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溫和而嚴厲,有威儀而不兇暴,莊嚴而安詳。
【現(xiàn)代詮釋】這是記載孔子學問修養(yǎng)表現(xiàn)在外的神態(tài)容貌,符合儒家的“中庸”,也就是現(xiàn)在人們所講的善于掌握分寸。不僅是神態(tài)容貌,為人、做事、禮節(jié),甚至是整個中國文化最講究的,這種分寸感,完全來源于經驗的歷史積累。它貌似玄虛,只是難于掌握和達到罷了。
【原文】葉公①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②奚③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br>【注釋】①葉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楚國知名貴族,在楚國政治生活中很有影響力,封地在葉(舊念shè)城(今河南省葉縣南)。葉公是葉城的邑宰,由于楚君稱王,所以相應稱公。②女:通“汝”,你。③奚(xī):為什么。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這樣講:他的為人,用功得連吃飯都會忘記,快樂起來會忘記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現(xiàn)代詮釋】當我們激情奮發(fā)、不知疲倦地探索人類未知時,常常完全忘記了吃飯,一當學有所得時,常常完全忘記了憂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的實際年齡,而絲毫沒有意識到衰老已在漸漸地降臨在自己的頭上。寥寥幾句話,刻劃了孔子一生為學,活到老,學到老的情趣。
【原文】子釣而不綱①,弋③不射宿③。
【注釋】①綱:魚網上的總繩叫綱,此處作動詞用。②弋(yì):用帶絲線的箭來射鳥。③宿:過夜,這里指歸巢過夜的鳥。
【譯文】孔子釣魚,不拉大網捕魚;用帶繩的箭射鳥,不射歸宿的鳥。
【現(xiàn)代詮釋】從孔子釣魚不竭澤而漁,射鳥不射歸巢之鳥,多少看出了孔子對自然界的生物也有一些同情之心,雖然談不上是為了生態(tài)平衡,但可以說孔子對自然界生物亦具有愛心。推而廣之,對于一切人,也是一種仁愛之心。
【原文】子曰:“賜①也,女②以予為多學而識③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br>【注釋】①賜,即孔子學生子貢。②女,讀為“汝”,你。③識(zhì):記憶
【譯文】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多學多記的人嗎?”子貢答道:”對呀。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觀念來貫穿始終的?!?br>【現(xiàn)代詮釋】以統(tǒng)一的邏輯把每一種認識、每一個思想、每一個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使之成為系統(tǒng)的認識、系統(tǒng)的思想和系統(tǒng)的概念,這事實上也就是尋找發(fā)現(xiàn)作為每一種認識、每一個思想、每一個概念的客觀對象的因果關系,從而獲得對每一客觀對象的本質的認識。這就是“一以貫之”。在學習上,善于總結規(guī)律,把厚書讀薄,能知一推十,那么,在相同條件下,會比別人學得更好,學得更多。
【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謂好學也已?!?br>【注釋】①就:走向,接近。②有道:指有學問、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③正:匡正、端正。
【譯文】孔子說:”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做事勤勞敏捷,說話慎重小心,親近有道德的人來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br>【現(xiàn)代詮釋】我們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并不是為了吃飯;生活低標準,事業(yè)高要求,要求自己能敏銳地思考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并在檢討自己所要說的每一句話的過程中,把自己造就成為一個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質的人。
【原文】太宰①問于子貢②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 ”子貢曰:“固③天縱④之將圣,又多能也?!弊勇勚唬骸疤字液??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br>【注釋】①太宰:老資格的輔佐君王的相。②子貢:孔子的學生。③固:本來。④天縱:天從人愿;縱,使,讓。
【譯文】太宰問子貢說:”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嗎?為什么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本來就是上天讓他成為圣人,又多才多藝的?!笨鬃勇牭胶笳f:”太宰了解我嗎? 我年輕時地位低賤,所以才會許多卑賤的技藝。真正的君子會掌握這么多技藝嗎?不會的?!豹?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三歲時喪父,十七歲時喪母,年青時,只做過管倉庫、管牛羊的小官,受盡了白眼。但正是這“少也賤”的身世,練就了何等非凡的勇氣和膽識,成就了一代圣人。因此,當人生中有出身微寒、家庭貧困、遭遇不幸、含冤受屈等現(xiàn)象時,千萬不能自卑,更不能一蹶不振,相信吧,只要經過自身的努力,快樂的日子、成功的時候就會來臨。
【原文】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①,以②思,無益,不如學也。”
【注釋】①寢:睡覺。②以:連詞,用來。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來思考,卻沒有長進,還不如去學習?!?br>【現(xiàn)代詮釋】這句話可與“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結合起來理解。孔子在這里把“思”和“學”分別提出來加以比較,并非否定思的重要性,而是指出單獨的學與單獨的思同樣無益??鬃又鲝埰鋵嵤菍W思結合,只有這樣,人類的知識才能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
牢①曰:“子云:‘吾不試②,故藝③?!?br>【注釋】①牢:子牢,孔子的學生。②不試:不被任用。③藝:學了很多技藝,此處作動詞用。
【譯文】牢說:”老師說過,‘我沒有被任用,所以學會許多技藝’?!豹?br>【現(xiàn)代詮釋】讀書時,埋怨老師不重視自己;工作時,埋怨上級不重用自己。可是孔子卻說,正是因為不被重用,才學會了很多技能。的確,“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绻[忍以行,十年磨一劍,即使不被人理解、賞識,也定能擔當大任。
【原文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br>【注釋】①邑:泛指一般的小城鎮(zhèn)。
【譯文】孔子說:”就是十戶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像我一樣忠實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學罷了?!?br>【現(xiàn)代詮釋】在這里我們讀到的孔子形象不再是謙謙君子,相反,洋溢著自慰和自豪之情,這并非是倨傲??鬃右幌蛘J為忠信美德是人與生俱來的資質,但許多人后天不好學深求,“玉不琢,不成器”,走向了美德的反面。在這方面,孔子是我們的榜樣。
【原文】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①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②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注釋】①抑:只是。②爾:這樣。
【譯文】孔子說:”如果(講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當?不過是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總不厭倦,那我可以說得上是這樣了?!惫魅A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br>【現(xiàn)代詮釋】圣人和仁人絕對完美的人格是人們根本無法達到的理想,孔子也在努力接近,所以“則吾豈敢”。但是,另一方面,“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這并不矛盾,孔子強調“圣”“仁”重在行為、實踐,強調自覺、堅持,“不厭”“不倦”,是以也難也易。同時,“不厭”“不倦”也是中華民族韌性精神的體現(xiàn),雖百折不回,歲寒不凋,才有所成就。
【原文】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①?!?br>【注釋】①藝:指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禮是禮節(jié)、禮儀;樂是音樂、舞蹈、美;書是寫作和刻畫;數(shù)(shǔ)是計算和營造;射是射箭;御是駕駛車輛的技術。
【譯文】孔子說:”立志道,憑借德,依靠仁,熟練掌握六種技藝?!?br>【現(xiàn)代詮釋】這大概是孔子的教學總綱。一個人,首先要立志于行道,然后,用道德作依據,這樣,人與人之間就不會違離“仁”德。最后,熟練掌握了“六藝”,如魚在水,十分自由,獲得一種成功的愉悅。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②,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注釋】①十有五:十五歲,同“又”。耳順:聽順了,聽熟了。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就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guī)矩?!豹?br>【現(xiàn)代詮釋】這是千古名言,沿用至今。告訴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也會有不同的變化。三十而立,既可指掌握各種熟練的技能,也可指人格的成熟。四十歲的時候對外界的變化已能窮通其理了,不會被迷惑。五十歲的時候,對自己的一生有了個來龍去脈的理解和認同,不再有少年時不自量力的空洞的抱負了。六十歲的時候,由知天命悟到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對人生種種際遇感到可以寬恕,聽起來耳順。七十歲的時候,思想上已達到了自由王國的精神境界,學問和道德臻于化境。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①,不亦君子乎!”
【注釋】①慍(yùn):埋怨,惱怒。
【譯文】孔子說:”學習了又時常溫習,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令人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這樣的人不也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嗎?”
【現(xiàn)代詮釋】南懷瑾先生認為,此處的“習”并非只是溫習課本,否則,按現(xiàn)在學生的體驗,時時溫習功課毫無樂趣可言。其實每一次溫習,如果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新的啟示,也是一種成功的情緒體驗呢。學習是一種體驗,一種經歷,一種交往,如果有遠方的朋友來聚會,研討學問,切磋修養(yǎng),不也愉快?尤其遠道而來,一定很久沒有見面了,這在交通并不發(fā)達的古代更不容易。始終如一的堅持學習,堅持對知識的追求,并從中獲得快樂,哪怕別人不了解我,又有什么關系?在追求知識中獲得幸福,不正是任何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的追求嗎?
【原文】子曰:“邦有道,危①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②?!?br>【注釋】①危:正直。②孫:“遜”,謙遜,謹慎小心。
【譯文】孔子說:”政治清明,言語正直,行為正直;政治黑暗,行為正直,言語謙遜。”
【現(xiàn)代詮釋】孔子經常鼓勵學生應該行為正直,秉公無私,為人方方正正,但并非任何時地都蠻干,赤膊上陣。在一個正義的國家之中,國民們可以直率大膽地言談和直率大膽地行事;在一個沒有正義的國家之中,在亂世之中應該學會保護自己,即使可以大膽直率地行事,但在言談方面卻只有謹慎為妙了,這并不是軟弱、懦弱,而是一種韌性的斗爭。
【原文】子曰:“參①乎!吾道②一以貫③之?!痹釉唬骸拔á堋!弊映?,門人⑤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釋】①參:指孔子的學生曾參。②道:學說。③貫:貫穿,貫徹。④唯:應答詞,相當于“是”。⑤門人:守門人,這起初也許是學生與學徒對自己身份的謙稱,后來通指學生。
【譯文】孔子說:”參啊,我的思想學說是貫通一致的?!痹诱f:”是?!笨鬃映鋈ブ螅渌麑W生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學說,不過忠恕罷了?!?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的道就是人道,就是人際交往原則。忠恕是仁的兩種表現(xiàn)。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屬性。仁表現(xiàn)在處理人際關系上的兩種基本關系(即對上的關系和對下的關系)時兩條原則就是忠與恕。對上要忠誠,對下要寬恕,如己之心,將心比心,遵循自己的本心——天生的良知良心——行事,并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這事實上也就是博愛之心,仁愛之心。
【原文】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①,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②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br>【注釋】①見:通“現(xiàn)”。②且:又。
【譯文】孔子說:”堅定地相信道,努力學習它,誓死保全它。不進入政局不穩(wěn)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事;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現(xiàn)代詮釋】這章是孔子勸人好學守道,善于隱現(xiàn)。對事業(yè)的追求,只有堅信自己的信念是真理,才能有好學精神;有好學精神,就一定會對自己的信念加深鉆研,理解得更加透徹,從而更加熱愛、更加信仰。如此反復不已,做到“守死善道”??鬃雍玫?、學道、信道、用道的終極目的是要與時偕行,要見機而作,該出就出、該隱就隱、該富就富、該貴就貴;反之,不該出而出、不該隱而隱、不該富而富、不該貴而貴、不該貧而貧、不該賤而賤,就是恥辱。這就是孔子的榮辱觀。
【原文】在陳絕糧,從者?、伲芘d。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②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③矣?!?br>【注釋】①?。褐笧轲囸I所困。②窮:指不得志,不顯貴,因窘,與“達”相對。③濫:這里指無所不為,胡作非為。
【譯文】孔子在陳國斷了糧食,跟隨的人餓病了,沒有人能振作、高興。子路含怒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窘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困窘還是堅持道義;小人一到困境便胡作非為了?!豹?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在陳國時,陳國正成為吳楚爭霸的戰(zhàn)場,由于戰(zhàn)爭,孔子不得不離開隨時都有可能變成戰(zhàn)爭中心的陳國的都城,而他們隨身攜帶的那些可供充饑的食物最終也成了一路上一隊饑腸轆轆的士兵的口中獵物。在這種時候反映了孔子的不畏困難百折不撓的鋼鐵意志,也反映了孔子對待貧窮的態(tài)度,是樂天知命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不過這種安貧的思想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不利于個人的發(fā)展、完善。貧則思變,才有利于發(fā)展和前進。當然,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種堅持操守對待貧窮的態(tài)度可以培養(yǎng)人們艱苦奮斗、廉潔自律、樂于吃苦的精神,有利于磨礪人的意志、培養(yǎng)人的品德。
【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①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釋】①其:表猜測的語氣詞,此處可解釋為“大概”。
【譯文】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呢?”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br>【現(xiàn)代詮釋】恕是寬容、體諒、將心比心,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通過自己的心靈的想像力把自己置于他人的存在和生活的實際情景之中,去親自體驗他人的存在、他人的生活、他人的情感、他人的理性和意志,體驗他人對善和正義的特殊要求與理解,從而與他人達成思想上的共識與行動上的協(xié)調,以免把自己的思想、主張、意志在不知他人是否愿意接受的情況之下強加在他人身上。反過來說,也是如此。這種同情與寬容是社會和諧與社會合作所必需的,它也是構成一個理想社會的必要條件。
【原文】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r>【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br>【現(xiàn)代詮釋】松柏是樹木中耐寒冷的樹木,孔子用它來比喻意志堅強和品德高尚的優(yōu)秀人物,他們在嚴酷的環(huán)境中顯示出堅忍不拔的崇高意志。以自然景物比喻人事品德,是充滿情感特征的詩意語言。這一比喻既是孔子高尚情操的寫照,也是激勵人們像松柏那樣傲視霜雪,挺然屹立,歷代許多詩人、文學家、藝術大師們常以此謳歌那些歷經貧賤而始終不與世俗同流的人們,許多志士仁人更以此砥礪終身!人們向往和景仰的也正是這松柏長青、傲然挺拔的精神!
【原文】子曰:“三軍①可奪帥②也,匹夫③不可奪志④也?!?br>【注釋】①三軍:春秋時代,諸侯大國多設三軍,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分中軍、上軍、下軍或中軍、左軍、右軍三軍,以中軍之將為三軍之統(tǒng)帥。這里“三軍”泛指軍隊。②奪帥:使喪失主帥。③匹夫:一個人,指平常老百姓、普通人。④奪志:強迫改變其意志。
【譯文】孔子說:“三軍的主帥可以被人奪去,但對一個普通人,卻不能迫使他改變志向?!?br>【現(xiàn)代詮釋】這一章孔子告誡人們守志不移,一個有骨氣的人,立定了志向,是任何力量也改變不了、奪不走的。它所體現(xiàn)出的堅強意志、高尚節(jié)操和豪邁氣概,是鼓舞人們立志圖強,勇敢有為,激勵人們蔑視權勢、淫威的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思想基礎。
【原文】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譯文】鄉(xiāng)人飲酒的禮儀結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現(xiàn)代詮釋】這是講孔子遵守鄉(xiāng)飲酒的禮規(guī),也體現(xiàn)了他與鄉(xiāng)人同樂的精神風貌。同本鄉(xiāng)人一起喝酒,喝完之后一定要讓老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這是當時的行為規(guī)范,并非刻板,而是體現(xiàn)了尊老敬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推而廣之,在其他場合,也應該這樣做,比如聽音樂、乘車、購物等等。久而久之,養(yǎng)成習慣,人際關系必然和諧融洽了。
【原文】顏淵、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爾志? ”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③,敝④之而無憾⑤。”顏淵曰:“愿無伐善⑥,無施勞⑦?!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⑨,少者懷之⑩?!?br>【注釋】①侍:侍立在孔子身邊。②盍(hé):何不。③共:共同使用。④敝:破舊。⑤憾:抱怨、悔恨。⑥伐善:夸耀自己的優(yōu)點和能干,伐,夸耀。⑦施勞:張揚自己的功勞和業(yè)績。⑧安之:使之安,使老者安逸。⑨信之:使之信,使他信任我。⑩懷之:使之懷,使他得到關懷。
【譯文】顏淵、子路陪侍孔子,孔子說:“何不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愿意拿自己的車馬、衣服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弊勇穼鬃诱f:“希望聽聽您的志向?!笨鬃诱f:“我的志向是讓老年人安養(yǎng),讓朋友們互相信任,讓年輕人得到關懷?!?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想。子路的理想是心甘情愿地讓朋友享受自己的幸福,是重義輕財之志;顏淵的理想是不夸耀自己不表白自己,是仁人之志;孔子的理想是讓社會上所有老年人,在物質和精神生活方面都有妥善的安頓,能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不但讓朋友信任我,更要讓社會上所有朋友之間都能互相信任,沒有猜疑,沒有仇恨,互諒互讓,互敬互愛,愛護關懷少年,引導、教育他們,使他們都能幸福、健康地成長,有美好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能夠有這樣宏愿的人,不只是仁者,簡直是圣人的胸懷和境界了。
【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理,要我當晚死去,也行呀。”
【現(xiàn)代詮釋】孔子認為,一個人只要真正追求到真理,即便死去了也沒有關系。說明了孔子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的恒心、毅力和為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雖歷經艱難險阻而始終無憂無懼。也有人認為孔子的這段話是悲嘆世人無道,假使早上聽到世有道,那么傍晚死了也無恨,也通。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①,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其斯之謂與?”子曰:“賜③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④往而知來者?!?br>【注釋】①諂:諂媚、奉承、巴結別人。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于《詩經·衛(wèi)風·淇奧》,意思是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比喻君子在自身修養(yǎng)上的精益求精。③賜:子貢的名字,老師對學生一般都直呼其名。④諸:同“之于”。
【譯文】子貢說:”貧窮卻不諂媚,富裕卻不驕橫,怎么樣?”孔子說:”這樣可以了,但是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德修養(yǎng),縱有錢卻謙虛好禮哩。”子貢說:”那《詩經》上講的:‘要像對待骨、角一樣,先開光,再磨制;像對待玉石一樣,先雕刻,后細磨。’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啊,現(xiàn)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你已經能從我講過的話中領會出我還未說到的意思了?!?br>【現(xiàn)代詮釋】社會難免有貧與富的差別,但是怎樣看待貧富的呢?一種境界是處貧窮而不卑躬屈膝,居富貴而不驕奢,這是一種好的精神境界,處貧窮而卑躬屈膝,得富貴而驕奢淫逸,則是一種壞的精神境界。比好的精神境界更高的精神境界是處貧窮而快樂,居富貴而好禮。所以子貢悟出一個道理:人的精神境界是可以無止境地追求磨煉達到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度的。面對學生的“頓悟”,孔子也及時地進行了表揚。
【原文】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①也。”
【注釋】①次:次一等,差一級。
【譯文】孔子說:”大概有自己不懂卻憑空創(chuàng)造的人,我沒有這種行為。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接受它;多多地看,牢牢記在心里。這是僅次于‘生而知之’的智慧。”
【現(xiàn)代詮釋】本章主要是論“知”的,體現(xiàn)了孔子的謙虛精神??鬃犹岢嗦?、多看;聽要有選擇,看要有思考比較。這都是提高知識能力的方式和途徑,今天仍然有一些用處。但是今天的科學飛速發(fā)展,僅有觀察思辨的方法還不夠,還要有科學實驗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科學分析的能力。
【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①,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釋】①厭:滿足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而不滿足,教誨別人不知疲倦,這些事情對于我有什么(困難)呢?”
【現(xiàn)代詮釋】孔子告訴學生他的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教育態(tài)度。他的學習方法是:默默地記誦古圣遺文。學習態(tài)度是:不厭學,把學習作為一種快樂享受。教書育才的態(tài)度是:不知疲倦,全心全意、盡心盡力,以教育人為快樂。無論是孔子的學習態(tài)度還是教育態(tài)度都需要有一種很高的思想境界才能達到?!皩W而不厭”的學習態(tài)度是至智境界的流露。“誨人不倦”的教育態(tài)度是成人成物的至仁境界的表現(xiàn)。“默而識之”的學習方法是心領神會融會貫通專心之至的至誠境界的反映,這里充分反映了孔子高尚的精神境界。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br>【譯文】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學習,看出他們的缺點便改正?!豹?br>【現(xiàn)代詮釋】三人并非真的不多不少只有三個人,是一種虛指,即使兩人也行。本章節(jié)突出地反映了孔子虛心好學的謙虛精神和學無常師的善于學習品德,不僅向比自己好的人學習,也善于從比自己差的人身上吸取教訓。這樣,不僅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词谷擞?,三人弈……只要有人群處,都可以從正反兩方面學到有益的東西。
【原文】子曰:“文①,莫②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br>【注釋】①文:書本上的學問。②莫:大約,大概。
【譯文】孔子說:”文獻知識,大概我和別人差不多,身體力行,成為一個君子,那我還做得不夠?!豹?br>【現(xiàn)代詮釋】這章,突出地表現(xiàn)了孔子的謙虛精神,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其發(fā)憤程度,是百倍千倍于常人,哪會差不多呢!這種自謙的美德,永遠值得人們學習。但這里更強調一種知易行難的思想。書本上的知識重要,但實踐能力更重要。學習書本知識是為了實踐中能夠運用,可以想見孔子是多么希望將所學得的堯舜之道付諸實踐,以實現(xiàn)他救國救民的遠大理想。
【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①其道②得之,不處③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④也。君子去⑤仁,惡乎⑥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⑦違⑧仁,造次⑨必于是,顛沛⑩必于是?!?br>【注釋】①以:用。②道:途徑,方法。③處:接受。④去:擺脫。⑤去:離開。⑥惡(wū)乎:怎樣,如何。⑦終食之間:一頓茶飯工夫,形容時間短暫。⑧違:離開。⑨造次:匆忙,倉促。⑩顛沛:窮困,顛沛流離。
【譯文】孔子說:”發(fā)財和做官,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硬唤邮?;貧窮和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脫拋棄它,君子就不回避。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是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是如此,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豹?br>【現(xiàn)代詮釋】這是孔子儒家仁的修養(yǎng)。每個人都希望有富貴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職位,但是這需要正規(guī)手段得來,不應該因為要脫離貧賤,就去走歪路。仁是一個人的中心思想,沒有它,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如文學高的,不過是一個才子風流而已,知識淵博的不過是一個才人而已。所以君子沒有“仁”這個境界,就不可能成名,哪怕是一頓飯的功夫也離不開這個中心。這與現(xiàn)代的“又紅又?!钡牡览硎且粯拥?。
【原文】子曰:“述①而不作②,信而好古③,竊④比于我老彭⑤?!?br>【注釋】①述:闡述。②作:創(chuàng)作。③古:指古代文化。④竊:私下、私自,古代的一種謙讓表述方法。⑤老彭:人名,其說不一,一般認為老彭即彭祖,是一個有名的賢大夫,自少愛恬靜養(yǎng)生,觀覽古書,好述古事,傳說活到八百歲,這應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可能是指他的后裔“世襲”史官八百年之久。
【譯文】孔子說:”闡述而不創(chuàng)作,相信并喜好古代文化,我私下和我心儀的老彭相比?!豹?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的思維方法是:信古、好古、述古,但不創(chuàng)新,這種思維方式是建立在他對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向往的基礎上形成的??鬃拥摹笆龆蛔鳌?,“信而好古”不創(chuàng)新的思維原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阻礙了科學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影響了我國經濟、文化的飛躍,具有很大的滯后性,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應該批判性的學習,我們需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探測未來;更需要大膽的創(chuàng)新!
【原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注釋】飯疏食:吃粗飯;飯,吃飯;疏食,粗飯。曲肱(gōng):彎曲胳膊。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做枕頭,樂在其中。干不正當?shù)氖露脕淼母毁F,在我看來那富貴好像天上的浮云一樣?!?br>【現(xiàn)代詮釋】天際浮云,與我無關??鞓肥鞘裁矗慨斠粋€人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滿足之后,快樂與財富無關,它高于任何物質生活和境遇本身,超乎富貴貧賤之上。孔子樂道而賤不義,追求精神上的快樂,反對用不道義的手段弄來的富貴。
【原文】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文】孔子說:”貧窮卻沒有怨恨,很難;富貴卻不驕傲,倒容易做到?!?br>【現(xiàn)代詮釋】貧而無怨,富而無驕,是兩種處世的態(tài)度、境界。孔子將這兩種境界進行比較,認為貧而無怨不容易達到,富而無驕則容易達到。這當然有客觀的實際原因,比如沒吃沒喝沒得住,再加上聲色財利的誘惑等等;然而富而無驕易,是與貧而無怨難是相比較而言的,因為富雖然沒有貧時可以隨時誘發(fā)怨的各種客觀條件,但如果不注意自我修養(yǎng),在世俗的阿諛奉承和贊揚聲中,同樣也會飄飄然昏昏然,容易滋生“唯我獨尊”“老子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思想,從而恃富而驕,盛氣凌人。因而,富而無驕,實也不易,需要不斷地修養(yǎng)自己。
【原文】子絕①四:毋②意③,毋必④,毋固⑤,毋我⑥。
【注釋】①絕:杜絕。②毋:同“無”。③意:同“臆”,主觀猜測。④必:絕對肯定。⑤固:固執(zhí)已見。⑥我:惟我獨是
【譯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不憑空揣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zhí)己見,不自以為是。
【現(xiàn)代詮釋】臆測、武斷、固執(zhí)、自以為是是以“我”為核心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自我膨脹的極端心態(tài),需要在道德的自我修養(yǎng)上狠下功夫,才能達到??鬃诱J為,在人們的社會交往與交流之中,為了確保這種交往與交流的和諧和有效,人們做到如下四點是絕對必要的:放棄一切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想,放棄一切自以為是的主觀武斷,放棄一切固步自封的主觀成見,放棄一切惟我獨尊的主觀態(tài)度。這正是孔子的學問修養(yǎng)真正到了家的感人和偉大處。
【原文】子曰:“富而①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②,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注釋】①而:連詞,表假設語氣,如果,假使。②執(zhí)鞭之士:指天子、諸侯出巡或菩薩出游時,揚著竹鞭、喝令群眾讓道的差事,意指地位低下的職事。士,通“事”,差事。
【譯文】孔子說:”財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話,就是做市場的守門卒我也干;如果不能求,還是順從自己的愛好生活?!豹?br>【現(xiàn)代詮釋】這段話反映了孔子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tài)度??汕笈c不可求,就是值不值得追求。值得追求的富貴,是有價值的富貴,有價值的富貴,孔子愿意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它;不值得追求的富貴,孔子是不愿意去追求的。當然,發(fā)財有極大的偶然性,并非只要努力就能得到。不像讀書、做人,只要努力,總可以有所成就。
【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弊迂曉唬骸胺蜃幼缘酪病!?br>【譯文】孔子說:”君子的風范有三種我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慮,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懼怕。”子貢說:”先生說的正是自己呢?!?br>【現(xiàn)代詮釋】這是孔子自責,旨在勉勵別人上進啊。成德以仁為本,進學以智為階,成事以勇為帥,這三樣鑄就了理想人格??鬃右浴拔覠o能焉”來自謙,正是由于自謙,才不自滿,從不認為自己了不起,因而也就能日日進德,達到了崇高的道德境界。
【原文】子華①使于齊,冉子②為其母③請粟。子曰:“與之釜④?!闭堃?。曰:“與之庾⑤。”冉子與之粟五秉⑥。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⑦急⑧不繼⑨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
【注釋】①子華:即公西赤。②冉子:即冉有。③其母:此指子華母。④釜(fǔ)古代量詞,六斗四升為一釜,相當于今天的一斗二升八合。⑤庾(yǔ):古代量詞,二斗四升為一庾,約合今日的四升八合。⑥秉(bǐng)古代量詞,十六斛(hú)為一秉,十斗為一斛。五秉則是八十斛,也即八十石,相當于今天的十六石。⑦周:周濟、救濟。⑧急:指急需救濟的窮人。⑨繼:接濟。
【譯文】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小米??鬃诱f:”給他六斗四升?!比角笳埱笤僭黾右恍?。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比角髤s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坐著肥馬拉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周濟人的急難,而不增添人的富足?!?原思擔任孔子家總管,孔子給他粟米九百石,原思推辭不要??鬃诱f:”不要推辭。如果有多的,就把它送給鄰居鄉(xiāng)親中的窮人吧?!?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派子華到齊國去辦事情。冉求替子華的母親請求補助糧食??鬃雍腿角蟮囊庖娗∏∠喾矗鬃右俳o,冉求要多給。師生發(fā)生沖突,沖突之后,孔子闡明了一條重要的社會分配原則:周急不繼富,周急就是雪里送炭,不繼富就是不錦上添花。所以反對子華,多給原思。一個“毋”字,雖然是命令式口吻,可是這是對原思推辭心理的理解和贊賞,更是對他貧寒境遇的關懷和慰勉!孔子對弟子的之深,體諒之摯,設想之詳,以及對鄉(xiāng)親窮人的關切、同情之誠,都在“毋”中展現(xiàn)無遺了!
【原文】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譯文】孔子說:”出外就事奉公卿,進家就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辦,不被酒困擾,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么困難呢?”
【現(xiàn)代詮釋】這是孔子自我敘述、自我評價、自我認識的重要資料??鬃诱J為自己沒有什么了不起,只不過是時時尊重君王、尊重他人、尊重父兄、尊重鬼神、不好貪杯而已。歸結起來就是一個“敬”字,一個“勤”字,再加上“慎”和“誠”。這四件事,看看容易,做做難,所以“何有于我哉”既是孔子的自謙,更是自負和自信;而且,最自謙的,恰恰也是孔子最自負和自信的。這就是孔子的為人,也是他的最高品德。
【原文】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①者,惡居下流而訕②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③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④以為知者,惡不孫⑤以為勇者,惡訐⑥以為直者?!?br>【注釋】①惡(è):壞事,其余的皆念wù,憎恨之意。②訕(shàn):誹謗。③窒(zhì):阻塞,這里指不通事理,頑固執(zhí)拗。④徼(jiāo):抄襲。⑤孫:同“遜”。⑥訐(jié):揭發(fā)或攻擊別人的隱私。
【譯文】子貢問:”君子也有憎惡的事嗎?”孔子說:”有憎惡的事:憎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憎惡在下位而毀謗上級的人,憎惡勇敢卻不懂禮節(jié)的人,憎惡辦事果斷卻頑固執(zhí)拗的人?!豹タ鬃佑謫栕迂暎骸辟n,你也有憎惡的事嗎?”子貢答道:”我憎惡抄襲別人卻冒稱聰明的人,憎惡毫不謙遜卻自以為勇敢的人,憎惡揭發(fā)別人隱私卻自以為直率的人?!?br>【現(xiàn)代詮釋】生活中常見有各種讓人們討厭的人,如背后說別人的壞話,無中生有誹謗他人,野蠻無禮,剛腹自用,任性固執(zhí)等等,這些壞作風令人憎惡,孔子抒發(fā)自己的厭惡,旨在要求人們疾惡如仇,防微杜漸,從善如流,才能到達圣賢的境地,這一章中我們也看到孔子并非好好先生或博愛大家,他有愛有惡,并非“愛一切人”,這更像一個“活人”,而非假裝出來的圣賢。師生親切問答,交換思想。而子貢說自己的厭惡,旨在以此修身養(yǎng)性,約束自我。
【原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br>【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毛病)?!?br>【注釋】誰都有錯的時候,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問題是,錯了之后怎么辦?孔子總是在無休止地“進德修業(yè)”,“三省吾身”,勤勤懇懇,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斷追求完善,這是一位大家的自我修養(yǎng)。一個人應該遷善改過,看到別人做好事,自己就應該學習做好事;看到別人做壞事,想一想自己做過同樣的壞事了沒有?做了就要改正,沒做就要警惕。這是兩種自我修養(yǎng)的有效方式,過去是這樣,現(xiàn)在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直到今天,這句話仍然可以借鑒。
【原文】子路使子羔為費宰①。子曰:“賊夫人之子?!弊勇吩唬骸坝忻袢搜?,有社稷②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子曰:“是故惡夫③佞④者。”
【注釋】①費宰:費的地方長官,費是季氏的封邑,所以費宰就是季氏的家臣。
季氏想通過子路向孔子提出讓弟子子羔去費地作邑宰,借孔氏弟子的聲望來緩和他與費地人民的劍撥弩張的緊張關系,而子路讓較愚笨的子羔去,這無異于在坑害比較愚笨的子羔。②社稷:土地和莊稼。③夫(fú):代詞,那。④佞(nìng):花言巧語,強嘴利舌的人。
【譯文】子路讓子羔去作費縣長官??鬃诱f:”這是害人子弟?!弊勇氛f:”那個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和莊稼,(治理百姓和祭祀神靈都是學習),為什么一定要讀書,才叫做學問呢?”孔子說:”所以我討厭那種花言巧語狡辯的人?!?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強調學然后從政,子路認為應該向人民學習,向社會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就像現(xiàn)在有一部分人或迫于生計,或追逐一點繩頭小利,讓子女棄學從商、從工、從農,甚至去做童工,不僅害了子女,對社會也是不利,可是,卻有一些人振振有詞:“工作,走上社會,就都是學習”,這與子路的話簡直如出一轍??鬃诱J為子路太善于口辯,因此很討厭這種貌似有理的思維方式,因而斥之為“花言巧語狡辯的人”。
【原文】孔子曰:“見善如不及①,見不善如探湯②。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注釋】①如不及:指惟恐趕不上似的努力追求。②探湯:以手探入滾水之中。
【譯文】孔子說:”看見善良便努力追求,好像趕不上似的;遇見邪惡便趕快避開,好像手伸到沸水里一樣。我見過這樣的人,也聽過這樣的話。避世隱居以求堅持他的志向,施行正義來貫徹他的主張。我聽過這樣的話,卻沒見過這樣的人?!?br>【現(xiàn)代詮釋】對于一切正直善良的人們來說,要在一個失去了道德與正義的世界上生活只有一種現(xiàn)實的選擇,即揚善避惡;而想要完全躲開這個失去道德與正義的世界去追求純粹個人的幸福自由的做法,是不可能的,因此,那種“隱居以求其志”的主張,只是一種想法而已?!拔匆娖淙艘病保谶@里,孔子的褒貶十分明確,當然,也隱藏了孔子對當時天下無道所表示的深切憂慮和憤懣不平。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注釋】①曾子:孔子的最具有偉大影響力的學生,傳孔子之學,被稱為宋明道(新儒學)的始祖。②省(xǐng):自我檢查,反省。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知識是否溫習了呢?”
【現(xiàn)代詮釋】人和人相處,相互之間必有所求、有所往、有所學。自己在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動機好壞、心態(tài)正邪、行為優(yōu)劣需要靠自己經常反省檢視自己,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良心不至于喪失。因此,人要對自己的思想、言語、行為負責就必須“吾日三省吾身”,說到底,就是要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建立一種道德自審法庭,有利于人的自我修養(yǎng)。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①,學之不講②,聞義不能徙③,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br>【注釋】①德之不修:不修美德,不修養(yǎng)優(yōu)秀品德。②學之不講:不講學問。③徙(xǐ):遷移,改變。
【譯文】孔子說:”不培養(yǎng)品德,不探求學問,聽到義不能去實行,有缺點不能去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現(xiàn)代詮釋】這里的“德修、學講、義徙、不善改”四樣,都應是人人自勉,更應該是努力去做的,這樣方能成為有道德修養(yǎng)之人,日新其德。同時,本章也強烈地反映了孔子的憂患意識,孔子害怕自己落入“道德不修養(yǎng),學問不講習,聽到好事不能趕緊去做,有缺點不能改正”的境地,也害怕別人落入這種境地,孔子的這種憂患意識既是對自己也是對別人的,這種憂患意識促進孔子時時修德、講學、遷善、改過,也促進孔子的弟子每日三省自身,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歷代的知識分子。
【原文】原壤①夷俟②。子曰:“幼而不孫③弟,長而無述④焉,老而不死,是為賊⑤?!币哉冗耽奁涿?。
【注釋】①原壤:孔子的老朋友。②夷俟(sì):雙腿叉開而坐著等待,這是一種不禮貌的坐姿;夷,踞;俟,等待。③孫:通“遜”。④無述:沒有任何值得他人一談的一技之長。⑤賊:巨大禍害。⑥叩:輕敲。
【譯文】原壤兩腿張開坐在地上,等著孔子??鬃诱f:”你小時候不懂禮節(jié),長大了毫無貢獻,老了還白吃糧食,真是個害人精?!闭f完,用拐杖敲了敲他的小腿。
【現(xiàn)代詮釋】原壤據說是孔子的老朋友,可能是游手好閑、玩世不恭的人,對孔子不很禮貌,孔子對他也不客氣,但因熟悉,所以開玩笑比較隨意。但是孔子對原壤違背禮的行為深惡痛絕,甚而至于舉杖擊打他。另外,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孔子借原壤這一典型材料教育自己學生。
【原文】季氏富于周公①,而求也為之聚斂②而附③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br>【注釋】①周公:并非特指周公旦,泛指西周時任何一位獲得了公爵爵位的人。②聚斂:積聚和收集錢財。③附:附加,增加。
【譯文】季氏比周公還要富有,可是冉求還幫他聚斂來增添他的財富??鬃诱f:”他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可以鳴鑼擊鼓去攻擊他?!?br>【現(xiàn)代詮釋】季氏要用田賦制度,增加賦稅,使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見,孔子則反對強征暴斂,主張藏富于民,結果冉求仍舊聽從季氏,實行田賦制度。這項制度對貴族有利、對百姓有害,所以孔子才大發(fā)脾氣,叫弟子攻擊冉求,甚至想趕他走??鬃又匾暽鐣木毟唬毟坏乃枷胗纱嗽谥袊膸浊晟钪懈畹俟?,歷代農民起義,口號之一必有均貧富思想。從現(xiàn)代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均貧富不可能單獨實行,它必須配合人的文化素養(yǎng)與技能的普遍提高,以及競爭機會的廣泛公允,均貧富才有可能。盡管孔子批評冉求如此嚴厲,但對他的評價卻絲毫不受影響:孔子屢屢贊賞、器重,并充分肯定他的政治才能,列為“政治”科的優(yōu)秀生,位在子路之上。而冉求,也始終崇敬、愛戴老師。
【原文】宰予晝寢①。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②也;于予與何誅③?”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注釋】①晝寢:白天睡大覺。②杇(wū):抹墻,粉刷。③誅:責備。
【譯文】宰予白天睡大覺??鬃诱f:”腐朽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似的墻壁不能粉刷。對于宰予,責備什么呢?”又說:”起初我對人,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從宰予這事以后,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是個勤學好思的人,希望他的學生也是這樣的。可是宰予卻白天睡大覺,意志消沉,平時自由散漫、不拘小節(jié)、好高騖遠,因此孔子用糞土、朽木來形容這種懶惰的人,比喻他們不可造就。這件事,孔子也改變了自己對人的態(tài)度,由從前的“聽其言而信其行”變成“聽其言而觀其行”,這是待人處世的兩種態(tài)度和方法。當然,通過聽、信、觀三者結合考察才能確定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①者也?!?/p>
【注釋】①自訟:自我批評,自我責備。
【譯文】孔子說:”算了吧,我沒有看見過能夠一看到自己的錯誤就責備自己的人?!?br>【現(xiàn)代詮釋】顏淵死后,孔子感慨像他那樣“不遷怒,不二過”的人,實在難有再見的啦,因而,孔子認為能夠在自我心靈深處進行自我批評自己責備自己的人是很難得的。曾子說“吾日三省自身”,孔子說“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儒家十分強調內心反省自責,這一點并未隨時間的消失而消失。知恥近乎勇,才能勇于面對現(xiàn)實,正視錯誤,改正錯誤。
【原文】子曰:“二三子①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br>【注釋】①二三子:諸位弟子,你們。
【譯文】孔子說:”你們這些學生以為我有什么隱瞞嗎?我對你們沒有任何隱瞞,我的行為沒有一點不向你們公開,這就是我孔丘的為人?!?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表明作為老師,自己的言行、思想都可以公開,自己的知識、學問、道德、文章,都可以向學生傳授,沒有什么可以隱瞞的??赡?,在當時作為老師似乎總有某種神方秘訣,使人好奇,于是孔門子弟有這類問題,即使在今日,也常見學生們向老師求“秘方”“秘訣”。另外,我們也看到了孔子師生關系融洽,隨問隨答;同時,融洽中也有隔閡,但孔子消除隔閡的方法——解釋、說明、溝通——值得我們學習。
【原文】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①焉:過也,人皆見之;更②也,人皆仰之。”
【注釋】①日月之食:指日蝕月蝕。②更:改也。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失,好比日蝕月蝕。犯了錯誤,每個人都看得見;改正了錯誤,每個人都仰望著他?!?br>【現(xiàn)代詮釋】一個高尚品德的人,也難免有犯錯誤的時候,但他不怕有過錯,更不會文過飾非,加以掩蓋。應該毫不含糊、坦率地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能夠勇敢地公開改正自己的過錯。這樣做,不但不會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會更加提高自己的威信,更加受人尊敬,“人皆仰之”,君子的風度應該是這樣的。
【原文】陳司敗①問:“昭公②知禮乎?”孔子曰:“知禮?!笨鬃油?,揖巫馬期③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④,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br>【注釋】①陳司?。宏悋鞴芩痉ǖ墓伲喈斢诂F(xiàn)代最高法官或司法部長。②昭公:魯國國君。③巫馬期:孔子的學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④黨:偏袒。
【譯文】陳司敗向孔子問魯昭公懂不懂禮,孔子說:”懂禮。”孔子退出后,陳司敗便向巫馬期做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不會偏袒,難道君子也偏袒嗎?魯君從吳國娶了位夫人,吳和魯是同姓國,(不便叫她吳姬),于是叫他‘吳孟子’,魯君若是懂得禮,誰不懂得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孔子??鬃诱f:”我真幸運,如果有錯,人們一定會知道?!?br>【現(xiàn)代詮釋】古同姓不通婚,昭公大失禮,這點,孔子自然知道。但當他聽巫馬期說陳司敗批評自己偏袒魯昭公,把魯昭公這樣不懂禮的人說成是懂禮的人時,孔子不但不生氣,反而更高興,他說“我孔丘真是幸運,假如有了過失,人家一定會知道的呀,會批評的呀!”孔子對待自己的錯誤是嚴肅的,對待別人的批評是誠懇的,這種嚴肅、誠懇的態(tài)度對于要求進步的人來說很重要。
【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①躬②之不逮③也。”
【注釋】①恥:意動用法,以……為恥。②躬:自身。③不逮:趕不上。
【譯文】孔子說:”古人不輕易說話,就是怕自己的行動趕不上?!?br>【現(xiàn)代詮釋】本章是強調慎言的重要性。如果擔心自己的行為追不上說出的話,而感到可恥,那么,就要“訥于言而敏于行”,不要說空話,不要輕率表態(tài),不要隨便許諾??鬃诱J為,古人言必信,行必果,說了話就要做到,絕不食言。從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這也是一種誠信,言行一致的誠信。
【原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br>【譯文】孔子說:”有錯誤卻不改正,那真叫錯誤了?!?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認為,犯錯誤并不要緊,要緊的是犯了錯誤還不能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這樣的人是不能超越自我的??鬃釉凇皩W而”章里又說“過則勿憚改”,不要害怕改正錯誤,有錯不改會釀成大錯。改了就沒有錯誤了,這也顯示了儒學的寬容精神,不然,算老帳,結冤仇,冤冤相報,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大到政治,小到平時的生活,都是這樣的。
【原文】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br>【譯文】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鬃诱f:”先按你想說的去做,做了之后再說?!?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對君子的言行的要求是,先行而后言。他認為,一個人對于自己要說的話,先去實行,然后再說出來,這樣的人就可以算得上君子了??鬃訃烙诼梢?,自己正是一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絲不茍的“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的實踐家。
【原文】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現(xiàn)代詮釋】吃飯時不講話,食物不會流到氣道中去,符合飲食衛(wèi)生的要求;睡覺時不講話,不致于太興奮,有益于入睡。這些都是一些好的習慣,作為中學生,應該加以注意。
【原文】席不正,不坐。
【譯文】坐席擺得不合禮制,就不坐。
【現(xiàn)代詮釋】孔子恪守坐席的禮節(jié)。孔子對宴會的坐席擺設的位置、方向、方式也很講究,非常嚴肅認真,坐席端正才肯落坐,坐席不符合禮的規(guī)范則不坐,用現(xiàn)代人的話來說,坐有坐相,站有站姿,這既是禮儀的要求,也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然而這是否與現(xiàn)代人的休閑觀念相違背呢?不!孔子又說“居不客”,它是指平時閑居家族中,不必過于裝得像做客人那么一副嚴肅、端莊的神態(tài),這樣可以生活得輕松、自如、愉快、無拘無束,既富有人情味,又有益于身心健康,何樂而不為呢?
【原文】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br>【譯文】季康子贈送藥品給孔子,孔子拜謝之后接受了,卻說:”我對這藥性不是很了解,不敢試?!?br>【現(xiàn)代詮釋】從本章我們清晰地看到孔子嚴肅認真的生活態(tài)度,凡是受到別人饋贈的禮物必先嘗而謝之,孔子不太清楚藥性,所以不敢先嘗,這里有孔子樸實可愛的一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季)康子一直想獲得孔子對他們的道義上和政治上的支持,以便使他們在魯國人們的心目中增添一點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但孔子卻堅定不移,始終如一地站在人們的一邊,并盡其所能地給予季康子以道義上的譴責。
【原文】廄焚①。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注釋】①廄(jiù)焚:馬棚起火了。
【譯文】馬棚失火了。孔子從朝廷回來,問:”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
【現(xiàn)代詮釋】孔子關心的是人的生命安全,重視的是人的存在。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這一段問人不問馬的對話,是儒學仁道精神的最生動的表現(xiàn),儒學的根本是一種人道主義,是一種將人的生命、自由、尊嚴、安全、平等等放在第一位來考慮的學問,儒學的終極關懷也是人文關懷,這與現(xiàn)代人文精神合拍。
【原文】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br>【譯文】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人替他辦喪事,孔子說:“由我來辦喪事吧?!?br>【現(xiàn)代詮釋】孔子為人心地善良,以誠、以情、以真待人,對生前的朋友盡朋友之道,對死去的朋友依然盡朋友之道。這里的記錄說明孔子重視朋友之恩,仁至義盡。
【原文】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①。車中,不內顧②,不疾言,不親指。
【注釋】①綏(suí):車上的繩子。②內顧:往后回頭看。
【譯文】孔子上車時,一定先端正地站好,然后拉著扶手上車。在車上,不回頭看,不急速地說話,不用手指指點點。
【現(xiàn)代詮釋】這里記錄孔子乘車時的情景,孔子上車時特別注意安全,乘車過程也很有講究,安全意識很強。歷史的車輪雖然輾過了二千五百多年,但是現(xiàn)在也是行之有效的:比如有人上車時不安分,兩只眼睛直溜溜地老是東張西望,或者盯著別人的某個部位,既難看,又引起別人的懷疑;有人上車后大喊大叫,或者言行粗魯,或者隨意吐痰,或者隨意丟棄垃圾等等。這一些,都應值得注意。
【原文】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①之,而后和之。
【注釋】①反:重復。
【譯文】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覺得那人唱得好,就一定請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與他唱和。
【現(xiàn)代詮釋】孔子十分重視音樂,年輕時曾學過歌吟,也曾向師襄子學琴,領略了《文王操》的精髓,具有很高超的音樂修養(yǎng),所以他要求學生都要達到對音樂美的旋律的欣賞境界,追求美的境界,享受人生的快樂。音樂是美的情感的塑造者,要唱幾遍才能鞏固,成為一種情感結構。從古到今,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等總有多次反復,這不只是為了充分抒發(fā)情感,更在于建造一種美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