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四章 方劑的組成與變化

          第四章 方劑的組成與變化

           

           

           

           

              中醫(yī)臨床的用藥治病多數(shù)采用復方形式。在辨證審因,確定治法之后,便進入了具體的遣藥組方階段。要組織好一首有效方劑,必須重視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是嚴密的組方基本結(jié)構(gòu);二是熟練的藥物配伍技巧。

           

          第一節(jié)  方劑的配伍目的

           

              藥物的功用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只有通過合理的組織,調(diào)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強或改變原有功能,消除或緩解其對人體的不良因素,發(fā)揮其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綜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藥組合成一個新的有機整體,才能符合辨證論治的要求。這種運用藥物的組合過程,中醫(yī)藥學稱之為配伍。,有組織、搭配之義;,有隊伍、序列之義。徐靈胎說:藥有個性之專長,方有合群之妙用方之與藥,似合而實離也,得天地之氣,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變易氣血,以除疾病,此藥之力也。然草木之性與人殊體,入人腸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圣人為之制方,以調(diào)劑之,或用以專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輔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藥各全其性,亦能使藥各失其性。操縱之法,有大權(quán)焉,以方之妙也。”(《醫(yī)學源流論·方藥離合論》)在此,徐氏明確指出了在組藥成方的過程中,必須重視配伍這個環(huán)節(jié)。

              我們知道,大多數(shù)單味中藥都具有多功用的特點,在治療疾病時往往需要發(fā)揮其中部分功用;況且,藥物既有其治療作用的一面,也有因其藥性偏勝而致不同程度毒、副作用的一面。這就要求我們熟悉并把握其藥物功用(包括毒副作用)發(fā)揮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及運用技巧。這些方法和技巧,在古今醫(yī)家以小生產(chǎn)方式積累的理論和實踐總結(jié)中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因此,正確、全面地學習和掌握有關(guān)配伍知識及技能,掌握歷代名方中常用的配伍組合規(guī)律,對于今后正確地遣藥組方、靈活運用成方、減少臨床運用方藥的隨意性、提高臨床動手能力、保證臨床療效等,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運用配伍方法遣藥組方,從總體而言,其目的不外增效、減毒兩個方面。用藥有利有弊,用方有利無弊,如何充分發(fā)揮藥物對治療疾病有的一面,同時又能控制、減少甚至消除藥物對人體有的一面,這就是方劑學在運用配伍手段時最根本的目的。一般來說,藥物通過配伍,可以起到下述作用:

              1.增強藥力  功用相近的藥物配伍,能增強治療作用,這種配伍方法在組方運用中較為普遍。如荊芥、防風同用以疏風解表,薄荷、茶葉同用以清利頭目,黨參、黃芪同用以健脾益氣,桃仁、紅花同用以活血祛瘀等。

              2.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  藥物之間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協(xié)同作用,常相互需求而增強某種療效。如麻黃和桂枝相配,通過開腠解肌協(xié)同,比單用麻黃或桂枝方劑的發(fā)汗力量明顯增強;附子和干姜相配,俗稱附子無姜不熱,體現(xiàn)了先后天脾腎陽氣同溫,走而不守守而不走協(xié)同,大大提高溫陽祛寒作用。

              3.控制多功用單味中藥的發(fā)揮方向  這是在方劑配伍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如桂枝具有解表散寒、調(diào)和營衛(wèi)、溫經(jīng)止痛、溫經(jīng)活血、溫陽化氣、平?jīng)_降逆等多種功用,但其具體的功用發(fā)揮方向往往受復方中包括配伍環(huán)境在內(nèi)的諸多因素所控制。如前所述,在發(fā)汗解表方面,多和麻黃相配;溫經(jīng)止痛方面,往往和細辛相配;調(diào)和營衛(wèi)、陰陽方面,又須與芍藥相配;平?jīng)_降逆功用,則多與茯苓、甘草相配;溫經(jīng)活血功用,常與丹皮、赤芍相配;溫陽化氣功用,常須與茯苓、白術(shù)相配。又如黃柏具有清熱瀉火、清熱燥濕、清虛熱、降虛火等作用,但往往以其分別配伍黃芩、黃連、蒼術(shù)、知母為前提。川芎具有祛風止痛、活血行氣的作用,但祛風止痛多與羌活、細辛、白芷等引經(jīng)藥相配,活血調(diào)經(jīng)多與當歸、芍藥同用,而行氣解郁則又多與香附、蒼術(shù)相伍。再如柴胡有疏肝理氣、升舉陽氣、發(fā)表退熱的作用,但調(diào)肝多配芍藥,升陽多伍升麻,和解少陽則須配黃芩。由此可見,通過配伍,可以控制藥物功用的發(fā)揮方向,從而減少臨床運用方藥的隨意性。

              4.擴大治療范圍,適應復雜病情  中醫(yī)藥學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代醫(yī)家反復實踐總結(jié),產(chǎn)生了不少針對基礎(chǔ)病機的基礎(chǔ)方劑,如四君子湯、四物湯、二陳湯、平胃散、四逆散等。在臨床上通過隨證配伍,可以使這些基礎(chǔ)方劑不斷擴大治療范圍。如四君子湯具有益氣健脾的功用,是主治食少便溏、面色萎黃、聲低息短、倦怠乏力、脈來虛軟等脾胃氣虛證的基礎(chǔ)方。若由脾虛而生濕,阻滯氣機,以致胸脘痞悶不舒,則可相應配伍陳皮,即異功散,功能益氣健脾、行氣化滯;若脾虛痰濕停滯,出現(xiàn)惡心嘔吐、胸脘痞悶、咳嗽痰多稀白,則再配半夏入方,即六君子湯,功能重在健脾氣、化痰濕;若在脾胃氣虛基礎(chǔ)上,因痰阻氣滯較重而見納呆、噯氣、脘腹脹滿或疼痛、嘔吐泄瀉等,則可配伍木香、砂仁,即香砂六君子湯,功能益氣健脾、行氣化痰。由此可見,通過隨證配伍,則可達到不斷擴大治療范圍的目的。

              5.控制藥物的毒副作用  “是藥三分毒。從中國醫(yī)學史的相關(guān)資料表明,上古時期,人們對藥物的毒副作用是十分畏懼的,從古代將中藥統(tǒng)稱為毒藥,以及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到服藥不瞑眩,則厥疾不瘥的認識,以及臣子為國君試藥、兒子為父親試藥的記載,反映了當時運用藥物能產(chǎn)生毒副作用的普遍性。但隨著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和藥物運用經(jīng)驗的積累,尤其是方劑學的發(fā)展,探索和掌握了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為后世方藥的廣泛運用和療效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至西漢后期時,對中藥的稱謂,由毒藥改稱為本草,這本身就是中醫(yī)藥學劃時代進步的標志。這與方劑學中運用配伍方法的成果是分不開的。

              通過配伍控制毒副作用,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七情相殺相畏關(guān)系的運用,即一種藥物能減輕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減輕和消除半夏的毒性,砂仁能減輕熟地滋膩礙脾的副作用等;二是多味功用相近藥物同時配伍的運用,這種方式既可利用相近功用藥物的協(xié)同作用,又能有效減輕毒副作用的發(fā)生。這是因為功用相近的多味藥物同用,可以減少單味藥物的用量,而多味藥物之間,其副作用的發(fā)揮方向往往不盡一致。根據(jù)同性毒力共振、異性毒力相制的原理,這就可以在保障治療效果的基礎(chǔ)上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減輕毒副作用。如十棗湯中的甘遂、芫花、大戟,瀉下逐水功用相近,且單味藥習慣用量亦大致相似,在組成十棗湯時,以三味各等分為末,棗湯調(diào)服。其三味藥合用總量相當于單味藥的常用量。通過現(xiàn)代動物實驗及臨床觀察證明,這樣的配伍方法具有緩和或減輕毒副作用的效果。

              應當指出,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除了上述兩個方面外,中醫(yī)藥學中還包含著豐富的方法和內(nèi)容。如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恰如其分的用量控制,特定的炮制方法,道地藥材的選擇,具體的煎藥、服藥方法以及恰當?shù)膭┬鸵蟮取?span lang="EN-US">

           

          第二節(jié)  方劑的基本結(jié)構(gòu)

           

               每一首方劑,固然要根據(jù)病情,在辨證立法的基礎(chǔ)上選擇合適的藥物,妥善配伍而成。但在組織不同作用和地位的藥物時,還應符合嚴密的組方基本結(jié)構(gòu),即君、臣、佐、使的組方形式。這樣才能做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提高療效。

              關(guān)于君、臣、佐、使組方基本結(jié)構(gòu)的理論,最早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其后,金人張元素有力大者為君之說;李東垣說:  “主病之為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又說: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佐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宜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明代何伯齋更進一步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jīng)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可以看出,無論是《內(nèi)經(jīng)》,還是張元素、李東垣、何伯齋,雖對君、臣、佐、使的涵義作了一定的闡發(fā),但還不夠系統(tǒng)和全面。今據(jù)各家論述及歷代名方的組成規(guī)律,進一步分析歸納如下:

              君藥:即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臣藥:有兩種意義。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的藥物;針對重要的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佐藥:有三種意義。佐助藥,即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峻烈之性的藥物;反佐藥,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以防止藥病格拒。

              使藥:有兩種意義。引經(jīng)藥,即能引領(lǐng)方中諸藥至特定病所的藥物;調(diào)和藥,即具有調(diào)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

              綜上所述,一個方劑中藥物的君、臣、佐、使,主要是以藥物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主次地位為依據(jù)。除君藥外,臣、佐、使藥都具兩種以上的意義。在遣藥組方時并沒有固定的模式,既不是每一種意義的臣、佐、使藥都必須具備,也不是每味藥只任一職。每一方劑的具體藥味多少,以及君、臣、佐、使是否齊備,全視具體病情及治療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選藥物的功能來決定。但是,任何方劑組成中,君藥不可缺少。一般來說,君藥的藥味較少,而且不論何藥在作為君藥時其用量比作為臣、佐、使藥應用時要大。這是一般情況下對組方基本結(jié)構(gòu)的要求。至于有些藥味繁多的大方,或多個基礎(chǔ)方劑組合而成的復方,分析時只需按其組成方藥的功用歸類,分清主次即可。為進一步說明君、臣、佐、使理論的具體運用,以麻黃湯為例分析如下:

              麻黃湯出自《傷寒論》,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象浮緊等癥狀。其病機為外感風寒,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肺氣不宣。治法為辛溫發(fā)汗,宣肺平喘。其方義分析如下:

              君藥——麻黃:辛溫,發(fā)汗解表以散風寒;宣發(fā)肺氣以平喘逆。

              臣藥——桂枝:辛甘溫,解肌發(fā)表,助麻黃發(fā)汗散寒;溫通經(jīng)脈,解頭身之疼痛。

              佐藥——杏仁:苦平,降肺氣助麻黃平喘(佐助藥)。

              使藥——炙甘草:甘溫,調(diào)和諸藥。

              通過對麻黃湯的分析,可知遣藥組方時既要針對病機考慮配伍用藥的合理性,又要按照組成的基本結(jié)構(gòu)要求將方藥組合成為一個主次分明、全面兼顧的有機整體,使之更好地發(fā)揮整體效果,這是需要充分運用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周密設(shè)計的。

              至于以法統(tǒng)方君臣佐使理論的關(guān)系,前者是遣藥組方的原則,是保證方劑針對病機,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后者是組方的基本結(jié)構(gòu)和形式,是體現(xiàn)治法、保障療效的手段。只有正確把握上述兩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加之熟練的用藥配伍技巧,才能組織好理想的有效方劑。

           

          第三節(jié)  方劑的變化形式

           

              臨證不依病機、治法選用成方,謂之有方無法;不據(jù)病情加減而墨守成方,又謂有方無藥。因此在臨證運用成方時,我們應根據(jù)病人體質(zhì)狀況、年齡長幼、四時氣候、地土差異,以及病情變化而靈活加減,做到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師其方而不泥其藥。徐靈胎說:欲用古方,必先審病者所患之證相合,然后施用,否則必須加減,無可加減,則另擇一方。”(《醫(yī)學源流論·執(zhí)方治病論》)說明方劑在運用時不可囿于成方,應當通過靈活變化來適應具體病情的需要。方劑的運用變化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藥味加減的變化

              藥物是決定方劑功用的主要因素。當方劑中的藥物增加或減少時,必然要使方劑組成的配伍關(guān)系發(fā)生變化,并由此導致方劑功用的改變。這種變化主要用于臨床選用成方,其目的是使之更加適合變化了的病情需要。必須指出,在此所指的藥味增減的變化,是指在主病、主證、基本病機以及君藥不變的前提下,改變方中的次要藥物,以適應變化了的病情需要,即我們常說的隨證加減。例如桂枝湯,該方由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甘草五味藥組成,具有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見有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或浮弱、舌苔薄白等癥。若在此證候基礎(chǔ)上,兼有宿疾喘息,則可加入厚樸以下氣除滿、杏仁降逆平喘(即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若在桂枝湯證基礎(chǔ)上,因風邪阻滯太陽經(jīng)脈,以致津液不能敷布,經(jīng)脈失去濡養(yǎng),而見項背強幾幾者,可加葛根解肌舒筋(桂枝加葛根湯);又如桂枝湯證因誤下而兼見胸滿,此時桂枝湯證仍在者,因方中芍藥之酸收,不利于胸滿,則當減去芍藥,以專于解肌散邪(桂枝去芍藥湯)。

              上述三例都是在主病(太陽中風)、主證(惡風、發(fā)熱、自汗)、君藥(桂枝)不變的前提下,改變方中的次要藥物(臣、佐等),以適合兼證變化的需要。由此可見,在選用成方加減時,一定要注意所治病證的病機、主證都與原方基本相符,否則是不相宜的。還有一點,即對成方加減時,不可減去君藥,否則就不能說是某方加減,而是另組新方了。

              二、藥量增減的變化

              藥物的用量直接決定藥力的大小。某些方劑中用量比例的變化還會改變方劑的配伍關(guān)系,從而可能改變該方功用和主治證候的主要方面。例如小承氣湯與厚樸三物湯,兩方都由大黃、枳實、厚樸三味組成。但小承氣湯主治陽明腑實輕證,病機是熱實互結(jié)在胃腸,治當輕下熱結(jié),所以用大黃四兩為君、枳實三枚為臣、厚樸二兩為佐;厚樸三物湯主治大便秘結(jié)、腹?jié)M而痛,病機側(cè)重于氣閉不通,治當下氣通便,所以用厚樸八兩為君、枳實五枚為臣、大黃四兩為佐。兩方相比,厚樸用量之比為14。大黃用量雖同,但小承氣湯煎分二次服,厚樸三物湯分三次服,每次實際服量也有差別(見表1),故兩方在功用和主治的主要方面有所不同。又如四逆湯與通脈四逆湯,兩方都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組成。但前方姜、附用量比較小,主治陽微寒盛而致四肢厥逆、惡寒蜷臥、下利、脈微細或沉遲細弱的證候,有回陽救逆的功用;后方姜、附用量比較大,主治陰寒極盛格陽于外而致四肢厥逆、身反不惡寒、下利清谷、脈微欲絕的證候,有回陽逐陰、通脈救逆的功用(見表2)。

           

          1    小承氣湯與厚樸三物湯鑒別表

           

          方劑名稱

          方藥組在配伍

               

           

          使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

          枳實三枚

          厚樸二兩

          陽明腑實證(熱證):
          潮熱譫語,大便秘結(jié),腹痛拒按

          分二服

          厚樸三物湯

          厚樸八兩

          枳實五枚

          大黃四兩

          氣滯便秘(氣閉):
          脘腹?jié)M痛不減,大便秘結(jié)

          分三服

           

           

           

           

           

           

           

           

           

          2    四逆湯和通脈四逆湯鑒別表

           

          方劑名稱

          方藥組在配伍

               

           

          炙甘草

          生附子

          干姜

          四逆湯

          二兩

          一枚

          一兩
          五錢

          下利清谷,嘔吐,惡寒,四肢厥逆,身體疼痛,脈微細或沉遲細弱

          四逆泊證是由陽衰寒盛所致,故以姜、附回陽求逆

          通脈四逆泊

          二兩

          一枚
          (
          大者)

          三兩

          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身反不惡寒

          通脈四逆湯證是陰寒極盛格陽于外所致,故加重姜、附用量以回陽逐陰、通脈救逆

           

              從以上舉例來看,四逆湯和通脈四逆湯的主治證候和病機雖基本相同,但是病情輕重明顯不同,所以只是藥量大小有異,配伍關(guān)系基本不變。小承氣湯和厚樸三物湯的主治證候和病機都有不同,所以方藥組成的配伍關(guān)系上有了改變,藥量也隨之而異。由此可知,藥量的增加或減少,可以是單純藥力的改變,也可以隨著組成配伍關(guān)系的改變而功用、主治發(fā)生改變。

              中藥制劑種類較多,各有特點。由于劑型不同,在作用上也有區(qū)別。如理中丸是用治脾胃虛寒的方劑,若改為湯劑內(nèi)服,則作用快而力峻,適用于證情較急重者;反之,若證情較輕或緩者,不能急于求效,則可以改湯為丸,取丸劑作用慢而力緩,所以《傷寒論》中理中丸(人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各等分)服法中指出然不及湯。這種以湯劑易為丸劑,意取緩治的方式,在方劑運用中極為普遍。此外,由于劑型的選擇常決定于病情的需要和藥物的特點,所以劑型更換的變化,有時也能改變方劑的功效和主治。例如,九味羌活湯為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兼有里熱所致感冒的常用方,但王好古在《此事難知》中說本方治雜病如神,并指出煉蜜作丸尤效。又如《金匱要略》所載桂枝茯苓丸原為治療瘀阻胞宮證而設(shè),功能活血祛瘀,緩消癥塊,但《濟陰綱目》將本方改為湯劑,易名催生湯,改用于產(chǎn)婦臨產(chǎn),見腹痛、腰痛而胞漿已下時服,有催生之功。

              上述藥味、藥量、劑型等的變化形式,可以單獨應用,也可以相互結(jié)合使用,有時很難截然分開。但通過這些變化,能充分體現(xiàn)出方劑在臨床中的具體運用特點,只有掌握這些特點,才能制裁隨心,以應萬變之病情,從而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六章 方劑的組方原則與變化
          方劑的組成與變化
          方劑的分類、組成與變化
          方劑組成的變化規(guī)律
          行氣方劑(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瓜蔞薤白白酒湯類方異同)
          中藥配伍變化及用量大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