癌。的確是人生一大不幸事件,還好發(fā)現(xiàn)地早。經過全面醫(yī)治她又回到了工作崗位。
通過以上這位真實的病歷,告誡我們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這是關系到我們每個人身體健康的根基,千萬不能忽視。所以一定要注意科學健康的飲食。
英國和日本的醫(yī)學科學家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攝入過多高鹽食物后,人的胃內容物滲透壓增高,這樣會對人的胃黏膜造成直接的損害。高鹽食物可以使胃黏膜充血糜爛;高鹽食物還會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而前列腺素E能提高胃黏膜的抵抗力,這樣就使胃黏膜易受損害而產生胃炎或胃潰瘍。同時,高鹽及鹽漬的食物中均含有大量的硝酸鹽,易形成具有極強的致癌作用的亞硝酸胺。另外,食用過熱、過硬、霉變的食物或腌、熏、剩菜剩飯等飲食習慣。均會與胃癌的發(fā)生有關。尤其以長期食用大量硝酸鹽和亞硝酸鹽食物的人,這類化學物質均可最終在胃內化合成強制癌作用的亞硝胺類的物質,導致消化道的腫瘤的發(fā)生。
在日常生活中每頓飯后剩下的剩菜剩飯最好不要在隔日、多日后再食用,尤其是綠葉的新鮮蔬菜熱炒后剩余到第二天或第三天再接著食用,對身體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因為蔬菜在播種時都會施用了一些化肥,我們炒菜時要放入一定的食鹽,有人口重再多加一些食鹽。剩余的菜是在幾個小時會發(fā)生顏色的變化。也就是上面談到的硝酸鹽成分就會在其中,如果還不停地食用剩余幾天的菜飯,這些食物進入胃內與胃液(酸性的)發(fā)生作用,從而會產生致癌的亞硝酸鹽物質。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胃癌的發(fā)生。
1.寧剩葷菜不剩蔬菜
蔬菜在儲藏中容易產生亞硝酸鹽,其中的抗氧化成分和維生素C、葉酸等在儲藏和反復加熱之后損失極其嚴重。剩下葷菜要比素菜更好保存:放在冰箱里的葷菜,只要在吃之前徹底加熱,可以保存1-2天,雖然損失一些B族維生素,但蛋白質可以完全保留,也不至于產生有害物質。在葷菜當中,最應先吃完的是水產品,因為水產品的蛋白質特別容易被微生物所分解,水產品也更容易滋生有害微生物。
2.剩菜分類存放保鮮得當
把剩飯菜分開放在保鮮盒里,干濕分開,分類放入冰箱。最容易變質的食物,如豆制品和海鮮,應當放在冰箱下層深處,或者保鮮抽屜當中,因為這里的溫度最低。水分含量較低的炸魚、炸丸子之類,則可以放在略微靠外的部分,因為這里溫度相對較高,特別是冰箱開門時溫度不夠穩(wěn)定。剩的果汁之類可以放在冰箱門的部位,因為果汁比較酸,細菌不易快速繁殖。
3.舊菜輕松變新菜
將剩下的葷菜再搭配新鮮的蔬菜進行烹調,無論其在美感還是口感上,絕對不亞于其它菜品。
4.按用餐量分批消滅
當剩菜較多時,不可能在一餐之中全部翻新,所以,可按照先水產后肉類、先清淡菜肴后濃味菜肴的順序,每餐按用餐的數(shù)量上翻新菜,并保證這些翻新菜不再剩下。
本文醫(yī)學觀點來自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防癌科袁鳳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