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后勤
宋1斗米=10升=6.7公升=11斤,六斗就是66斤
10萬士兵,戰(zhàn)爭一年,所需要的后勤運輸開支510萬貫,占一年財政收入的10%,民夫免費的勞役征用,可減半費用,但要造成至少2萬戶人一年的生活困苦,如果遇到農(nóng)忙時,受影響的農(nóng)戶將達到50萬戶。
(由于宋朝養(yǎng)有廂軍專門負責后勤,約有10萬人可代替民夫,因此估算有約200萬貫實際計入廂軍的軍餉開支項目里。)
人力運輸
背 一人6斗 速度每日30公里
車 獨輪車 20斗 速度每日15公里
【從軍事基地向前線運糧
人背來算:
一人供給一兵:一名士兵攜帶五日干糧,一人后勤攜帶六斗米,若一人供給一兵,可供15天,再加上自帶的5日干糧,可以活動20天。算上返程,能向前10天。10天,每天30公里,形成最多300公里的活動范圍。前進十天,消耗3斗與后勤,兵用3斗
若兩人供給一兵,三人一天吃6升,9天三人的糧食54升,一人返回。剩下的66升糧食,一人供給一兵,兩人吃16天,再加上士兵的五日干糧,三段路程一共30天,算上返程,可前進15天。消耗7斗與民夫,兵用5斗。
若三人供給一兵,四人一天吃8升,行7天,一人返回,后三天一天吃6升,10天60升,再一人返回,剩下共可以兩人吃16天,最后一段路程,用5天的干糧,算上返程,一共可以前進約19天。與民夫11.5斗,兵用6.5斗。
三人供一兵已經(jīng)是極限。
【從大后方運到軍事基地
由于每人只能背6斗,因此距離越長在路途中消耗的比例越高。
10天民夫消耗的糧草占比33%
若按照50%的有效運糧來算,可以15天運送50%的糧食到指定地點。15天行450公里,900里。
大概能從開封運到太原、忻州等地,也可以從開封剛好運到關(guān)中平原。
但是西邊的前線在(西)天水、(北)延州兩處,到天水還有250公里的距離,到延州有300公里的距離,因此西線戰(zhàn)事后勤不繼也是這個原因,或許可以建長安一座陪都,部分糧草存長安。
蓄力運輸
牛吃干草量為自身重量的7%,青草11%
馬、騾、驢吃干草為自身重量的4.5%,青草8%
干草含水量20%,青草含水量60%上下,馬一天攝入干物質(zhì)體重的3.5%
牛1600斤 馬500-600斤
馱:駱駝3石=30斗、馬或騾20-15斗、驢10斗=110斤。三匹馬一個人。
駱駝負重330斤,一日吃20斤,10天200斤 占運量的60%
馬或騾220斤,一日吃22斤,10天220斤占運量的100%
車:牛車-單牛-150斗=1700斤,日30公里。一輛車兩個人。
一日干草料110斤,兩人的食物5斤,10天就是1150斤,占運輸量的67%
馬車-雙馬 160斗=1760斤,一輛車兩個人。
一日雙馬干草55斤,兩人5斤,10天600斤,占運輸量35%
【從軍事基地向前線運糧
一輛馬車運輸160斗,供給10名士兵,每日7.5斗,可行20天,算上返程,前進10天。加上士兵自帶干糧,可前行12天
一輛馬車供給1名士兵,每日5.7斗,可行30天,算上返程前進15天,加上士兵自帶干糧,可前行17天。
【從大后方運到軍事基地
按照只消耗50%的糧草,可運15天,按照日行50公里,可行750公里 1500里
【10天路途損耗比例
人馱 33%
獨輪車 10%
駱駝 60%
馬馱 100%
牛車 67%
馬車 35%
【每日速度對比
人馱 30公里
獨輪車 15公里
駱駝 40公里
馬馱 40公里
牛車 30公里
雙馬車 50公里
獨輪車是路途損耗率最低的,也是單位運量最大的,但是速度比較慢,因此如果長途運輸,它的時間會是一般的兩倍,而造成效率效率降低,工費增加,因此獨輪車是短途陣地戰(zhàn)的一種運輸方式。
馬適合超短途運送,比馬車相比,成本低。
牛車適合超短途的大規(guī)模運輸
馬車強于從后方到到前方軍事基地的運輸,人力適合從軍事基地到前線的運輸,其持續(xù)時間更久。
成本計算
民夫一天100文,
馬一匹租金一天150文,兩匹300文,車子136文,兩位民夫一人一天70文,
合計一輛馬車一日570文。
獨輪車,人車一共,一天236文。
對騎兵的補給。騎兵一人、一戰(zhàn)馬、一馱馬(戰(zhàn)馬的盔甲)。一日食量相當于大米5斗。
馬車補給,一車補給一騎,一日消耗10.5斗,可走15天,前進8天。騎兵單獨可深入400公里-600公里,若與步兵配合,則與步兵速度相同。
兩車補給一騎,前10日,兩車一騎兵,一日消耗16斗,后15日一車一騎,共計25天,可前進13天。
宋朝騎兵一般都是作為步兵的輔助進行作戰(zhàn),因此,只能兩車兩車補給一騎,如果需要到突擊的時刻,可以一車補給一騎
戰(zhàn)爭一年成本
10萬軍隊從開封開拔到天水。
路程分為兩段 開封-長安 長安-天水\\長安-延州
這段路途只能靠人力運輸,因為如果一車十兵的話無法走那么遠的距離,如果一車一兵的話,無法有那么龐大的馬車隊。
人力
開封-長安 900里, 兩民供一兵,20萬民夫,35萬貫(算法見開頭文)
長安-天水500里,一民供一兵,10萬民夫,8萬貫
或從長安-延州 600里,一民供一兵,10萬民夫,9萬貫
合計到前線需要花費雇傭費43萬貫,給民夫的糧食價值100萬貫
假設(shè)之后是為期一年的焦灼戰(zhàn)事。
若以人力運輸:10萬軍隊需要有10萬的隨軍民夫,則一年下來民夫開支335萬貫
若以馬車運輸:10萬軍隊需要有1萬隨軍馬車,則一年下來馬車花費190萬貫。
民夫與馬車在糧草消耗的比較
10萬民夫一年73萬石糧食價值43萬貫。
一萬馬車一年15萬石價值9萬貫的糧食與萬斤草料。按照每匹馬一年250束草料,一束草30文,一年15萬貫,合計26萬貫。
不管哪個角度,馬車都比人力劃算。
隨軍補給200萬貫雇傭花費,糧食花費26萬貫
由于戰(zhàn)爭長達一年,邊境的糧草不夠需要不斷向邊境輸送,民夫與士兵一共一年需要88萬石,算上損耗需要100萬石。再算上防止糧食被抄掠而儲備的預備軍糧,需要糧食150萬石。
假設(shè)75萬石需要從開封運往前線,700公里。分成兩段路程。
用人力,第一段15天33萬民夫運送,工費50萬貫,第二段 8天 16萬民夫,工費12萬貫。消耗糧食125萬石價值75萬貫,運輸費用合計138萬貫
用馬車15天到達,9萬架馬車,工費5萬貫,消耗糧食12萬貫,合計17萬貫。
雖然用馬車劃算的多,但實際情況是宋朝缺馬,9萬馬車相當于要一下拿出20萬匹馬對宋朝很困難。所以實際需要多次運輸。
用馬車的實際花費-1萬架馬車來回運輸9次,所以實際上需要135天才能全額到達,如果是戰(zhàn)前準備可以做到,但如果是戰(zhàn)爭過程中則會極大影響前線,因此,一般還是用人力運輸。
10萬士兵,戰(zhàn)爭一年,所需要的后勤運輸開支510萬貫。
占宋朝財政收入6%-10%,占唐朝財政收入8%-15%,占清朝15%-20%,占漢朝8%-11%。
其中一半是工費。
軍備,30%的后備運輸。3萬人裝甲,160萬斤,需要900輛馬車運輸,24天,雇傭費1.2萬貫。
附:騎兵與步兵的單位成本對比
【建立成本
騎兵:一人、一戰(zhàn)馬、一馱馬、0.5匹備用戰(zhàn)馬、0.5匹備用馱馬
馬匹價格:戰(zhàn)馬價格30貫 馱馬價格20貫 備用馬25貫
盔甲:人的盔甲8貫,戰(zhàn)馬的盔甲8貫,按照0.5副盔甲備用,則為8貫
軍裝四套2.8貫,備用1貫。
武器:80%的騎兵配備是弓箭與刀,剩下的長武器騎兵。
一張弓0.8貫 一枝箭30文 一人10枝(隨身標配) 300文=0.3貫 合計1.1貫
備用0.6貫
一把刀0.9貫 備用0.5貫
綜上,組建一支騎兵,每騎花費106貫。相當于10個農(nóng)民的年收入。
步兵:
盔甲:8貫,加上備用共計12貫
軍裝四套2.8貫,備用1貫。
武器:宋朝為了抵御騎兵60%以上步兵都是刀加弩的配備。暫且不算盾牌長矛等大武器。
一把弩1.5貫 矢15枝 1貫
備用1.5貫
一把刀0.9貫 備用0.5貫
綜上組建一支步兵,一名士兵花費21貫。
【每年費用:
騎兵:軍餉55貫,養(yǎng)馬費用50貫
除人以外20年一更新,6貫
合計111貫。
步兵:軍餉55貫。
除人以外20年一更新,1貫。
合計56貫
【后勤:
騎兵:隨軍兩車補給一騎,每月工費33貫,消耗后勤糧草2.5貫,合計約36貫。
步兵:一人供一兵,總花費一個月3.5貫
二人供一兵,總花費一個月7.7貫
騎兵建立成本是步兵5倍,日常費用是步兵2倍,戰(zhàn)時后勤費用是步兵的5-10倍。
北宋常備軍力在100萬,騎兵約5萬。
5萬騎兵建立開銷535萬貫,近一年財政10%
每年費用555貫,近一年財政10%
若2萬騎兵出戰(zhàn)一年,后勤860萬貫,一年財政15%,也就是說那一年花在騎兵的錢就占25%。
不過如果再后勤運輸中免去馬車的工錢,以義務(wù)勞役的方式進行,花費僅需要57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