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甚至幾個月前,教科書里的銀河系版本都是直徑10萬光年。科幻電影《星球大戰(zhàn)》里所有的故事,都是以此為背景展開的,銀河帝國的疆域范圍就是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
直到今年6月,日本位于夏威夷島上的8.2米單口徑光學望遠鏡~昴宿星團望遠鏡,對銀河系銀盤恒星的密度進行了測量,發(fā)現(xiàn)在50萬光年以外恒星的密度突然下降。所以天文學家們認為,那里就是銀河系的邊界。
然而,星系盤內的恒星密度隨時都在變化,就是這種變化,形成了星系的美麗形狀。
銀河系的中間是一個巨大的黑洞,位置在半人馬座方向,質量約為幾百萬個太陽質量。我們所在的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2.6萬光年左右。
直徑10萬光年對比直徑100萬光年,讀者可以自行想象一個直徑10厘米的碟子和一個直徑一米的圓桌的差別。
》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直到今天,人類一直沒有辦法直接看到銀河系的形狀。
我們看到的銀河系的銀盤,被厚厚的塵埃和恒星所阻擋,使我們無法看到銀河系的邊緣。從地球上觀測,恒星和星云圍繞在地球的周圍,成為一個環(huán)帶狀。英語稱之為milky way(牛奶之路),古人稱之為銀河、星漢。
在天空中沒有一面巨大的鏡子,在所有的教科書里面的銀河形狀,都是根據(jù)想象的圖畫出來的。
根據(jù)人類連觀測帶猜測的想象,銀河系有4條旋臂:英仙座旋臂,獵戶座旋臂,人馬座旋臂,3000秒差距旋臂。
》宛如風車形狀的美麗星系,那些彎曲的旋臂,并非實體,只是密度波波峰的軌跡線。
銀河系的四大旋臂,緊緊圍繞著中心大黑洞,就仿佛中心大黑洞是一根軸,而這些旋臂像是風車上的風扇頁。
我們的太陽系就位于獵戶座的旋臂內側。旋臂內的恒星是不固定的,它們的流進流出,在局部范圍內的密度增加,才組成了視覺效果上的旋臂。
也就是說,在若干年前,太陽系位于獵戶座懸臂的外側,慢慢的流到了旋臂的內側,最終會離開獵戶座旋臂。
恒星和星際物質,之所以在旋臂范圍集中,因為那里有一個看不見的引力勢阱,根據(jù)廣義相對論,更確切的說,是一個扭曲的時空范圍。
這個扭曲的時空范圍,旋轉著橫掃整個銀河系的銀盤,所到之處,改變了恒星和星際物質的間距和密度,讓銀河系銀盤內的恒星密度像波浪那樣起伏,這就是所謂的“密度波”。
星系的旋臂,所展現(xiàn)出來的形狀,就是密度波的波峰軌跡線所構成的。
由于在旋臂內富集的星際間物質比較多,所以那里是年輕恒星的搖籃。
》越接近于星系的中心,恒星旋轉的角速度越快,如果旋臂是由物質組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旋臂就會越纏越緊,還會像拉面一樣,越拉越細。
正是由于密度波,才避免了上述情況的發(fā)生,讓星系維持著美麗的形狀。
密度波理論是由天文學家林德布拉德首先提出的,后來又經(jīng)美籍華裔天體物理學家、流體力學專家和數(shù)學家林家翹等人發(fā)展成完整的數(shù)理理論。林家翹是一位天才的學者,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道曾經(jīng)想拜林家翹為師學習流體力學。
李政道讀博士的時候,大科學家費米是他的導師。費米告訴李政道,量子力學沒有前途,讓他去找印度裔的科學家錢德拉賽卡。錢德拉賽卡,是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找到了錢德拉塞卡,錢德拉賽卡說,天體物理沒有前途,你去學流體力學吧。當時的流體力學大師是林家翹,李政道找到林家翹的時候,林對李說,流體力學太難了,幾十年之內不可能有突破,你還是回去吧。結果就是李政道轉了一圈,又去搞量子力學。
》正是由于大質量扭曲了時空,才產(chǎn)生了密度波。但是銀河系的質量,卻遠遠的比觀測到的要大很多。
如果銀河系的質量都是由可觀測到的那些恒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以及行星和星際間塵埃所構成的,那么銀河系早就解體了。
因為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的星體,它們的速度遠遠高于可見物質所能夠提供的引力維系的速度。
這表明銀河系內有龐大的暗物質,提供額外的引力。根據(jù)計算,這些龐大的暗物質所占的質量,高達85%。
現(xiàn)在尚不清楚的是,暗物質在形成密度波的過程中起了多大的作用。
》銀河系到底有多大多重,一直存在疑問。以前我們以為仙女座大星云是本星系團中最大的。
哈勃太空望遠鏡對仙女座大星云直接觀測的結果顯示,仙女座內有1萬億顆恒星。銀河系內的恒星,估算數(shù)量在5000億顆左右。但是根據(jù)天體的運動規(guī)律,銀河系內的恒星運行速度要快,計算出來的銀河系內的逃逸速度是550公里每秒。仙女座大星云內計算出來的萬有引力逃逸速度為470公里每秒。
80公里每秒的逃逸速度差顯示,銀河系比仙女座大星云要更重。
在今年6月科學家用昴宿星團望遠鏡確認銀河系邊界之前,科學家就開始不斷的把銀河系的范圍向外延伸??茖W家也曾經(jīng)認為銀河系的直徑有16~20萬光年。但是從來沒有哪一次像這次推進的如此遙遠。
如果按照銀河系的半徑是52萬光年,那么已經(jīng)把大麥哲倫星云和小麥哲倫星云包括在銀河系內。因為大小麥哲倫星云距離銀河系中心的位置大約只有20萬光年(其中大麥星云18萬光年,小麥星云21萬光年)。
銀河系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而且結構也要復雜的多。
銀河系應該才是本星系群中的老大。在銀河系的外圍可能有更多的恒星組成的星流和旋臂。
目前的觀測證明,被銀河系銀盤所分割的天球,上下兩半球在人類的視野里一樣的遼闊。從目前的認知狀況來說,銀河系確實位于可觀測宇宙的物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