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殯儀館工作的老吳告訴我:老人去世后最好穿壽衣,要不然到了殯儀館會遇到很多麻煩!
同村的老吳是一名火化工,在縣城的殯儀館工作了七八年,對殯儀館的工作流程了如指掌。有一次跟老吳坐在一起喝酒擼串,出于好奇,我向他打聽了很多關于殯儀館的事情。
出于各種原因,老吳并沒有介紹太多關于火化的事情。不過他提醒了我一件事: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了,一定要穿壽衣,要不然到殯儀館會遇到很多麻煩!
他說給逝者穿壽衣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喪葬風俗,是對死者的尊重,可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標新立異,給老人穿生前喜歡的一些衣服,有的甚至穿西裝之類的。結果到了殯儀館被要求重新買壽衣穿戴,否則不能火化。
通常來說,在老人離世之前,子女們就會為其準備好壽衣,可以精挑細選,也不會在價格上吃虧。但如果到了殯儀館,馬上要進行火化時,被要求重新購買壽衣的話,恐怕會吃很大的虧。
殯儀館的壽衣比市面上的要貴得多,而且質(zhì)量一般,想要質(zhì)量好一點的,就要出更大的價錢,實在得不償失。
前段時間一位教授去世火化后,殯儀館一個骨灰盒要賣7000塊,老教授兒子一氣之下用一個黑色塑料袋將父親的骨灰裝走了,可見殯儀館的物品價格有多離譜!
其實對于老吳的說法,我是持保留態(tài)度的,因為沒有任何法律條文規(guī)定火化時一定要穿壽衣,人離世后穿什么衣服完全自愿。只不過一些殯儀館出于某些目的,才提出這樣的要求,人們提前準備好壽衣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1、關于壽衣
壽衣,也就是逝世之人穿的衣服,美稱壽衣,寓意健康長壽,通常在老人去世之前就要準備好。
記得六年前奶奶突發(fā)疾病,由于年紀太大,醫(yī)生都表示回天乏術,家人就為奶奶準備了壽衣等喪葬物品,以免過世后手忙腳亂。
誰曾想奶奶竟然奇跡般地好了,而且身體逐漸恢復了健康,如今奶奶已經(jīng)91歲,而為她準備的壽衣至今還在衣柜里放著!
目前市面上的壽衣分為古裝、現(xiàn)代裝以及一些地方特有的款式,布料通常是印花布或者絲綢等,做工參差不齊,價格也相差很大。
廣義上的壽衣其實包括了帽子、衣服、褲子以及鞋子襪子等,與之配套的還有枕頭、被褥等,總之老人在棺材里躺著所需的細軟應有盡有,品種繁多。
2、為什么要穿壽衣?
在我國傳統(tǒng)治喪禮儀中,老人去世之前要挪到正屋,以讓其安寧死去。去世之后,家人要用很輕的新絮放在死者的口鼻處看是否斷氣,在今天則主要由醫(yī)生來判斷是否還有生命體征。
確定人死之后,家屬就要對死者的遺體進行整治,包括沐浴整容、用布裹尸、用棉花堵住耳朵、用白布蓋臉等。其中有一個禮儀叫“襲尸之禮”,就是將尸體挪到襲床上,為死者穿上特制的衣服,也就是壽衣。
那么為什么要為死者穿壽衣呢?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這是喪葬禮儀的重要部分
人死之后穿壽衣安葬,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喪葬禮儀,是千百年來的民間風俗,是對死者的尊重。
我們知道,人死之后都不會直接下葬,而是要停尸三天或者五天,有些地區(qū)甚至停尸7天或者更久。停尸期間,親朋好友都會前來吊唁,那么就非常有必要讓逝者穿戴整齊,以供瞻仰。
第二,起到護尸的作用
《書儀》有云:“不欲使為物所毀傷,故裹以衣衾,盛以棺槨,深藏之于地下”。意思是指人死以后,為了不讓遺體被外物所傷,安置死者時要用衣物裹起來,要用棺材裝起來。
如果說棺材是“硬包裝”的話,那么壽衣就是“軟包裝”,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尸體免遭破壞。因此穿壽衣有護尸的作用。
第三,避免液體流出,讓死者體面
在現(xiàn)代,人死之后通常會馬上放置在冰棺內(nèi)或者太平間里,以防尸體過早腐敗,而且停尸三五天之后會送去火化,因此人們很難見到腐敗的遺體。
而在過去,沒有冰棺也不推行火葬的條件下,尸體在停尸期間就會出現(xiàn)早期尸體現(xiàn)象,尸體從內(nèi)至外滋生大量腐敗細菌。這使得尸體發(fā)生腐敗,體表有腐敗液體流出,并散發(fā)惡臭的腐敗氣體。
那么用棉質(zhì)布料將遺體裹住,就可以起到吸收腐敗液體,防止惡臭氣體擴散,并避免腐敗的體表直接暴露等作用。所以說給死者穿壽衣是為了緩解尸體現(xiàn)象帶來的各種不良影響,可以讓死者更加體面。
第四,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文章開頭就已經(jīng)提到,老吳建議老人逝世之后,最好穿戴壽衣去火化,這可以避免很多麻煩。因為一些殯儀館要求必須給逝者穿壽衣,否則不讓火化,這其實也有一定的依據(jù)。
殯儀館在火化遺體之前,會有工作人員專門檢查逝者身上是否有不適合火化的物品,比如金銀首飾、心臟起搏器等,這些東西在火化之前都要取下來。
如果死者穿著生前的衣物前去火化,衣物上可能會有紐扣、拉鏈等金屬配飾,這些東西是不能火化的。為了避免麻煩,殯儀館通常會要求親屬為逝者準備壽衣。
另外,在大部分人的觀念里,人死之后就要穿壽衣,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規(guī)矩,如果有人標新立異給逝者穿生前的衣物,很可能會遭受人們的非議。因此穿壽衣可以避免這些不必要的麻煩。
3、能不能穿平時的衣褲呢?
為死者穿壽衣是一種喪葬習俗,是對死者的尊重,有著美好的寓意,但是這并非強制要求,沒有任何法律條文規(guī)定人死之后一定要穿壽衣,所以給死者穿什么衣服完全自愿。
而且,在現(xiàn)代文明的影響下,很多年輕人更加重視逝世親人的個人感受,他們會為死者穿上生前喜歡的衣物,不過這里面有一些注意事項,最好將生前的衣物進行改造。
首先,一定要選擇長袖和長褲,最好能蓋住手和腳踝,因為裸露手腳是對死者的不尊重,親朋好友看到了也會感到不適。
其次,所選衣物不要有金屬配飾,簡潔大方才能體現(xiàn)莊重,而且配飾太多會影響火化,到了殯儀館也很麻煩。最好將衣物上的金屬鈕扣拆下來,換上其他的材質(zhì)。
另外,衣服顏色也要多加注意,最好選用黑色或者紅色等單一顏色。當然了,與壽衣相似的唐裝或者旗袍也是可以的。
總之人死之后不穿壽衣也是可以的,只不過盡可能選擇大家能夠接受的、方便火化的以及體現(xiàn)莊重的衣物,否則可能會遭人非議。
4、穿壽需要注意哪些?
為死者穿壽衣其實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什么時候穿、由誰來穿以及穿幾件等,在喪葬風俗中都有要求,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什么時候穿壽衣?
壽衣通常要在老人去世之前準備好,以備不時之需,有些地區(qū)甚至會讓老人活著的時候試穿壽衣,看是否合身。比如慶陽地區(qū),在老人過了60歲之后,子女就要為父母做壽衣了。
在過去的喪葬習俗中,一般在老人彌留之際為其穿好壽衣,不過在今天,很多年輕人認為老人去世之前穿壽衣是不尊重的體現(xiàn),因此在老人去世之后再穿壽衣。
其實現(xiàn)在看來,死前還是死后穿壽衣并不重要,時間相差也不會太多,總歸老人去世時穿著壽衣就行了,各地風俗略有差異而已。
由誰來穿壽衣?
老人過世后,通常由子女為其穿壽衣。如果死者是男性,通常由兒子和女兒為其凈身穿衣;如果是女性,則由兒媳和女兒來處理;如果沒有兒女,則由其侄子、侄女等來負責。
穿幾件壽衣?
壽衣的件數(shù)也是有講究的,一般以奇數(shù)為準,比如上衣九件,褲子七件;或者上七下五、上五下三等。
而且根據(jù)逝者年齡不同,所穿壽衣件數(shù)也不同,年齡越大,可穿壽衣件數(shù)就越多。而年齡不足50歲逝世的人,被稱為夭壽,只能穿三件,也就是上二下一。
穿什么樣的壽衣?
壽衣的款式多種多樣,有中式的、西式的,有古典的和現(xiàn)代的,不管選擇哪種款式,一定要注意色彩搭配,風格上要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
除了壽衣,死者蓋的被褥、枕的枕頭,以及鞋襪等,都要講究風格協(xié)調(diào),色彩統(tǒng)一,否則會顯得不倫不類。
5、結語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區(qū)的喪葬風俗有所不同,不過整體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體現(xiàn)對死者的尊重,讓老人走的燈光體面。
為死者穿壽衣,是我國千百年來的喪葬風俗,體現(xiàn)了對死者的尊重,也避免了遺體出現(xiàn)早期尸體現(xiàn)象時可能出現(xiàn)的不體面場景。
而在當代,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進步,很多人開始為逝者穿生前喜愛的衣服,這無可厚非。但在衣物的選擇上,盡可能滿足莊重的要求,還要方便火化,避免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