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將孩子們卷褲腿和健康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確是好心,但再往下看,發(fā)現(xiàn)竟然又扯出了不吃早飯、熬夜、空腹跑步、節(jié)食減肥、沉迷手機。專家指出這些問題和卷褲腿一樣危害著青少年身心健康。面對此文,我為青少年個性的死亡起立、默哀一分鐘。
看過這篇文章,又有了一次和女兒的交流。無意間,她說到班里的很多女生、男生都把褲腿卷起來,并且花樣百出,有的卷起褲腿,可以下河捕魚了。我只是笑笑說:大家都好有個性。
她說:大家都比著看誰的褲腿卷的有型。
我對此不太感興趣,卷個褲腿嘍,又不是紋身、美甲。這些出格的事情,很多的青少年都在做,卷個褲腿有什么稀奇的,于是聊天到此為止。
第二天,我去校門口接孩子放學,下意識注意成群結隊放學的孩子們。其他家長的眼光都是盯著臉看,我卻盯著每個同學的褲腿看。
我看到了有趣的一幕:
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褲腿造型千奇百怪,有的淺淺往外卷起一層,有的卷起兩層,也有的往里卷起來,外面看不出。還有的卷的非常有造型,卷法獨特以至于用語言無法描述。
這種情況引發(fā)了我的好奇,于是上網(wǎng)搜了一下:卷褲腿,竟然有專業(yè)的視頻卷法。
單邊卷,單邊雙層卷,雙邊向后卷,雙層反面卷,AB卷等等。
青少年們在做什么?
上網(wǎng)一查,各大明星都有卷褲腿的靚照。景甜、吳莫愁、宋佳、周冬雨......
靚女帥哥的示范,引動著青少年的時尚潮流。青春期的少年喜歡追星,穿明星所穿、吃明星所吃、戴明星所戴,這是一種身份認同,將外在明星的理想內(nèi)容內(nèi)化到自己身上,擁有了那部分,也成為了明星。褲腿卷起來,體驗明星的感覺,更是完成被積極關注、被認同、和贊賞的心理需求。
我家小女,小學從不追星,初一開始,積攢一學期的零花錢為的就是買一件薛之謙店里的衣服。在孩子媽媽的眼里,盡管衣服的質(zhì)地與同檔次的沒有什么差別,但價格卻是高出了許多。女兒樂在其中,穿上明星味道的衣服,自信了好多、快樂了好多。
回想當年的自己,作為七零后,香港的明星剛剛進入內(nèi)陸,張國榮、劉德華、張學友、譚詠麟、翁美玲。各位明星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都讓我們感受到時尚的美,都會臉紅心跳。記得那時候買了無數(shù)張的海報、貼紙,書本上、床頭、廁所都是耀眼的明星。細想那時的心態(tài),狂熱、羨慕、憧憬.......青春期的房間里充滿了荷爾蒙的味道。
在咨詢中,遇到家長會說自己的孩子開始進入叛逆期,盡數(shù)孩子們的離經(jīng)叛道。我個人不認同這個概念,“叛逆”的背后隱藏著無意的剝奪與漠視的關系,只有與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的依附是感覺無助與無意義的人,才會“叛逆”。
曾經(jīng)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說過: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離開家的過程。
人一出生就從父母那里獲得探索世界、及時回應的安全基地,通過冒險、嘗試、體驗學習,產(chǎn)生面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方法,形成獨立人格。
1歲寶寶需要依賴?母多于獨立,3歲也需要,只是已經(jīng)形成的自我,需要更多的獨立空間,12歲就更需要??的地盤,獨立與依附成為一生的話題。
青少年處于生理、心理的過渡期,他們從那個依附于父母的“聽話”的寶寶,變成了需要和父母“平等”對話的獨立者,他們在追尋自我價值,個性化,身份的認同。在這個發(fā)展的過程中,“批判”的思想與態(tài)度,引起成人的恐慌,導致所謂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因此“叛逆”的出現(xiàn),一定和“權利斗爭”有關?!裁词恰拔摇钡模裁床皇恰拔摇钡?;什么是過去的我,什么是現(xiàn)在的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種種內(nèi)在的掙扎,體現(xiàn)在外部,就有了對校服的“叛逆”。
初中學校看重校服管理,而校服的定義本身就具有“權利斗爭”的味道,本意為學校的服裝,延伸理解是,穿上學校的服裝就要服學校的管理。
管理變成“權利歸誰控制”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校服、制服、囚服、隊服含義相同。
如果青少年在這種極具控制意義的服裝上動點手腳的話,只能考慮兩個地方了,一個是上衣的拉鏈。這個地方的使用還是我說了算的。所以也就出現(xiàn)了大冷天,孩子們一個個敞胸露懷,明明瑟瑟發(fā)抖,問冷不冷,他們昂起叛逆的頭,冷冷地說:不冷。
還有一個地方就是腳踝。希臘神話中,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美貌仙女忒提斯的寶貝兒子。忒提斯為了讓兒子煉成“金鐘罩”,在他剛出生時就將其倒提著浸進冥河,遺憾的是,乖兒被母親捏住的腳后跟卻不慎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惟一一處“死穴”。后來,阿喀琉斯被帕里斯一箭射中了腳踝而死去。后人常以“阿喀琉斯之踵”譬喻這樣一個道理:即使是再強大的英雄,他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軟肋。
把褲腿卷起來,漏出腳踝的隱喻宣言:即使我全身都被校服的控制籠罩,總有一處是蓋不住的,那就是我的腳踝,寧愿將自己的死穴露出來,也要捍衛(wèi)自己的青春個性,不知道有幾個成年人愿意聽到、看到他們的吶喊與掙扎?又有誰拿起弓箭,接連射向青少年的腳踝?
寫到這里,讓我想起天天,一個來訪者,初二,男生。他是為數(shù)不多主動找心理咨詢師的孩子,想擺脫混社會的孩子對他的騷擾。
在一次和爸媽暴吵過后,他結識了混社會的兩個孩子。于是他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可以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短短兩個月,他從乖乖男、好學生墮落成留著怪異發(fā)型,抽著煙,故意將校服穿的不成體統(tǒng)的“bad boy”。他享受著青春的自由與不羈,挑釁著父母、學校、權威。但也從此晚上被噩夢驚醒,夢中被惡靈追殺,從高空墜落,往往嚇出一身冷汗,再開始一天渾渾噩噩的生活。
終于有一天,他看著鏡子里那個熟悉的陌生自己,一拳打上去,青春的鮮血飛濺,天使與惡魔糾纏不清,自由與囚禁折磨得他枯槁無形,什么是對錯?應不應該?青春的少年到底該怎么活出自己?
他渴望成人能夠讀懂他制造的隱喻故事,不用以死換生!
還好,像天天這樣的孩子畢竟少數(shù)。
更多的孩子用另一種方式釋放激情、涂抹青春“叛逆”的痕跡。
在規(guī)矩的發(fā)型上,故意留一縷違和感十足的頑皮劉海兒,專業(yè)術語叫:公主切;
在干凈整潔的指甲上,給小拇指涂一個透明的指甲油,可以躲避老班的檢查;
把校服敞開,似穿似不穿的掛在身上,男生、女生彼此默默誘惑;
書包上掛一個卡哇伊的掛件,美在方寸之間;
椰子鞋的顏色艱難的跳出黑色、白色的系列,給點青春靚色;
書包里的鏡子,會在老師轉身板書的時候,偷偷折射青春痘的光;
卷起褲腳,以為與眾不同,一轉身,大家都卷著褲腳,相視一笑泯恩仇。
在灰色地帶里,她們制造彩虹;在夾縫中,力比多的生命泉水汩汩涌流。
青春少年,身體發(fā)展、心靈發(fā)展,有一種旺盛的生命力噴薄欲出,這種力量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能力、改變世界的能力、飽含追求真善美的渴望。但成人覺得這股力量太危險,加碼培養(yǎng)孩子們隱忍、控制、壓抑的能力,而高歌、辯論、釋放、自由的表達被掐攥著,直到大學,這些孩子的青春遲到了6年。
初中老師經(jīng)常出的命題作文:假如我是xx。我會寫:假如我是市長,我會法定一個節(jié)日:全城的少年,每周至少可以有一天穿自己最靚麗的衣服上學,盡情享受同性之間的夸獎,盡情享受異性之間的贊美,盡情在陽光下曬曬青春皮膚,卷起褲腿,露出青春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