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青囊經(jīng)》中卷,萬物化生在氣與形的相輔相成中
《青囊經(jīng)》中卷
經(jīng)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于地,形麗于天。因形察氣,以立人紀。紫微天極,太乙之御,君臨四正,南面而治。天市春宮,少微西掖。太微南垣,旁照四極。四七為經(jīng),五德為緯,運幹坤輿,垂光乾紀。七政樞機,流通終始。地德上載,天光下臨。陰用陽朝,陽用陰應;陰陽相見,福祿水貞;陰陽相乘,禍咎踵門。天之所臨,地之所感;形止氣蓄,萬物化生;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須而成一體,此之謂化機。
原文: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于地,形麗于天。因形察氣,以立人紀。……
李術(shù)解讀:五星指歲星、熒惑、鎮(zhèn)星、太白、辰星;歲星屬東方木,熒惑為南方火星、鎮(zhèn)星位居中央土、太白金星在西、辰星在北屬水……由于天星之下照,則地上相感應則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宿分布周天,氣息感應到大地,亦產(chǎn)生了山峰崗領(lǐng)與江河溪川的排列。天氣順著地形流行,而地形則依附著天氣而成形。人們就以觀察地形來判斷天氣,并建立了人間安墳立宅的準則。
原文:紫微天極,太乙之御,君臨四正,南面而治。天市春宮,少微西掖,太微南垣,旁照四極。……
李術(shù)解讀:中國古代天文學,將星空劃分為三垣二十八星宿,或四垣二十八星宿等星區(qū)。垣即城墻之意。三垣就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加上少微垣則成為四垣,象征四象。紫微垣位于天極(今北極)附近,以北極星為中心,永遠在天球的正北方,是為中宮,乃象征帝座,面南而治天下。天市垣在東,東方為春季,故曰春宮;太微垣在西、天市垣在東,象征兩儀。三垣從旁拱衛(wèi)紫微垣,四垣光芒照耀四鄰,所以說旁照四極。
原文:四七為經(jīng),五德為緯,運幹坤輿,垂光乾紀。七政樞機,流通終始。……
李術(shù)解讀:四垣之外圍,相對應有二十八星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即東方青龍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亦象征四象。青龍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白虎七宿(奎、婁、胃、昂、畢、嘴、參)、朱雀七竅(井、鬼、柳、星、張、翼、軫)、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畢)。4×7=28,本卷經(jīng)中,「四七」即是指二十八星宿而言。五行之木、火、土、金、水,如配五德則金屬義、木屬仁、水屬智、火屬禮、土屬信;因此歲星為仁德、熒惑火星為禮德、鎮(zhèn)星為信德、太白金星屬義德、辰星則為水德。本經(jīng)中,五德即指歲星、熒惑、鎮(zhèn)星、太白星、辰星等五星而言。七政指金、木、水、火、土五星加上日、月。二十八星宿論五行依七政(木金土日月火水)之順序來循環(huán),并以動物的形象取名,就成為:東方七宿:角木蛟、亢金龍、氏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北方七宿: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璧水貐。西方七宿: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昂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南方七宿:井木犴、鬼金牛、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坤輿指地軸同,乾紀」指天象。天體之妙,以二十八星宿與五星為經(jīng)緯,地軸運轉(zhuǎn)乾旋,以配合天象;而天象之精光下垂,亦為配合地軸。其所以能迎能合且有條而不紊,乃是因為五星與日月周流于虛空天界,始終如一,沒有中斷的緣故。此段雖論天體,實論氣息。二十八星宿配與五星與日月之運行,渾天周匝,天象與地軸之對應,實是陰陽之對應,陰陽又實為一氣,其對應流通,自然循環(huán)而無始無終。
原文:地德上載,天光下臨;陰用陽朝,陽用陰應;陰陽相見,福祿永貞;陰陽相乘,禍咎踵門。……
李術(shù)解讀:地德指地中之生氣。地氣上昇而天星的光芒下布,為能量的交換、氣息的交流。天氣為陽、地形為陰;地形的陰、必須以陽氣朝之,大地始有靈氣;天之陽氣,亦須以陰應之,以形聚氣,否則即不聚氣而消散無蹤。陰陽既相朝應,即得陰陽交泰,而自然興旺,故曰陰陽相見,福祿永貞。陰陽不相朝應,即為陰陽孤獨,而自然衰敗,故曰陰陽相乘,禍咎踵門。
原文:天之所臨,地之所感,形止氣蓄,萬物化生,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須而成一體,此之謂化機。……
李術(shù)解讀:天氣所布臨的地方,必有地形的感應或承載;氣行則形亦行、氣止形亦止。欲知其氣之所蓄,但觀其形之所止。因此,氣中有形,氣則藉形來嬗遞其變化;形中有氣,形即藉氣以茲其生;在氣與形的相輔相成之中,萬物就在其中化生了。天地陰陽之氣的感應,生者得之則可以善其生,死者得之亦可善其死。地理之道,如若天地形氣合而為一體,則所葬骨骸亦與天地之氣為一體,而死魄生人、氣脈灌輸,天地鬼人有一氣相感應之妙;此即所謂之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