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人面魚紋彩陶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簡介
早期人們發(fā)現(xiàn)濕潤的粘土容易成型,經(jīng)過加工能塑造各種形狀,通過火燒,外表堅硬,不易透水,早期陶器這樣誕生,其不僅是生產(chǎn)生活工具,也是古代最早的藝術品之一。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jié)晶。原始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人類在長期實踐對陶器進行了裝飾,便形成后來的陶器是實用和審美的有機結(jié)合。陶器的發(fā)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陶器的發(fā)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chǎn)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是“陶瓷”,其實陶瓷是陶器與瓷器的合稱,從發(fā)展的歷程來看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燒制的溫度是區(qū)別陶與瓷的重要依據(jù)。在一般印象中的瓷器有釉而陶器無釉。
實際上中國古代也有施釉的陶器,如三彩釉陶器。因此,釉并不是區(qū)別陶瓷的標志。在燒成溫度、堅硬程度、使用原料、透明度、釉料、吸水率、含鐵量等方面,兩者存在差異。
南京博物院藏
值得注意的一點,一般認為陶瓷就是陶器與瓷器的總稱。實際上,還有一類器物,吸水率介于0.5%至10%之間,稱為半瓷或炻器。炻器在中國古籍上稱“石胎瓷”,坯體致密,已完全燒結(jié),這一點已很接近瓷器,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紫砂、水缸等都屬于這類器物。
早期
陶器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國人就已經(jīng)燒造出最早的陶器。陶器一般分為實體物件和空心容器兩大類,前者以磚瓦、陶俑為代表。早期人們燒制的多為容器類陶器,用以盛裝水或食物風景的心情。
仙人洞遺址出土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陶器殘片
年代早到距今2萬年
早期容器
陜西藍田新街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磚殘塊
陜西周原遺地出土的素面瓦當(上)和重環(huán)紋瓦當(下)
裝飾
技法
陶器燒成后表面粗糙、顏色單一。為了美化陶器,人們發(fā)明了打磨、陶衣、彩繪、刻劃、拍印、鏤空等裝飾技法。早期陶器彩繪技法運用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