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酣之時作的《蘭亭集序》,王羲之第二日酒醒后想要再寫一份,在書房中臨摹了無數(shù)次,也默寫了無數(shù)次,都找不回那日原版的淋漓瀟灑,飄逸俊秀。王羲之長嘆一口氣,捧著這卷被后世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的稿子說道:這非我一人之功啊,這是上天助我才能完成此等神作。
王羲之
小心翼翼收入盒中,托后世細心保存,立為傳家之寶。
就這樣過了幾個世紀,到了王家七代孫智永手上。智永是他的法名,原名王法極,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曾經(jīng)自蓋一座小樓,,稱“書法不成,不下此樓”。練書法寫壞的毛筆積了好幾個壇子,還立了專門埋葬爛筆的地方——“退筆?!薄?嗑毴畟€春秋,智永的書法已達大成之境,慕名來求筆墨的人甚至踏壞了門檻,智永得叫人用鐵塊加固。
智永離世后,《蘭亭》傳給了弟子辯才,辯才對書法研究頗深,也知道《蘭亭》的價值,在臥室的房梁上秘密鑿了一個坑,將它藏在里頭,嚴加保密。
李世民對王羲之推崇至極,當他知道《蘭亭》在辯才手中時,興奮不已。但是他明白,強取肯定不行,萬一弄得個魚死網(wǎng)破就麻煩了,所以只能智取。
李世民派出了監(jiān)察御史蕭翼,先接近辯才,伺機而動。蕭翼打扮成書生模樣,來到寺院內(nèi)投宿,與辯才談論起書法。談到興起,蕭翼拿出了兩三本王羲之真跡,向辯才贊嘆著:真乃書法極品。辯才接過幾本真跡,草草瀏覽了一遍,說道:這是真跡不假,但是,并不是最好的,我這有本右軍逸品,那才是真真的傳世之寶。蕭翼裝糊涂:不知道是哪本?
李世民
辯才挪來梯子,上到房梁,取下《蘭亭》,遞與蕭翼。蕭翼小心翼翼地捧著,小心觀看,確認是真跡無誤,立即站起,拿出詔令。“奉旨取蘭亭”,辯才此時方知上當?!短m亭》丟失,辯才積郁成疾,不到一年郁郁而終。
得到《蘭亭》的李世民興奮不已,重賞了蕭翼,終日卷不離手。直到駕崩,遺詔中也寫著《蘭亭》要隨他進墓地,枕在頭下,現(xiàn)在大部分的輿論都認為這是《蘭亭》的最終存在之所。
傳聞五代軍閥溫韜曾經(jīng)掘開昭陵,盜取其中財寶。但昭陵共十八個墓,他只挖了十七,最后一座正準備挖,風雨大作,雷電交加,無功而返。
乾陵
但也有人認為,《蘭亭》藏在高宗李治的乾陵之中,太宗昭陵中藏的不過是高仿真的摹本。
至于昭陵乾陵為什么不開發(fā),就要牽扯到考古條件、保護手段、技術(shù)難度等等各個方面的問題了。
昭陵
幾年前,云南昆明有一位農(nóng)戶聲稱自己有《蘭亭集序》真本,開價4億,一度成為當?shù)匦侣?,記者去采訪才知道,這是他故意做舊的打印本,是制造輿論的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