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史書之元脫脫及其《宋史》
二十四史中篇帙[1]最為浩繁的一部紀傳體通史便是《宋史》,總共有496卷,包括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字數(shù)多達500多萬。但是同時它也是二十四史中問題最多,后人已經(jīng)或者想要重修者最多的正史之一。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書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因體例未定而未能成書。元朝末年,丞相脫脫主張分別撰修宋、遼、金三史,各自獨立,這一意見得到元順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開局,三史同時修撰。經(jīng)過二年半時間,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書。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脫脫幼養(yǎng)于伯顏家,從浦江吳直方學。元朝元統(tǒng)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元惠宗(元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顏。至元六年(1340年)農(nóng)歷十月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至正四年(1344年)農(nóng)歷五月,右丞相脫脫因病辭職,到至正九年(1349年)農(nóng)歷閏七月,復出為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農(nóng)歷四月,脫脫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發(fā)行新鈔票“至正交鈔”,并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號答剌罕(意謂:自在),被贊譽為“賢相”。
《宋史》是在原宋《國史》的基礎上刪削而成的。兩宋時期,史官組織完備,雕版印刷術廣泛應用,書籍流傳和保存都較為便利,積累了大量史料。這就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實的考訂、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點,如一人兩傳,無傳而說有傳,一事數(shù)見,有目無文,紀與傳,傳與傳,表與傳,傳文與傳論之間互相抵牾等,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蕪雜亂之稱。
盡管《宋史》存在不少缺點,但是它卷帙浩繁,僅《列傳》就有2000多人,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敘事詳盡,就史料的學術價值而言詳勝于略。同時《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歷等書,這些史籍現(xiàn)在幾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統(tǒng)的一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