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 公元1154-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他工于詩詞,詞作尤為精深華妙,筆者據(jù)夏承燾先生的《姜白石詞編年箋?!方y(tǒng)計,姜夔的詠梅詞有18首之多。
南宋詞人姜夔畫像
梅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喜歡吟詠的景物,而兩宋詞人尤喜詠梅,被稱為“梅妻鶴子”的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王安石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辛棄疾的“百花頭上開,冰雪寒中見”,陸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等,“昔屈、宋遍陳香草,獨不及梅,六代及唐,篇什亦寥寥可數(shù)。自宋人始絕重此花,人人吟詠。”(《四庫全書(梅苑)提要》)在文人競相詠梅的兩宋,姜夔的詠梅詞能別具特色,脫穎而出,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息息相關。
南宋詞人姜夔的音節(jié)文采,冠絕一時,“美成、堯章,以其曉音律,自能撰詞調(diào),故人尤服之?!保惸!稇压配洝罚┡c北宋周邦彥一樣,姜夔也擅長自度曲。他的17首詠梅詞自注有工尺譜,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詞樂文獻。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把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中注有宋代燕樂字譜的十七首詞調(diào),包括《暗香》、《疏影》等,全部譯成現(xiàn)代通用的五線譜, 在我國音樂史上具有重大價值。
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
詞興起于隋唐之際,是一種配合當時流行的燕樂曲調(diào)歌唱,以依調(diào)填詞方式創(chuàng)作出來的以長短句。晚唐五代至北宋詞人的主要創(chuàng)作方式是依調(diào)填詞,因聲制詞,即先曲后詞。與他們不同的是, 姜夔的自度曲是先作詞后譜曲。他在《長亭怨慢》的序中表明:“予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后協(xié)以律?!?/p>
姜白石精通樂理,“樂之二十四調(diào),各有韻聲?!保ā栋资廊嗽娬f》)“七音之葉四聲,各有自然之理。”(姜夔《大樂議》)他也注意到“審音用字”所依據(jù)的就是語音與樂音、字聲與樂聲之間自然的對應關系,并運用于詞的創(chuàng)作中,做到詞中有樂,樂中有詞, 達到聲情并茂,音節(jié)諧婉的音樂效果。試看這首《鬲溪梅令》:
好花不與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風歸去綠成蔭。玉鈿何處尋。
木蘭雙槳夢中云,小橫陳。漫向孤山山下覓盈盈。翠禽啼一春 。
全詞八拍,句句葉韻,用平聲真 文等韻, 誦之如聞笙簧。句中兼采雙聲、疊韻、疊字, “好花”、“浪 粼”為雙聲,“成蔭”、“雙槳”、“夢中”為疊韻,“粼粼”、“山山”、“盈盈”為疊字,增加音節(jié)之美。過片聲情亦最為精妙,“木蘭雙槳夢中云”七字聲調(diào)為: 入、陽平、陰平、入、去、陰平、陽平。 五聲遞用, 疊韻兩出,字韻則集中韻母之最美聽者: 蘭、槳 、夢、云。 可謂五音繁會,響遏行云,“有裁云縫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聲。” (《直齋書錄解題》引楊萬里)此等評賞堪稱知音。
姜夔詞中的梅花意象眾多,他寫了梅花的不同品種,“綠萼更橫枝,多少梅花樣”綠萼,橫枝;“紅萼未宜簪”、“紅萼無言耿相憶”中的紅萼,紅梅。
紅萼未宜簪
還有“苔枝綴玉”是寫梅姿;“緩飲春風影”寫梅影;“冷香下”、“暗香已遠”、“香冷入瑤席”寫梅香;“日暮冥冥一見來, 略比年時 瘦”寫梅蕊;“此樹婆娑一惘然,苔蘚生春意”寫梅枝;“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是寫梅魂。
還有“高花未吐, 暗香已遠”寫早梅;“十里梅花作雪飛”寫的是落梅; “美人呵蕊綴橫枝”寫的是美人手中的梅;“落蕊半粘釵上燕, 露黃斜映鬢邊犀”, 是寫美人頭上的梅花;“玉蕊松低覆”, 寫松下的梅; “斜橫花樹小,浸愁漪”是寫水邊的梅;“行過西泠有一枝”是寫一枝梅;“云綠峨峨玉萬枝”、“千樹壓、西湖寒碧”是寫梅林。
總之,姜夔詠梅詞中賦梅形,傳梅香,摹梅影,寫梅魂,梅花意象的各個方面都寫到了。同時,姜夔詠梅還具有以下兩大特色:
(1)詠梅不僅有梅意象, 還要與月、雪意象聯(lián)系在一起
《卜算子》八首詠梅詞,寫的都是月夜下的梅花,如“月上海云沉,鷗去吳波迥。行過西泠有一枝, 竹暗人家靜”,“梅雪相兼不見花, 月影玲瓏徹”。再看“人繞湘皋月墜時。斜橫花樹小, 浸愁漪”(《小重山令》),“舊時月色, 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暗香》),“池面冰膠, 墻腰雪老,云意還又沈沈”(《一萼紅》) ,“因覓孤山林處士, 來踏梅根殘雪”(《念奴嬌》)等。在迷朦的月色,清幽的雪景的映襯中, 梅花意象正是詞人心境的寫照。
雪景映襯中的梅花意象
(2)梅中寄情,各具風韻
千百年來文人詠物感懷,一般有較為常態(tài)化的意象選擇。正如浮云象征游子的行蹤不定,楊柳象征離別柔情,荷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而梅花象征高潔幽雅。姜白石鐘情梅花,仰慕梅品, 故常梅思鄉(xiāng)、懷舊、寄情,各具風韻。
《卜算子》八首詠梅詞就借梅花八韻表達自己一生的清涼心事。在《浣溪沙》中“春浦漸生迎棹綠,小梅應長亞門枝,一年燈火要人歸”詞人設想歸家的情景,以綠萍迎棹,小梅亞門,燈火邀人,表現(xiàn)思鄉(xiāng)之情。與朋友踏雪尋梅后所做的《夜行船》中“折寒香,倩誰傳語”傳達對友情的珍視?!督芬分小叭碎g離別易多時,見梅枝,忽相思”(《江梅引》)詞人客居異鄉(xiāng)時,梅中寄相思。
姜夔在合肥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曾與戀人一同賞梅,與其分別又多在梅花開放的季節(jié),詠梅詞也與此情事有關。
姜夔詠梅詞也與戀情有關
“詞之賦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張炎《詞源》)《暗香》、《疏影》二詞是文人詠梅詞的冠冕之作,有身世家國之感,尤其是《疏影》明顯借詠梅寄興亡之悲。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有詳細的論述,茲不贅述。“我與梅花真莫逆”:宋代文人詠梅的審美趣味與情感寄托
姜夔將作詩之法移入詠梅詞中,“詠物而不滯帶于物者也,詞家當法此?!保ā稓v代詩余》卷引姜夔語)靈活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巧妙地熔于一爐,卻無斧鑿痕跡,使詞的語言美得以彰顯。
(1)運用擬人手法,重神韻,輕形質
姜夔對梅花的形態(tài)只作輕描淡寫,輕形質,并且通過擬人手法賦予梅花種種動人的情態(tài),使梅與人在心靈交融上達到一致,從而領會“此花幽獨”(《疏影》)的神韻。在《小重山令》中“斜橫花樹小,浸愁漪”,寫梅影浸在水中, 又以“愁”字狀漣漪。 “愁”本來是言人的,姜夔運用擬人的手法,把漣漪人格化,似怨似訴,由梅及人,“一春幽事有誰知? 東風冷, 香遠茜裙歸”。
“有玉梅幾樹,背立怨東風,高花未吐,暗香已遠”(《玉梅令》)梅花既能“怨”東風,還能“勸”主人“公來領略,梅花能勸” (《玉梅令》)?!袄湓泼云?。倩誰喚、玉妃起舞。歲華如許。野梅弄眉嫵” (《清波引》) ,寫梅花裝扮出美好的姿容,眉目嫵媚。
(2)妙用典故,別開生面
引用是姜夔詠梅詞常見的修辭手法,引經(jīng)據(jù)典,信手拈來、舒卷自如。妙用用典就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在《暗香》中“何遜而今見老,都忘卻、春風詞筆”,梁朝詩人何遜,酷愛梅花,寫過《詠早梅》詩。姜夔這里以何遜自擬,說年事漸增,昔日文采漸漸減退,梅花典故深化和開拓詞人情思的表達。
姜夔妙用典故并不凝滯于原典,而是引用“古人之陳言入翰墨,如靈丹一點,點鐵成金”。試看詠梅詞《疏影》,其題目就引自林逋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詞中“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用壽陽公主“梅花妝”的典故,卻并不是為了描述壽陽公主的嬌憨可愛,而是借此描摹梅花飄零時的裊裊輕盈?!罢丫粦T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 想佩環(huán)月下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用的是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的句子,卻并不似杜甫那樣暗指昭君對身不由己和親的怨恨,而是進行了奪胎換骨的改造,贊揚梅花幽香高傲的靈魂。原典故經(jīng)過鬼斧神工的改造,在詠梅詞中別開生面。
(3)白描與設色,相得益彰
白描手法是用不加藻飾的語言,簡潔樸素地表達,“蘚干石斜妨,玉蕊松低覆”,長滿蘚苔的枝干, 為斜立的巖石阻礙, 潔白似玉的花蕊,被低矮的松枝覆蓋著?!棒弭搴ㄐ「埂睂懗雒坊ㄕR輕盈,朵朵下垂。而設色即用情感化的色彩詞對文字的藻飾。試看《一萼紅》(上片):
古城陰,有官梅幾許,紅萼未宜簪。池面冰膠,墻腰雪老, 云意還又沉沉。 翠藤共閑穿徑竹, 漸笑語驚起臥沙禽。
詞中“古城陰,有官梅幾許,紅萼未宜簪”交代地點、時間,在百花冬眠時,梅花卻傲然獨立,有紅梅,有白梅,抽枝展葉,含苞未放。
姜夔詠梅鋪陳設色,有時并不單純用一顏色,“君歸未久,早亂落香紅千畝”(《角招》)、“千樹壓, 西湖寒碧”(《暗香》)而是兩種或者兩種以上同時使用,互相映襯,“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疏影》)等,紅、綠色彩詞在詠梅詞中相映成趣,“如粲女試裝,不假珠翠而自然濃麗,不洗鉛華而自然淡雅。”(《詞話叢編》沈祥龍語)
姜夔把白描與設色巧妙糅合在一起,再看《卜算子》中既有設色“云綠峨峨玉萬枝,別有仙風味”,又有白描“此樹婆娑一惘然,苔蘚生春意”。兩者交相呼應,既有對梅花仙風玉骨的稱頌,又透露了春天生機盎然的信息,姜夔的詠梅詞真正做到了“濃妝淡抹總相宜”。
布衣文人姜夔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詠梅之作,他鐘情梅花,是與其生平際遇和抱負息息相關的。
姜夔年輕時曾有過雄心壯志,想通過科舉考試出仕。慶元三年(1197年) 他曾向朝廷進《大樂議》、《琴瑟考古圖》,力圖改正樂典,終因太常樂官嫉其能而未被采用。后又考進士未中,漂泊江湖,以布衣終老。他一生往來于蘇、杭、揚、淮之間,在游歷過程中結識了楊萬里、范成大、張鑒、張镃等名流公卿,與他們交游唱和,這些人“或愛其詩,或愛其文,或愛其字,或折節(jié)交之”,過著清客的生活。
姜夔浪跡江湖,除了賣字換取些生活費外,主要依靠友人的救濟。值得留意的是,姜夔人品高潔清曠,雖長期為權門清客,卻不像一般的江湖游士乞食豪門、趨炎附勢,保持了一份清高、矜持的人格操守。據(jù)說南宋初年名將張俊的孫子張鑒想以錫山的田莊送給他養(yǎng)老,甚至還想出資為他買取官爵,但姜夔都辭謝了。
布衣終身的姜夔,人品高潔清曠
姜夔一生未曾仕宦,人品高潔清曠,使其在意象選擇上,多取清雅之物, 所以對梅花情有獨鐘。他把梅花視為自己的化身,梅中寄情,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詠梅詞?!懊坊璞┒氶_, 其格最勁,與白石自己的性情最合”繆鉞先生對姜夔的評說,可謂一語中的。
梅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喜歡吟詠的景物,而兩宋詞人尤喜詠梅。在文人競相詠梅的兩宋,姜夔的詠梅詞別具特色,脫穎而出,譽為“才子之詞”。這不僅與姜夔精通樂理,擅長自度曲的音樂才華有關,而且他移詩法入詞,“詠物而不留滯于物”(張炎《詞源》)靈活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巧妙地熔于一爐,姜夔的文學才華在詠梅詞中得以充分地展現(xiàn)。同時姜夔人品高潔清曠,把梅花視為自己的化身,詠梅詞中賦梅形,傳梅香,摹梅影,寫梅魂,梅中寄情,與梅互為知音。
參考文獻:
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罚腥A書局
劉乃昌《姜夔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