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飄搖之下的晚清,列強環(huán)伺,而絕大部分人,包括皇帝在內(nèi)的大小官員,依然沉浸在天國大國的迷夢里。只有極少數(shù)真正看到了世界的變化。這些人通過與列強的接觸,明白國人對于西方認識嚴重不夠甚至已經(jīng)到了無知的地步,“沿海文武大員并不諳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實不知來歷”,開始有意識地收集外文報刊、書籍進行翻譯,希望借此能多一些了解,真正“知已知彼”。
林則徐就是其中開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林則徐出生在福建,也得地利之便,很早他就接觸到了洋人,了解洋人的行事方法,也因此深知洋人的長處遠非國人能比。他本身略通英語葡萄牙語,踏入仕途后,他與屬下一起翻譯西方文書,編《海國圖志》,進行科普。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鴉片貿(mào)易已經(jīng)嚴重威肋到了大清的利益,稍知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于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清廷派林則徐前往廣東禁煙。1839年(道光十九年),林則徐通過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于6月3日在虎門集中銷毀。這一把火放的,國人解氣,認為大長中國人威風,敢來我天朝上國做違法買賣,要你好看!
這一把火也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7月28日,道光帝看完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報告,欣喜萬分,稱他做的這件事是:“可稱大快人心事!”朝廷內(nèi)外也是一邊倒:林則徐,做得好!不久,林則徐過55歲生日,道光帝又親筆書寫“?!?、“壽”二字的大楷橫匾,差人送往廣州,以示嘉獎。
可是,沒有實力的逞能最終迎來了惡果:虎門銷煙使中英關(guān)系極度緊張,成為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1840年6月,英軍派艦隊封鎖珠江口,進攻廣州。雖然林則徐嚴密布防,但擋不住英軍的腳步,他們一直打到天津大沽口,威脅北京。道光帝驚慌失措,甚至在要把林則徐當作“替罪羊”。各種誣陷、打擊和指責一股腦兒全砸在林則徐的頭上。終于,道光帝翻臉,認為林則徐是最大的罪臣。
9月29日,道光帝下旨,將林則徐革職,嚴加查辦。在漫長的等待處決過程中,忠心更是直接被無視。奕山打敗仗,扣盆在他頭上,道光帝也再次下旨,將林則徐 “從重發(fā)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p>
忠心為國禁煙,得到皇帝認可的銷煙,充分準備作戰(zhàn),最終卻落得發(fā)往新疆的地步,任誰都會覺得委屈。林則徐自認為呢?肯定也有的,不過,他沒有表現(xiàn)出來。
到達新疆后,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里”,實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他明確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zhàn)”,有備無患。他還領(lǐng)導(dǎo)群眾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人們?yōu)榧o念他的業(yè)績,稱為“林公井”“林公車”。等等功績,不一而足。
道光二十六年七月,林則徐重新被起用。他任陜西巡撫后,便上書皇帝,要重重查辦當?shù)厥⑿械牡犊?,這些刀客在當?shù)氐挠绊憳O為惡劣,連州縣官員都極為害怕,更不要說普通百姓了。他改正兵勇的“ 錮習” , 增強他們“ 緝匪” 的勇氣和信心,從渭南刀客下手,積極督剿,明確稱為“ 刀匪” 的46人從嚴懲處 。道光帝朱批“ 所辦甚好”,大加贊賞。同時,也一力賑災(zāi),一方面官糧平糶,一方面請求朝廷緩征錢、糧。大大穩(wěn)定當?shù)鼐謩荨?/p>
林則徐抗英有功,得到的待遇卻極不公正。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說:“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是封建官吏,有他的局限,但是無論他到何處,他都是以民為重,為國家為重,尤其是他的實干精神,放在封建時代真的非常難得,有才給百姓以利益,有德給百官以榜樣。(婉如清揚)